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人口 严重关注
为清远方言正名
曾几何时人们一直在嘲笑地道的清远方言,很老土!
谁知他们是真没文化!我们试从以下两段段著名的顺口
溜谈起:
1、“清远佬,听报告,担张凳,戴顶帽,行到半路
跌一跤,去到会场又迟到,到处都鬼禁嘈,听又听唔到,
怨只喇叭高,返到屋归,捉个老婆来闹。”
2、“曹操既老豆,老到毛都冇。”
以上押“ao"韵的红字,其实都与国语同音,充分
说明过去很少受外来语言侵袭的地道纯粹的清远话语音,
其实是完整保留了古时文明的中原语音,倒是自以为是的
所谓高贵的穗音倒真正是混杂了荒蛮时期的落后古音。
据说连州星子话,是先秦时期的古音,真正的语言
活化石,弥足珍贵!正有待有识之士去整理、挖掘。
欢迎争论!
曾几何时人们一直在嘲笑地道的清远方言,很老土!
谁知他们是真没文化!我们试从以下两段段著名的顺口
溜谈起:
1、“清远佬,听报告,担张凳,戴顶帽,行到半路
跌一跤,去到会场又迟到,到处都鬼禁嘈,听又听唔到,
怨只喇叭高,返到屋归,捉个老婆来闹。”
2、“曹操既老豆,老到毛都冇。”
以上押“ao"韵的红字,其实都与国语同音,充分
说明过去很少受外来语言侵袭的地道纯粹的清远话语音,
其实是完整保留了古时文明的中原语音,倒是自以为是的
所谓高贵的穗音倒真正是混杂了荒蛮时期的落后古音。
据说连州星子话,是先秦时期的古音,真正的语言
活化石,弥足珍贵!正有待有识之士去整理、挖掘。
欢迎争论!
从古汉语的韵部来看,现在客家方言中仍然保留有古代汉语的入声字。这是否可以说明,客家方言与古汉语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至亲血缘关系?
正确!老饭的导师就据此考究后编撰写的《客家话词典》,就明确指出了这点。:victory: :handshake
看到你们准备三探归猿洞,提点建议,如若不当,权当谬论……
1、文化资源(Cultural Resources),尽管发起者限定为“主要以流传下来的诸如神话、民间传说、诗歌、戏剧、曲艺、音乐、绘画、影视、宗教等属于文学、哲学、艺术的文化表现形式为考证对象。”并且目前以“本课题暂时拟以峡江流域地区的文化考证为主要对象”,思路是明确的,但研究的目标指向性不够,象两次探归猿洞活动,“日出东方”最后归纳的几条线索是很有价值的,但由于明确不了探洞的目的,团队的分工也不细,导致两次活动也没有形成一个结论性的东西。(旅游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
2、定性:“峡江地区的文化考证”到底为了什么?上两次探“归猿洞”似乎为其具体位置而考证,这个本身有价值,但如果考证不了具体的位置(或者已经不可考),那这个考证似乎变得没有意义了。其实,考证的过程所发现的信息可能比最后确定归猿洞的位置更有价值,问题是该考证的目的何在。(文化资源的形成?文化资源的述说?文化资源的开发?)
3、课题问题:“课题组第一目标:增长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撰写一篇学术价值较高的相关社科论文。”建议关注本地区的文化局和旅游局,最好能申请为一个专门的课题,争取政府的支持,不但可以获得经费,更可以使文化考证体现其价值,把课题与当今社会联系起来,使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其实本论坛发起的基于当地的登顶活动,完全可以跟当地电视台和旅游局结合起来搞,争取他们的支持,这样既可以得到经费的支持也可以扩大论坛的影响。)
1、文化资源(Cultural Resources),尽管发起者限定为“主要以流传下来的诸如神话、民间传说、诗歌、戏剧、曲艺、音乐、绘画、影视、宗教等属于文学、哲学、艺术的文化表现形式为考证对象。”并且目前以“本课题暂时拟以峡江流域地区的文化考证为主要对象”,思路是明确的,但研究的目标指向性不够,象两次探归猿洞活动,“日出东方”最后归纳的几条线索是很有价值的,但由于明确不了探洞的目的,团队的分工也不细,导致两次活动也没有形成一个结论性的东西。(旅游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
2、定性:“峡江地区的文化考证”到底为了什么?上两次探“归猿洞”似乎为其具体位置而考证,这个本身有价值,但如果考证不了具体的位置(或者已经不可考),那这个考证似乎变得没有意义了。其实,考证的过程所发现的信息可能比最后确定归猿洞的位置更有价值,问题是该考证的目的何在。(文化资源的形成?文化资源的述说?文化资源的开发?)
