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你的评论...
49
楚风 2008-11-11 08:50   #26楼
刚才在<岭南佛教名胜飞来寺>查实,大殿即半山古寺是飞来寺创建初址.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520).
布衣 2008-11-11 09:25   #27楼
原帖由 野云随风 于 2008-11-11 08:34 发表
   我可不同意你的看法.今天我再去查实七十二峰的名字.如果是虚数,那就不可能存在七十二个名字.

有没有后人为了72这吉祥数字而勉强凑数的呢?
热带雨林 2008-11-11 09:26   #28楼
根据清远各种史志的记载以及民间的传说,““归猿洞”的洞口位置处于半山腰的悬崖峭壁中。而洞前山脚下古树参天”这一种说法我认为较为准确,也可以为大家寻找“归猿洞”提供了标记线索,其实早在六、七十年代,当时的清远县文化馆、飞霞景区的有关人员和一些对清远飞霞宗教文化研究的爱好者曾多次寻找“归猿洞”,以考证飞霞文化史,但却是无功而返,一无所获;今天,象你们这样关心清远人文历史的爱好者实属不多,飞霞的宗教、文化和景观历史悠久,是清远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期望你们能够破解史料上的这个“谜”,前辈没能寻找到的东西你们能够找到。
楚风 2008-11-11 12:16   #29楼
找得我好苦啊,原来就是你们给我的那份打印本《飞来峡景区人文资源》第一页第三段。我对照了一下,按东方那天说的峡山最高算起,我们照相那峰应叫二高,北禺山依次为九龙、龙女、归龙、明月、朝阳、螺髻、归猿、丹霞、翠屏、美人、翠浪、丫髻、狮子、云台、石堂、长廊、丹、无尽、碧霄、石楼、飞云、玉版、舍利、铁、入云、苍茛、凤鸣、宝陀、云栈、白鹤、会仙、芙蓉、岸帻、独秀诸峰。
      我算了一下,归猿峰好像就是我们去的归猿洞所在的那座山吧?
[ 本帖最后由 野云随风 于 2008-11-11 12:33 编辑 ]
楚风 2008-11-11 12:30   #30楼
清代诗人屈大均作《广东新语》载:"自英德至清远有三峡:一曰中宿、一曰大庙、一曰浈阳"。清远市前身名中宿县(一九八八年由清远县升格为清远市),中宿峡即清远峡;自从"古寺从安徽省舒州飞来"之后,寺号"飞来",故清远峡又改为飞来峡,沿用至今。相传太古时,轩辕黄帝有二庶子,长名大禺,次名仲阳,降居南海,与其臣初、武,隐居峡山,大禺居南,故山名南禺,仲阳居北则称北禺,近人有"县古名中宿;山行访二禺"联句,故飞来峡又有禺阳峡、二禺峡、禺峡等称谓。飞来峡西距清远市区二十三公里,南距广州八十公里,位于北江中下游。从清远东城街白庙至江口镇咀尾,全长九公里均辖属飞来峡。入峡后江面紧束,水流湍急、迂回曲折,水色晶莹。两岸各有三十六峰,高低相连,蜿蜓对峙。七十二峰均有名称:南禺为缥幡、钟楼、凤凰、极目、回、毗庐、妙高、晚对、金芝、三叠、茂林、泻玉、攒玉、象、仙人、石幢、蛾眉、仙掌、翠旗、点笔、莲、多罗、望仙、仙冠、香炉、北斗、翠钿、青壁、叠翠、马鞍、螺髻、拄笏、大壶、画船、钵盂、螺星诸峰;北禺为:最高、二高、九龙、归龙、明月、朝阳、螺髻(与南禺相匹)、归猿、丹霞、翠屏、美人、翠浪、丫髻、狮子、云台、石堂、长廊、丹、无尽、碧霄、石楼、飞云、玉版、舍利、铁、入云、苍良、凤鸣、宝陀、云栈、白鹤、会仙、芙蓉、岸帻、独秀诸峰。峰峦命名,或根据形象、或基于传说而定,百态千姿,各具特色。南禺之山且行,行至广州为白云诸峰;北禺之且憩,憩而高耸起则为峰,险奇挺秀,势若崩陷。古人云:"蜀三峡其险在滩,粤三峡其险在山。"中宿峡,"盖粤山之第一险"。
[ 本帖最后由 野云随风 于 2008-11-11 12:34 编辑 ]
楚风 2008-11-11 12:38   #31楼
和光洞与归猿洞关系密切,和光洞在最高峰下,是最高那座吗?



