神游飞来峡,凭吊苏东坡

网友野云随风计划搞一个关于清城文化资源考证的课题研究,这种“挖掘清城区文化艺术源泉(野云随风语)”的善举,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切响应,我虽然也有点兴趣,但由于该课题涉略范围较大,考证的内容又较晦涩难懂,再加上时间、精力有限,更主要的是自己的知识贮备不足,不敢参与其中。可不参与又心有不甘,还是先收集一点资料研究一下再做决定吧。

手头没有什么资料可查,也懒得去图书馆查阅,还是上网搜索吧。清远本土文化很广,网上的资料较为杂乱,找不到重点,所谓的查阅只不过是泛泛而读,资料研究也就无从谈起。正当我要放弃的时候,九尾狐女士送来了一份关于飞来峡景区人文资源的资料,粗略的看了一下,我竟然看了苏东坡的名字,这让我心中一震,飞来峡与苏东坡联系到了一起,那就以此为切入点吧,飞来峡有了苏东坡,其它的人文资源还不黯然失色吗?苏东坡以其强健的精神为飞来峡注入了一种新的人文韵味。清远,从此不再是文化的寒极。

说起来十分惭愧,我曾带家人浏览过飞来峡,却不知苏东坡也曾游览于此。我晃悠的脚步,是否踩踏过先人闪亮的足迹?我迷离的目光,是否惊扰了先人神游的思绪?请原谅我的孤陋、原谅我的无知吧。苏东坡,中国文化史上的坐标。飞来峡、苏东坡,一个是地理名称,一个是文化符号,地理名称印刻着文化符号,同样文化符号也支撑着地理名称,两者相依相存,相宜得彰此刻,曾经的游历与现在的思绪在我的脑海中叠加,我要神游飞来峡,凭吊苏东坡。

待续……(下面的内容有些难度,或者说是困难重重,恳请有兴趣的朋友提供友情帮助,在这个网站首次开贴,但愿不要半途而废)
写下你的评论...
55
adminaco 2008-11-05 21:51   #2楼
坐沙发等着悠悠的续集。dd54001
周晶晶 2008-11-05 21:52   #3楼
dd61001 ~~~~
阿甘 2008-11-05 21:55   #4楼
dd66001
犀独 2008-11-05 22:13   #5楼
清远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先有清远峡,后来清远郡”,说清远的历史文化起源于清远峡。
大家留意一下飞来寺正门下游约三十米的大榕下的“中宿”二字,当年南海涨潮时,水面就可以涨到“宿”字下面。
古籍记载“二、五、八月,海潮至峡中,经宿返五羊”。
有排讲。
海鱼 2008-11-05 22:51   #6楼
晃晃悠悠文章,我通常要留个记号,仔细读一遍
楚风 2008-11-06 08:00   #7楼
读晃悠其文,见其个性!很有文采.其实我在其他网站都有一些介绍.关于苏东坡,好像烤羊那天晚上大家也谈到了,晃悠没认真听.
日出东方 2008-11-06 08:35   #8楼
潜力贴留名。
晃悠兄是外地人,不知魏晋不足为奇,但也正好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清远的人文地理,何尝不是一件好事?:handshake
holly 2008-11-06 08:40   #9楼
原帖由 野云随风 于 2008-11-6 08:00 发表
读晃悠其文,见其个性!很有文采.其实我在其他网站都有一些介绍.关于苏东坡,好像烤羊那天晚上大家也谈到了,晃悠没认真听.