3、课题问题:“课题组第一目标:增长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撰写一篇学术价值较高的相关社科论文。”建议关注本地区的文化局和旅游局,最好能申请为一个专门的课题,争取政府的支持,不但可以获得经费,更可以使文化考证体现其价值,把课题与当今社会联系起来,使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其实本论坛发起的基于当地的登顶活动,完全可以跟当地电视台和旅游局结合起来搞,争取他们的支持,这样既可以得到经费的支持也可以扩大论坛的影响。)
原帖由 老饭 于 2008-12-15 20:33 发表
看到你们准备三探归猿洞,提点建议,如若不当,权当谬论……
1、文化资源(Cultural Resources),尽管发起者限定为“主要以流传下来的诸如神话、民间传说、诗歌、戏剧、曲艺、音乐、绘画、影视、宗教等属于文学 ...
非常感谢前辈您的意见。我在此作如下解释如何?
1、关于探洞目的和团队分工及结论性的东西。由于目前还没有真正成立考证团队,所以也就不存在具体细致的分工。两次探洞包括三探的目的只是想弄清洞的存在与否,通过探洞的行为来传承这个文化现象,引起社会关注,让更多的人参与文化的保存和修复。目前我们跟清远电视台《北江纪实》栏目组合作,每次探洞都有电视台记者随行。我们想通过拉出一期电视专题节目,引起社会、政府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和提供更多的线索。我们本身不是文化研究者,只是抛砖引玉者。目前连存在与否都很难说,不敢这么早就定性。
2、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有雷同,就不再具体详述。事实上,探洞过程中,我们的收获也是大量的。所以,即便探不出结果,我们也作好了心理准备。肯定不会徒劳的感觉的,因为我们本身的功利性并不强。
3、立项的事我们有考虑过。与有关部门、团体领导也沟通过,他们也有这样的提议。明年春将有一个全国性的文化研讨会,如果我们探洞成功,那么我们或许可以以此为基点形成比较明晰的考证框架。事实上我们手上已经有一个考证的框架,只是没有公布出来。我们的要求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做成怎样就做成怎样。由于精力和能力有限,我们只能敲敲边鼓,很难有严谨的深入的全面的考证,甚至可能还做不到及时总结。
最后,还是感谢您从严从高的要求。我们尽量做到,如果做不到也请大家原谅。
其实本论坛发起的基于当地的登顶活动,完全可以跟当地电视台和旅游局结合起来搞,争取他们的支持,这样既可以得到经费的支持也可以扩大论坛的影响。
这个提议好!:lol
这个提议好!:lol
身为清远人都不知清远的文化
上图吾系伦州岛吗
我小时候最早学会的字不是“毛主席万岁”而是“中国大米”,小时候经常在康和巷码头玩,看着大人拉着一车一车的大米经过,每一包大米上面都印着这四个字,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如今下廓没有康和巷了、没有了粮仓、也没有了货运码头,骑楼也没有了,只剩下一点点小时候的记忆。楼主的想法很宏大,可能要花很多的时间,资料也难找。清远没有很好地保护文化遗产。楼主如果喜欢清远,或喜欢清远的历史,建议选一个方向,从清远人的记忆去寻找,从清远人世代相传的故事入手研究。
[ 本帖最后由 大力水手 于 2009-4-14 20:55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大力水手 于 2009-4-14 20:55 编辑 ]
如果是文化部门,起码包餐中饭吧
替老爸关注中,请问对身体素质有要求么?
原帖由 婴宁 于 2009-3-12 13:07 发表
替老爸关注中,请问对身体素质有要求么?
野云随风是总舵主,您和她交流交流吧。
野云随风,邮箱地址:qcdys@126.com。QQ:625548092(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