和光洞:在最高峰下,洞口宽敞,洞内石壁产五色榴花,鲜艳夺目。相传宋治平二年(1066年)安昌期(广西昭州恭城县人)偕一童子来飞来峡,对寺僧说:"闻峡山有和光洞,故来一游"。于是偕童子策杖而往,数日不返。寺院僧恐有意外,便带领众僧人等一齐入山寻找。不见踪影。后在和光洞内发现一首诗:"蕙帐将辞去,猿猱不忍啼。琴书自为乐,朋友孰相携。丹灶非无药,青云别有梯。峡山予暂隐,人莫拟夷齐"。署名"前横州永淳县尉昌期"。寺僧们看了诗之后,才知道安是一个高明道士。笔者数年前因寻归猿洞路过此洞,逗留片时,看见壁上五色榴花,仍然斗丽争妍,令人惊奇。前人有诗云:"我羡安期勇,飘然解组来。丹从忘世转,榴对好怀开。和气蒸山骨,风光绕洞隈。登临深怅望,欲去复徘徊"。(引自http://gd.d0086.com/slm/qingyuan/tlm/qingcheng/jdms/JDJD163.shtml  )
[ 本帖最后由 野云随风 于 2008-11-11 12:42 编辑 ]
楚风 2008-11-11 12:45   #32楼

帝子读书岩在九龙峰下的岩穴。九龙峰那天我们应该有经过,在二高隔壁。布衣提到的鸡坑、银坑会不会是帝子读书岩?

那天我站在二高回头看,是看到一巨石,当时我有问过大家的。而且我们经过一片竹林,景物与记载相吻。
只是,阮俞竹是什么样子的?那天那种竹子是做不成箫管的。

帝子读书岩:在飞来寺隔九龙峰下有一岩穴,相传为古代轩辕黄帝二庶子大禺、仲阳当年在峡山隐居读书之处,历代诗人墨客对此胜境,颇多留题。但对"读书"一事亦有不同的见解。如方信孺云:"松棚竹屋茅为庐,故老相传帝子居。三坟五典俱未出,不知所读是何书"?诗人黎文则云:"一画成书启伏羲,象天法地象文宜。谁云帝子无书读,律吕同调采竹枝"。相传帝子在峡山隐居,除读书外,还经常采药为百姓除病,并善音律,采阮俞竹,制成洞箫,站在九龙峰高处石,其中有一大石平直高耸,上刻"奇观"(篆书)二字,相传秦皇开发两文时,有一将士赵胡于此钓得金鲤百斤进贡秦皇,故峡江金鲤有名为"贡品"雅号。后人有诗讥之:"坐石垂纶忆赵生,百斤一饵尚嫌轻。无端入贡秦皇去,钓鲤原来是钓名"。(引自:同上)
[ 本帖最后由 野云随风 于 2008-11-11 12:54 编辑 ]
楚风 2008-11-18 09:28   #33楼

