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揭秘3500年前珠三角人如何生存


本月,一大批商时期石器遗物在顺德龙江一个不起眼的麻祖岗被发现,考古学家判断这些古物应属于佛山的河宕文化,足以将顺德当地的历史往前推了整整1000年。记者昨日获悉,麻祖岗的文物考察目前暂告一段落,挖掘出来的文物已送往省考古研究所,下一步的深度挖掘工作还得等待相关考古资金的下批。
考古学家告诉记者,除了顺德麻祖岗新发现的贝丘遗址外,省内还发现过佛山河宕贝丘遗址、东莞村头贝丘遗址以及肇庆茅岗贝丘遗址,这几个遗址都属于河宕文化一类,时间上都是在3500~4000年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代珠三角人的生活、生产以及丧葬习俗。
究竟3500年前珠三角有着怎样的地貌,当时的人们在这里如何生存,是否意味着珠三角的文明起点就在3500~4000年前?对此,本报记者深入三个已挖掘成熟的贝丘遗址,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并且对话考古专家,了解环珠江口的古代文明是如何孕育的。
    专家答疑:
    1.3500年前上述各地的古人是不是同一族群?
    答:珠三角3500年前古人可能是同一族群。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邱立诚表示,近年来珠三角各地陆续挖掘出3500~4000年前的一批古物,“从考古学文化范畴来看,均属佛山河宕贝丘文化的一部分,而珠三角当时的居民很有可能来自同一个大族群。”
    可惜,考古学家目前手头上掌握的资料仍未充足,只待进一步的挖掘探测。不过,考古学家表示,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对还原珠三角古人的生活,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
    2.对比中原商代文明,3500年前南粤文化是否先进?
    答:3500年前珠三角古人开始迈入文明门槛。
    邱立诚认为,3500年~4000年前,当时中原地区已进入商时期,文明的种子渐渐播到遥远的南粤。“当时的珠三角古人正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文明洗礼,可以说他们刚刚将脚步迈入文明的门槛。”
     不过,邱立诚表示,3500年前,珠三角古人虽然已经会使用如戈类这种兵器,表示已经进入文明状态,但同时却也保留了原始部落的生活习性。“从佛山、东莞、肇庆等地的遗址资料显示,人们生活的居民区和墓区两者没有分开。此时,中原地区已步入青铜时代,居民区和墓地是严格分开,这一点上,珠三角古人仍未开始全盘接受。”
    3.古代的珠三角是个什么样的地形?古人为什么都吃贝类?
    答:佛山、东莞、肇庆都是滨海区。
从三所遗址的发现中,考古学家认为,珠三角古人采食以贝类动物为主,加以部分猪、牛为辅。这与其生存环境有关。当时,珠三角面积没有像现在那么大,佛山、东莞、肇庆等地已属滨海地区,人们在靠近水的地方采集食物。
    其中,蚝是一种生活在咸淡水交界的动物,大量发现耗壳的遗址,很有可能靠近出海口,这也包括新发现的顺德龙江麻祖岗遗址。
    4.在居住形式上,为何3500年前的珠三角古人要离地而住?
    答:躲避潮湿环境,阻止瘴气横掠。
因为广东天气潮湿,而且临近水面,瘴气横掠,所以珠三角古人在居住形式上也考虑到躲避潮湿环境,像肇庆茅岗古人那样,把房子建在水面上,离开地面,既保持凉快,又阻止瘴气,十分有效。
除了离地居住阻止瘴气外,古人还有将地面烧干,然后在上面居住的做法。不少遗迹都发现了地表有火烧过的痕迹。
佛山河宕遗址:
让佛山制陶业历史前推了2000年
    挖掘时间:1977年开始,广东省博物馆和佛山市博物馆联合对这里进行了挖掘。
    面积:776平方米。
    地点:位于佛山市澜石河宕乡河南村旧墟,北江支流东平水道从遗址西南流入潭州水道,距离佛山市政府约6公里。
    类型:该遗址是一个土墩型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距今约4000年。
    出土文物:
大量生活居住遗迹和文化遗物:获得各种石锛、斧穿孔铲形器、凿、矛、镞、砺石及石环、石环芯等600多件;骨矛、镞、针、锥和象牙筒形器、环、头饰60多件;有刻画花纹和素面的陶纺轮123个;可复原陶器近20件,各种夹砂陶、印纹陶和素面磨光陶、白陶、彩陶残片4万片和陶器刻画符号计63个约44种。
    骸骨:此外,还出土了猪、牛、鹿、象、猕猴、鸟类和水生动物马来鳄、鱼类、鳖等骨骸3500多块。另外,兰蚬、丽蚌、螺、贝类、牡蛎等介壳不计其数。
墓葬:还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墓葬77座,经科学鉴定其性别、年龄和体质特征达57座,发现其中19个男女为人工拔牙个体,是我省目前发现的拔牙个体数量最多的一处,在华南地区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