那天晚上晃晃悠悠已经喝得晃晃悠悠了,哪还有心情听野云姐姐说话...dd77001
继续期待晃晃悠悠的长篇大作!继续无限量在精神上、行动上支持晃晃悠悠!dd80001
湾仔 2008-11-06 08:41   #10楼
读得书少!但是需要帮忙的话,就要出声!
自然风 2008-11-07 00:59   #11楼
积极关注中。。。。。
晃晃悠悠 2008-11-10 20:33   #12楼
去年的金秋十月的一个周末(具体的时间记不清了),我跟随家人一起游览了飞来峡。由于工作关系,我很少有时间陪同家人,此次陪同他们上峡山浏览,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一种放松,更是弥补我平时的过失,真不该经常让老人空守家门,独自寂寞。老人生活的重点是孩子,孩子生活的重点却是工作。迷失的孩子不懂享受天伦之乐,工作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让枯燥的工作带着复杂的人事关系见鬼去吧,今天,是属于我的,属于我们一家人的。
早上早早的起床,吃完父母精心准备的早餐,我们便驱车从东城前往五一码头,沿途的风景是优美的,凤城大桥静静的跨在北江河上,桥下,清澈的江水缓缓流过,江上,货运的轮船与渔家的小舟相互追逐,也不失是一种乐趣。岸边,裸露的河滩上布满了沙子。广东常年雨水充沛,按说北江河水应该十分充足,但看到这些河沙好像并非如此,是因为上游关闸蓄水吗?还是因为下游未建拦河坝呢?答案你知我知,就不必言说了。据说下游的石角要建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如果真是这样,北江河的水位将会增加数米,清远这个一江两岸的城市将更加优美,特别是我那全江景的“豪宅”也该增值了吧。不知道这个计划什么时候可以实施呢?有些市政规划制定的拖泥带水,实施更是遥遥无期,这就好像月经失调的女人,淋漓不尽不知何日是个尽头。
过了凤城大桥,沿着江边向东边的五一码头方向行驶,轮下的路面十分宽阔、平坦。清远这几年道路建设有目共睹,“要想富,先修路”,此话不错,如果没有这些宽阔、平坦的大道,清远又如何能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呢?前些日子我开车去机场接一位来自澳洲的老外,当他看到清远“黑底化”改造后的马路,不由的惊叹,这种路面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的道路相当。看来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也不过如此,不必盲目的崇洋媚外。清远是一片热土,热爱她吧。
[ 本帖最后由 晃晃悠悠 于 2008-11-13 20:51 编辑 ]
晃晃悠悠 2008-11-10 20:44   #13楼
未完,,待续……
最近有点忙,有些资料还没有来得及看,还不敢切入正题,苏东坡在被贬英州,未到地点又改贬惠州,在清远逗留的时间太短,有关资料记录的内容太少。提笔的时候才知道难度,但我还是决定坚持写下去,为了使段落丰满一些,我会加入一些生活的心得与感悟,因为不是考证文章,我写的比较随意,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请见谅。
湾仔阿骨打 2008-11-10 23:08   #14楼
晃晃悠悠哪天晚上喝得悠悠晃晃了
布衣 2008-11-11 09:32   #15楼
楼上的也追星了。:lol
偶像
holly 2008-11-11 09:54   #16楼
不知道这个计划什么时候可以实施呢?有些市政规划制定的拖泥带水,实施更是遥遥无期,这就好像月经失调的女人,淋漓不尽不知何日是个尽头。
形容的太准确了,昨晚我用手机上网看到这句话时,好在口里没含着水,否则一口全喷出来了!dd51001
圆又芳 2008-11-12 20:40   #17楼
外表柔弱的晃悠,是一位女文人?等连载。。。。
晃晃悠悠 2008-11-16 17:49   #18楼
抵达五一码头已是上午的九时许,和煦的阳光照耀着这一不算繁华却很热闹的旅游码头,岸边,人来车往,水中,舟楫穿梭,好不热闹。来这里旅游的人多是珠三角的人,他们不是驾驶着私家车便是搭乘着大巴来此放松,这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发展。但在这些车中也有不少XX局等单位的公车,由此可见公车私用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公务车辆的改革早有耳闻,可也不过是只见刮风不见落雨而已,其实公车改革的的难度不过是触动某些特定人员特别是某些领导的利益而已。中国很多体制的改革,不在于某些法律或制度存在空白,关键是改变领导的思维。上行下效的标兵效应不可小觑。毛主席说:“政策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道理也在这里。公车私用泛滥成灾,公款旅游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停车熄火之后,我打开后门,让老人下车后关好车门。父母常年在乡下生活,对于开关车门的动作还很生疏,当然对城里的生活也不太适应,我要小心翼翼的维护老人的自尊,以免招来别人异样的眼光。亲爱的父母,挺起你的腰板,不要因为自己是乡下人而略感自卑,你们的淳朴、勤劳就是最高的美德、最大的财富,我为你们而骄傲。清远虽为南方的小城,却沾染一些诸如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不良习气,盲目的排斥外地人,尤其是外地的乡下人,其实谁都知道一个城市的建设,需要外地人的参与,尤其是农民工,没有他们的从事脏、苦、累的工作,整个城市系统将陷入瘫痪,道理如此简单,但某些所谓的城市人在行动上却不免让人失望,究问其原因,我们的祖宗早在明朝时代就给了答案,那就是知易行难,如果有人还感到困惑,建议你多读读王阳明的书。对知与行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不同的人由于阅历上的不同、知识上的差异、思考的逻辑有别,得出的答案也有所差别,这也正常,求同存异是对文化多元的一种尊重,有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学家对此理解深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了最好的阐述,让我们记住她的名字吧,他叫陶行知。
因为事前已经预约了船家,所以省略了找船、谈价等烦心的事情。几个人包了一条大船,虽然价格还比较合理,但还是觉得有点奢侈。父母也在耳边不停的唠叨,太贵了,我只好安慰他们,区区几百块钱,哪里算贵,南方的消费是高点,但我们还承受的起,钱放在口袋是废纸,存在银行是数字,有钱就花嘛。花这点钱,我们一家可以在这么好的风景区内吹吹风、养养眼、散散心,一个字,值,两个字,很值。船家发动了船只,向飞来寺的方向驶去。我们一家围坐在桌旁,聊着一些家长里短的鸡毛蒜皮的拉拉杂杂的闲话,这种感觉真的很好,我发现父母皱纹在这种氛围中显得舒展、熨帖,一脸的祥和,能让老人开心,就是子女的幸福,原来,幸福就这么简单。我们喝着自带的国产饮料,吃着船家提供的小吃,吃的随便,喝的随心,心情也随之更加的惬意。喝国产的饮料是我的习惯,支持国货代表一个小民绵薄的爱国之心,虽然将之拔高到一个道德的层面有点牵强,但如果有人说支持国货是狭隘的民族心理作怪,那也有点武断。
人生得意需尽欢,该来点酒吧,可惜老人没有喝酒的习惯,我也没此嗜好,只好作罢,那就哼首有关酒的歌曲吧,我五音不全,不会唱歌,只好哼歌。
“佳酿何处有?飞峡深涧边,不知打虎头曲,窖藏多少年。观色琼浆如玉,闻香味飘环宇,樽空人已酣。酒醉不复醒,神游天地间……”哼歌的旋律是刺耳的,但这个词牌不是有点熟悉,有没有想到一首叫“但愿人长久”的歌曲?这首邓丽君原唱,王菲翻唱的歌词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位伟大的文人即将在青山隐隐、绿水悠悠的飞来峡悄然再现,我要在这次行程中尝试与古人对话。
(未完待续,写了数段,竟然还没有切入正题,看了一些资料,由于是古文,读起来很是吃力,不知哪位能帮帮忙,帮我理解消化一下这些晦涩难懂的古文。)
当然 2008-11-17 00:54   #19楼
好文。。。
硕鼠 2008-11-17 16:13   #20楼
散文般的贴子,:) 平实真切,很个人,有点象日记``
自然风 2008-11-19 21:31   #21楼
欣赏其文,苦等其续!
关于作者-
晃晃悠悠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写