归猿洞

1、归猿洞的出现,大约是在元代以后。关于这个洞的情况,现存最早的峡志——清孙绳祖《禺峡山志》(1884年后人修订本)记载:“归猿洞,古寺后,仙猿峰之陡绝处,中隔悬崖、通以梁,游者多惊怪,不敢渡。过此则洞壑幽深,树木岑郁,真仙境也。”。
上述诗文,详细地描述了它的地点位置(古寺后,仙猿峰顶)、地势(陡绝、中隔悬崖,下临万丈深溪)景物,(飒飒霜林--即枫树,树香岑郁),气候(日气烘、阴风、寒冻),形状(如圆窍如攲瓮,洞壑幽深)以及通达途径(盘纡细石路,通以梁--独木桥)等等具体情状,并以“游者不敢渡,过此则仙境”来说明此洞较少人到达,故而蒙上神秘的色彩。(引自《神秘的峡山归猿洞》)
2、归猿洞:在寺后山的仙猿峰陡绝处,中隔悬崖,十分惊险。(见陈先钦编著:《清远峡山飞来寺古代僧诗选》P103题解。远方出版社出版(2003年8月第一版)
3、仙猿峰半山上。(陈先钦编著:《清远峡山飞来寺古代僧诗选》P126注释③。远方出版社出版(2003年8月第一版)
4、(和光洞)折而西,为归猿洞,孙恪妻留玉环之处也。(清屈大钧:《广东新语》卷三(山语)《二禺》。1865年。)
5、明代董传策《游峡山飞来寺记》:(飞来古寺)“寺右上山,绕出绝顶后,探所谓孙恪遇猿妖。有归猿洞,安昌期题诗栖隐。有和光洞,五色榴花及跋多罗三藏法师所见僧化狻猊石,咸窈没不可得。”
6、清 释南野《归猿洞次韵》:浮生谁自觉,尔独悟前身。敛迹归幽处,遗环别主人。薜萝对卧石,云鹤复为邻。拭目洞天外,岩花依旧春。(陈先钦编著:《清远峡山飞来寺古代僧诗选》,远方出版社出版(2003年8月第一版)
7、潘煜池《归猿故事外话》:今天,归猿洞已被开发为旅游景点。但却只是一个较大的山崖,与峡志所记情况颇有出入。于是人们怀疑这是否真正的归猿洞。飞霞风景区管理处曾多次组织队伍翻山越岭去搜寻“真正”的归猿洞,可惜一无所获。归猿洞又因此而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有人作过分析,认为峡山数百年来经受过多次山火破坏,归猿洞可能发生过山崩,而溃成今天这个样子。笔者曾参观过归猿洞,觉得这种说法不一定对。(载于1993年版《清远县文化志》)
8、也曾有些人说已寻到此洞,但讲述起来都不尽相同,与前人记载也不符合。他们说:"洞在矗立的山峰之颠,内有石台石凳。"另一人又说洞大而深,壁上有不少石刻题字。"有人更具体的记述出洞门石对联为:"母带玉环归古洞,儿携金锁跳潭溪。"但认真推究起来,均属想象和以讹传讹,都不能认为确实。(《神秘的归猿洞》)
10、潘煜池《归猿故事外话》:清远峡山有七十二座山峰。归猿洞所在的山峰叫归猿峰(或叫仙猿峰),是人们根据归猿故事命名的。而归猿峰下,有一座问归亭,也是起自归猿故事。归猿峰、归猿洞、问归亭构成了一组联系密切的归猿胜迹。问归亭的出现,在归猿洞、归猿峰之后。约建于明代。其具体位置在淙碧轩以下、葛云石右侧。问归亭今天已不存在。(载于1993年版《清远县文化志》)
