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华又庐出来,向前行二百米左右就到了侨乡村有一处名为「洋楼」的「烂尾楼」。
虽然没有完工,但是从已完成的建筑来看,不难想象其成品会是多么得美轮美奂。
这栋“洋楼”又称焕云楼,始建于1927年,为旅印尼华侨潘焕润、潘耀润、潘行润、潘创润四兄弟共同出资兴建。
该楼是模仿新加坡某大舞厅造的,为欧洲巴洛克风格。
原设计前面有100米长的花园,里面有游泳池,后面也有一个大花园,四周围着花廊和小屋。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之后,侨汇断绝,进口材料无法运输,导致焕云楼停建,最终「烂尾」。
本帖最后由 哮天犬 于 2012-4-16 21:46 编辑
走进焕云楼,大厅里用水泥塑成的双凤涂抹色彩犹存。
爬上二楼,本已完工的走廊由于年久失修,露出内里的钢筋。
向下望去,后院里像圆明园大水法似的立着几根柱子,柱顶的钢筋已变黑,架子上的葡萄藤也已结果。
阳光斜斜地打在残坦断壁上,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百度资料
侨乡村位于梅县南口镇,是一个纯客乡村。
据《梅县南口镇侨乡村客家古民居建筑调查报告》,侨乡村共现存建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客家民居围屋(俗称“围龙屋”)39座,
其中明代8座,清代17座,民国14座。最早的为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秋官第(俗称潘氏老祖屋),老屋三堂六横三围,计279间。
数十座围龙屋在鹿湖山下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一字排开,蔚为壮观,其集聚之密、数量之多在梅州绝无仅有,
这样一个颇具规模、富有特色、古风犹存的客家古村落,被专家誉为“最古典客家围屋群落”,2009年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
哇, 又看到哮天犬的游记. 很给力. {:cat44:}
爽:lol:lol
本帖最后由 哮天犬 于 2012-4-23 16:59 编辑
摩旅游梅州.享受慢生活(5)---叶帅故居雁洋乡
从侨乡村出来到梅州就很近了,在随云兄的带领下很快就进入到梅州市区
终于见到了在网上慕名已久的摩友土老史,一阵敬仰之言后,摩友土老史取出手机到:“犬哥这次梅州的行程我们已经给你安排好了”
一阵感动,土老史是个细心的人


摩旅游梅州.享受慢生活(5)---叶帅故居雁洋乡
从侨乡村出来到梅州就很近了,在随云兄的带领下很快就进入到梅州市区
终于见到了在网上慕名已久的摩友土老史,一阵敬仰之言后,摩友土老史取出手机到:“犬哥这次梅州的行程我们已经给你安排好了”
一阵感动,土老史是个细心的人


中午中餐十分梅州的摩友们给我们介绍了下午的行程,去梅州的重量级旅游区叶剑英叶帅故居雁洋镇。
今日的雁洋镇已是梅州地区的一处旅游圣地,
除叶帅故居外,另外两个景点雁南飞茶园和桥溪村也都是梅州市首屈一指的重量级旅游区。


今日的雁洋镇已是梅州地区的一处旅游圣地,
除叶帅故居外,另外两个景点雁南飞茶园和桥溪村也都是梅州市首屈一指的重量级旅游区。


穿过一到牌坊牌坊,往右边不远处就是叶家的旧宅,一座普通的客家民居。
里面的陈设很简单,有一些农村常用的生产工具,墙上挂了许多照片,大部分是叶家先辈的画像。
原来叶帅年轻时随叔父在南洋生活的几张相片,真没想到叶帅还是个“海龟”呢。




里面的陈设很简单,有一些农村常用的生产工具,墙上挂了许多照片,大部分是叶家先辈的画像。
原来叶帅年轻时随叔父在南洋生活的几张相片,真没想到叶帅还是个“海龟”呢。




名人故居参观过不少了,几乎每位名人的故居在后人的演绎下都成了风水宝地,这也不例外
叶氏祖屋位于虎形山脚下,山势不高,但地形独特,
在地理先生的眼里,应该算得上是一块“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宝地。




叶氏祖屋位于虎形山脚下,山势不高,但地形独特,
在地理先生的眼里,应该算得上是一块“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宝地。




免费游,最省,不用门票,不烧油:lol
今天正好是假期,参观故居的人可真不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位胸前挂住勋章的老同志了
在他那满含崇敬的表情中,看得出对叶帅的敬重,也看得出对自己革命历程的荣耀




在他那满含崇敬的表情中,看得出对叶帅的敬重,也看得出对自己革命历程的荣耀




穿过水塘上的一座新搭建的桥,就是叶剑英纪念馆大楼。 纪念馆门前有一座叶剑英的青铜塑像,身着便装,手拿草帽,仿佛是刚从乡村微服私访回来,
坐在路旁的石头上一边用草帽扇凉,一边和乡村的父老们亲切交谈,态度祥和,俨然一个平易近人的长者。
塑像做工精细,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定是出自名家手笔。



坐在路旁的石头上一边用草帽扇凉,一边和乡村的父老们亲切交谈,态度祥和,俨然一个平易近人的长者。
塑像做工精细,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定是出自名家手笔。



纪念馆内设了四个展厅,分别展示了叶帅在大革命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每段经历。
展馆的内容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布置画面的,顺着参观线路一一细览,有很多照片及资料甚至于实物是以前所没有见过的,颇为珍贵。




展馆的内容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布置画面的,顺着参观线路一一细览,有很多照片及资料甚至于实物是以前所没有见过的,颇为珍贵。




其中村中朱氏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历时12年才竣工的“继善楼”,就是其中的翘楚。
继善楼是一座典型的二层夯筑的杠式围楼,不但规模比较大,有七杠之多,而且内部装饰甚为精致,
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存在这样一座华丽的大屋,确实让人有些意外。
继善楼占据了村中的中心位置,可见当时朱家在村里的财富和地位。
堂门之前是用围墙围起来的方正的禾坪,围墙连着屋门,找准了堂门无法面向的南面,依足了风水师的规矩。




继善楼是一座典型的二层夯筑的杠式围楼,不但规模比较大,有七杠之多,而且内部装饰甚为精致,
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存在这样一座华丽的大屋,确实让人有些意外。
继善楼占据了村中的中心位置,可见当时朱家在村里的财富和地位。
堂门之前是用围墙围起来的方正的禾坪,围墙连着屋门,找准了堂门无法面向的南面,依足了风水师的规矩。




两层楼的高度使堂门门厅显得高挑而气派,两根石柱撑起了一排精雕细刻的木雕屋檐,
斑驳然而神气的“继善楼”牌匾和铁划银钩的“继志述事,善邻亲仁”的门联,依稀向我们透露着房屋主人曾经的辉煌。
建筑样式是传统的,细节里却渗透了清末新兴的西洋风格




斑驳然而神气的“继善楼”牌匾和铁划银钩的“继志述事,善邻亲仁”的门联,依稀向我们透露着房屋主人曾经的辉煌。
建筑样式是传统的,细节里却渗透了清末新兴的西洋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