  • 获得 0 次赞同

    获得 0 次喜欢,0 次收藏

  • 参与 0 次公共编辑
  • TA的最新主题
  • 神游飞来峡,凭吊苏东坡 [size=10.5pt]网友[size=10.5pt]野云随风计划搞一个关于清城文化资源考证的课题研究,这种“[size=10.5pt]挖掘清城区文化艺术源泉[size=10.5pt]([size=10.5pt]野云随风语[size=10.5pt])[size=10.5pt]”的善举,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切响应,我虽然也有点兴趣,但由于该课题涉略范围较大,考证的内容又较晦涩难懂,再加上时间、精力有限,更主要的是自己的知识贮备不足,不敢参与其中。可不参与又心有不甘,还是先收集一点资料研究一下再做决定吧。[size=10.5pt][size=10.5pt]手头没有什么资料可查,也懒得去图书馆查阅,还是上网搜索吧。清远本土文化很广,网上的资料较为杂乱,找不到重点,所谓的查阅只不过是泛泛而读,资料研究也就无从谈起。正当我要放弃的时候,九尾狐女士送来了一份关于飞来峡景区人文资源的资料,粗略的看了一下,我竟然看了苏东坡的名字,这让我心中一震,飞来峡与苏东坡联系到了一起,那就以此为切入点吧,飞来峡有了苏东坡,其它的人文资源还不黯然失色吗?苏东坡以其强健的精神为飞来峡注入了一种新的人文韵味。清远,从此不再是文化的寒极。[size=10.5pt][size=10.5pt]说起来十分惭愧,我曾带家人浏览过飞来峡,却不知苏东坡也曾游览于此。我晃悠的脚步,是否踩踏过先人闪亮的足迹?我迷离的目光,是否惊扰了先人神游的思绪?请原谅我的孤陋、原谅我的无知吧。苏东坡,中国文化史上的坐标。飞来峡、苏东坡,一个是地理名称,一个是文化符号,地理名称印刻着文化符号,同样文化符号也支撑着地理名称,两者相依相存,相宜得彰[size=10.5pt]。[size=10.5pt]此刻,曾经的游历与现在的思绪在我的脑海中叠加,我要神游飞来峡,凭吊苏东坡。[size=10.5pt][size=10.5pt]待续……(下面的内容有些难度,或者说是困难重重,恳请有兴趣的朋友提供友情帮助,在这个网站首次开贴,但愿不要半途而废)
    0 赞 · 55 评论 @晃晃悠悠
  • 返回首页买户外保险手机版隐私保护指引
  • 侵权举报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粤ICP备14018191号-1
  • 粤公网安备 44180202000087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82716601
  • 联系我们 © 2008-2021 清远运动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