日出东方 2008-11-19 08:08   #34楼
2008年11月16日,第二次探寻归猿洞,相关贴子见此:
二探归猿洞纪实
楚风 2008-12-02 11:28   #35楼
重看资料,对照两次寻找路线,发现与归猿洞最密切的无非就是:一条斗折西行的涧水、阮俞径(竹林)、和光洞、“秦时五百人避难于此”处、古飞来寺、云台峰。   
和光洞(在最高峰下)折而西为归猿洞,归猿洞所在峰为仙猿峰,归猿洞附近有“秦时五百人避难于此”壁刻,此壁刻上为古飞来寺。寺后绝壁有罗隐书“云隐”二字,古寺所在峰为云台峰。(按屈大钧记载分析)
按那天梁家才向导的说法:菜园坑沿涧上去,有秦时五百人避难处壁刻。如果以该点为中心,则古飞来寺应在该处再上,该峰为云台峰(据其他资料反映,古飞来寺所在山峰也是云台峰),那么可以质疑现飞来寺所在峰为云台峰的说法。
      由此可以推断,古飞来寺决非现飞来寺后山、十九福地牌坊后的“大殿”。
     如果此推断正确,那么,可以肯定,历次重建中,寺址易地了。
     这样的话,最高峰下,菜园坑“基台”(东方标示)以上是最值得搜索的范围。
     不知道,可否从最高处往下搜?技术上有什么困难?由上往下可以看清地形山势。
    如果由菜园坑往上,则很容易迷失。
    所以,我对向导的作用也就不再那么倚重了。
海鱼 2008-12-03 08:32   #36楼
“有人作过分析,认为峡山数百年来经受过多次山火破坏,归猿洞可能发生过山崩,而溃成今天这个样子。笔者曾参观过归猿洞,觉得这种说法不一定对。”
这段话有意思,也说明了一种可能,真正的归猿洞可能已经山崩了,埋于山草树木中,后来的人们因为找不到,或者信息不足,误把现在的某个山洞当成了归猿洞。以讹传讹,真正的归猿洞便被掩埋在山林中。
海鱼 2008-12-03 08:44   #37楼
归猿洞的出现,大约是在元代以后。关于这个洞的情况,现存最早的峡志——清孙绳祖《禺峡山志》(1884年后人修订本)记载:“归猿洞,古寺后,仙猿峰之陡绝处,中隔悬崖、通以梁,游者多惊怪,不敢渡。过此则洞壑幽深,树木岑郁,真仙境也。”。
飒飒霜林--即枫树,树香岑郁,我对霜林有不同看法,南方经常打霜,也是是枫林,也许是作者在秋天对山林打霜的一种描述
楚风 2008-12-03 09:06   #38楼
原帖由 海鱼 于 2008-12-3 08:44 发表
归猿洞的出现,大约是在元代以后。关于这个洞的情况,现存最早的峡志——清孙绳祖《禺峡山志》(1884年后人修订本)记载:“归猿洞,古寺后,仙猿峰之陡绝处,中隔悬崖、通以梁,游者多惊怪,不敢渡。过此则洞壑幽深 ...

有道理。我也认为笔者可能是深秋时节进山的,那么山上确实也有一些或黄或红的树(那天我们也看到了),由于天气肃杀,所以有霜林之意。
期待更多分析。
楚风 2008-12-03 09:26   #39楼
今天向导梁家才给我打电话,说这两天他自己再找人去寻找归猿洞,若找到了,他会给我们电话并再带我们上去探洞。看来,我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我在此向梁叔公开道歉。
我始终相信,好人无处不在!
海鱼 2008-12-03 09:35   #40楼
明代董传策《游峡山飞来寺记》:(飞来古寺)“寺右上山,绕出绝顶后,探所谓孙恪遇猿妖。有归猿洞,安昌期题诗栖隐。有和光洞,五色榴花及跋多罗三藏法师所见僧化狻猊石,咸窈没不可得。”
这是对归猿洞最早的历史记载,记载时间为明代,而现存最早的峡志——清孙绳祖《禺峡山志》(1884年后人修订本)要更靠后些,记载时间为清代,明代的记载的可信度要比清代的可信度要高。所以,根据《游峡山飞来寺记》的线索,首先是找到飞来古寺(也许毁于战火,古代如何在有江有山的地方建寺庙,大家可以找找以前的建筑史),“寺右上山”中“上山”,一方面说明寺并没有建在山上,我觉得可能是建在靠过江边的地方,因为便于建造,另外风景秀丽。“右”这个方位,我觉得是江边对着寺庙那个方向向右走上山。“绕出绝顶”,说明从寺右上山会遇到一座比较高的山,否则不会称为“绝顶”,“绝顶”不一定是“悬崖”,我们平常说“绝顶高手”并不是指“悬崖高手”,只是说明那人很厉害,水平很高。
“探所谓孙恪遇猿妖”这句话有些意思,并没有指具体方位,只能根据后面的话进行判断。
“有归猿洞,安昌期题诗栖隐。有和光洞,五色榴花及跋多罗三藏法师所见僧化狻猊石,咸窈没不可得”
首先可以得出很明确的信息,洞不止一个,有“归猿洞”,有“和光洞”,据这段话暂且可以认为两个洞相距不远,因为都在“探所谓孙恪遇猿妖”处。
“五色榴花及跋多罗三藏法师所见僧化狻猊石”很难做为线索,每个人的想像不同,看到一块石头,都可以把它想像成不同的东西,这在我们游桂林的山洞时,那些导游的天花乱坠的描述可以见人类的想像力有多高。不过是“五色”,就表明那洞附近有一些石头是杂色的,“狻猊石”说明石头有形状,是大块的。不过“五色榴花及跋多罗三藏法师所见僧化狻猊石”也可能是和光洞内的石壁情景。
暂且先分析到这。
[ 本帖最后由 海鱼 于 2008-12-3 09:43 编辑 ]
布衣 2008-12-03 10:18   #41楼
无论怎样的行为,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才是厚重的一面。
归猿洞的寻觅只要是我们一起努力过,而且从中结识了一群同好的朋友,就是成功。
伙计,加把劲!:handshake
楚风 2008-12-03 10:56   #42楼
探所谓孙恪遇猿妖。有归猿洞。
这两句显然应该是一个整句,中间应为逗号。是现在的人断句断错了。如果这样,那么就好理解了。前半句是说归猿洞的来历。
楚风 2008-12-03 10:58   #43楼
飞来古寺
【引自:陈先钦编著:《清远峡山飞来寺古代僧诗选》,远方出版社出版(2003年8月第一版)】
1、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520),颖川贞俊和灵霭禅师离开舒州(今安徽)上元延祚寺来到峡山,主持建寺事宜。是年十月十八日落成开光。因梁武帝肖衍亲手写“至德”两字赐作寺门额匾,开始时便称“至德寺”,也叫“飞来寺”。 (P145)
2、唐景云年间(710-711)飞来禅寺曾改号“飞来禅居寺”。(P146)
3、宋康定年间(1040-1041),飞来禅居寺改名为“广庆禅寺”。(P146)
4、宋大观年间(1107-1110),江边别创新殿宇。1108年,山上飞来殿年久失修倾毁。后重修、扩建。形成山上山下古今两座飞来寺的格局。(P147)
5、南宋景定五年(1264),宋理宗皇帝越昀为本寺赐额“峡山飞来广庆禅寺”。也叫峡山寺,峡山飞来寺。(P148)
6、元天历二年(1329),重修上飞来寺旧殿。扩建江边寺为当时“岭南三大巨刹”之一。(P148)
7、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山上飞来古寺前移,同时,在寺前建立“十九福地”牌坊一座。(P149)
8、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四月初五夜,“大雨滂沱,山洪暴发,飞泉洞至圆通殿、涵碧堂、钟楼、山门、僧寮、庖库悉遭倾毁,为峡山建寺以来一大劫也。”(P151)
9、清雍正年间修建的“峡山飞来广庆禅寺”,1997年5月8日毁于山洪泥石流。
10、清朝咸丰四年(1854)农历七月初五日,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首先率众在佛山起义。李文茂,陈显良紧接着在广州三元里响应。后来陈开、李文茂会师,拥护太平天国。同时,率众10万围攻广州,因英美法等国侵略者以武器,粮食接济清军,久攻不下,次年(1855)陈开、李文茂率红巾军四万余人,进军广西桂林,建立了大成国。陈荣率军沿北而上进军江西,企图与在江西的太平军会师共同进军南京。当该部到达飞来峡时,遭到清军阻击,因而在飞来峡山一带发生激战,飞来寺部分殿堂、房舍在激战中被焚毁。
[ 本帖最后由 野云随风 于 2008-12-3 11:10 编辑 ]
楚风 2008-12-03 11:01   #44楼
上贴是我从几本资料中整理出来的。从第4条可以看出,飞来寺有新、旧两寺,分别在山下和山上。从第7条可以看出,山上飞来寺前移。所以,现在所称大殿应为搬迁之前的遗址。
楚风 2008-12-03 11:02   #45楼
上面屈大钧的资料中也是有新寺和旧寺的记载的。
关于作者-
楚风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写

  • 获得 0 次赞同

    获得 0 次喜欢,0 次收藏

  • 参与 0 次公共编辑
  • TA的最新主题
  • 1月10日蝴蝶谷溯溪、黄腾峡顶攻顶回顾 蝶谷中,赖伯就委以重托:回去发帖!主人吩咐,只好勉从,下为此行光辉回顾(只记精彩片断): 1、赖伯等众言之处女溪,自被破“处”后,占一谷之逍遥的蝴蝶精灵们备受打扰,领土被侵,精灵们悒郁到极致,终以集体自杀以示抗争,可怜蝶衣逐清流,漂零谁怜之?野云感之为记之,在谷之央,峭壁上,狂妄上书:“蝴蝶谷”!终结“处女溪”。 2、野云认为,蝴蝶谷是瀑布、石态博物馆。你可以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妙趣横生的石态,或相拥、或相望、或酷、或涩……;千姿百态的瀑布如绢、如织、如丝,或倾、或泻、或爬、或盘。野云一路在琢磨此谷之人文打造,感悟人生如流,千回百转,引发思想如流,飞泻自由,进而智慧若涌,永不枯竭。甚有收获,打算日后以专记形式示之。谷中可见青枝结满累累果实,布衣言食之准生四胞胎。野云猜想铁蛋、雄仔父母最有发言权,两位孪生兄弟记得回家向父母讨秘方然后回贴昭示我等。 3、此行约八点半开始溯溪,至中午十一点半到达半山断崖谷巅。逗留至十二点半,兵分两路,一路原路返回,继续挑战勇气;一路右上攻顶,探索山高为王的王者风光。感谢湾仔尖刀左劈右推,爬出一条攻顶之路。一路浮石喜与众多兄弟相遇,其中一浮石小弟因情绪激动,抱住铁蛋小腿激吻,可怜铁蛋小腿即生鸡蛋:唉,兄弟,认错人了,你家兄弟在铁蛋后面呢!行至半山,见一山坟,湾仔和浮石拨开荒草,欲邀主人出来砌磋一下近来大有心得的杀人游戏,无奈主人无意:去,要玩晚上恭候!湾仔、浮石二人见主人房子狭小,坟堂不足以搭个帐篷,遂恋恋不舍而去,华山论剑式的英雄场面终难被我等凡人见识一二。 4、午后二点半,攻上防火带,沿防火带向东穿越,寻找下山之路。向北远望环山,连绵不绝。虽无赖伯行前所吹江口、源潭之踪影,枝上也无冰挂、雪花之倩影,但是,让我们真的见识了什么叫没完没了:一路下坡又上坡,走了一坡又一坡。总以为前面所见最高峰,其实高峰还在高峰后。看着南面熟悉的家园,近在咫尺却无双翼可插。顶着很近很近的太阳,在澄净的天底下,迎着凛冽的大风,野云回头,看见我们的阵线长过北江河:四只负重不堪的猛驴无影无踪,米缸和悍马在坡下过小日子,浮石在巨石下与兄弟话旧,铁蛋、雄仔惺惺相惜,只有野云在前面立意要在今天晋级猛驴之列。 5、下午五点,终至最高峰。下了防火带,右转沿一清晰的小径,穿过中山村前山的竹林。趁着黄昏无人,贼胆陡生,又饥又渴的驴们悄悄地借走了山上的几只并非野生的桔果,抹抹嘴下到了水泥公路上。十五的月亮爬上坡,又饥又冷的驴友便燃起篝火,烤烤被浸湿的鞋袜、裤子,取取暖,等一等还沉没在夜色中的同学,盼着东方教主的救援车子。晚上十九时,各路方面军终于会师,坐上巨大的车厢,被东方领回家去了。 [attach]13572[/attach] [attach]13573[/attach] [attach]13812[/attach]
    0 赞 · 90 评论 @楚风
  • 征清城文化资源考证课题参与人
    0 赞 · 77 评论 @楚风
  • 探秘归猿洞 探秘归猿洞隆重开馆 为便于资料的归类汇总,及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大家深入考证,最终揭开归猿洞的神秘面纱,特开辟本贴作为探讨归猿洞专用馆及储存归猿洞有关资料的专库。 欢迎有兴趣的人在这添砖加瓦!
    0 赞 · 49 评论 @楚风
  • 返回首页买户外保险手机版隐私保护指引
  • 侵权举报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粤ICP备14018191号-1
  • 粤公网安备 44180202000087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82716601
  • 联系我们 © 2008-2021 清远运动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