禅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图书科科长任智斌说:“河宕文化的出土还原了4000年前佛山人在这里生存和繁衍的风貌,证明了‘千年陶都’的文化源远流长。以往说佛山的制陶业或者制陶史,都是始于唐代或者唐宋的,而河宕遗址中制陶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200年~3500年前,也就是说,佛山制陶业的历史往前推进了至少2000年。”
    东莞村头遗址:
    出土文物数量为三大遗址之最
    挖掘时间:村头村遗址是1987年冬天广深高速公路文物调查时被发现的。1989年至1993年间,广东省博物馆和东莞市博物馆,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和东莞市博物馆分别两次对这个遗址进行了抢救式发掘。
    面积:发掘面积达到3375平方米,发现商代和明代两个时期的遗址,其中商代遗址最为重要,有房址19座,灰坑220个,墓葬7座,壕沟9条。
    地点:在珠江虎门入海口东岸,虎门镇村头村西大山园。
    类型:3500年前的贝丘文明。
    出土文物:据了解,当时出土了陶质小口折肩罐、釜、豆、器座等生活用品和石铲、石斧等遗物,出土的陶片之丰富,为当时广东省考古发现之最。
据东莞市博物馆馆长娄欣利介绍,村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可修复的大件就有200余件,而小件更是数目过万,出土文物数量为最多的。
据广东省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透露,东莞村头遗址是目前为止同时期同类型遗址中被发掘面积最大的,遗存最丰富的一个遗址。由于现今的考古技术和手段都不是特别成熟,村头村遗址并没有完全开采完毕。还没有被发掘的遗址中心区已经被保护起来,留待日后技术成熟再进行进一步的考古研究。
据了解,自从1993年之后,村头遗址就没有继续发掘,留存的地区已经得到妥善的保护。而据东莞市文广新局文物科提供的村头村遗址保护规划,村头遗址上将来会建造一个休闲公园,并在边缘建造展示区,以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景观区域。遗址上未来还将修建一个博物馆。
    肇庆高要茅岗遗址:
    我省近江河最大先秦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
    挖掘时间:于1978年10月被发掘。
    面积:遗址面积近5万平方米。
    地点:高要茅岗遗址位于金利镇茅岗村茅岗山南北面的山脚下的鱼塘中。
类型:遗址年代为青铜时代早期,经专家考证,是广东近江河最大的一处先秦时期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现在遗址已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出土文物:
骸骨:该文化层厚约1米,堆积中含大量贝壳及动物遗骸,包括有蚝、蛤、螺和猪、牛、鹿、羊、象、刺猬、青鱼、龟、鳄等,其中以猪类最多。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不完全依靠打猎来获得食物,猪、羊、牛等动物种类已属家养,此外还有两具人类遗骸。
     建筑遗址:茅岗遗址最大的特色就是发现水上建筑的遗址,考古人员一共发现了三组干栏式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呈长方形。其中甲组建筑残存木柱14根,左排6 柱,右排8柱,柱距0.7米~1.4米不等,两排木柱相距1.64米~1.7米。木柱多有凿榫,榫眼中穿套圆木条,构成梁架和居住面,用树皮板、茅草铺垫居住面或铺盖房顶。水上房屋一面靠山,一面靠水。
    器皿:另外,出土的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器类有釜、豆、盘、钵、罐、器座、纺轮等,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复线方格纹、叶脉纹、水波纹、乳丁(鳖甲)纹、曲折纹雷纹等。石器有斧、锛、凿、镞、球、璜、环、芯、戈等,骨器有锥、梭、镞、环、玦等。还有草编织品残片和山枣、白果、榄的核等。碳十四测定炭化木头的年龄为距今4070年至4290年,似偏早一些,从文化遗物的特征分析,大致在距今3500年前后,中原地区的商代时期。
高要市博物馆馆长梁思聪介绍说,遗址发掘以前当地村民历来都有冬季干鱼塘,担塘泥晒干,粉碎后做水田肥料的习惯,曾挖出大量木桩、木柱、圆木条等物,回家建房或制作家具,也没有人深究这其中的奥秘,因此长期以来先后损失木质文物有千余件。
    梁馆长认为,从出土文物上可以判断,生活在茅岗遗址的古人类可以肯定属于南越人,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习惯上来看,与浙江省余姚的河姆渡文化比较接近。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挖掘遗址的时候,连泥带文物一共装了满满3大卡车。
    从遗址处发掘的渔猎工具和一条长45.6米,宽2~3米,厚2米多的贝、蚌、蚝壳堆积带来看,当时的居民以捕捞为主要生活来源,辅以狩猎、采集并饲养猪、羊、牛等家畜。从陶纺轮和篾编制残片等判断,他们也是善于编织的。
    场景一:
珠三角西岸——佛山人的“凿牙”仪式
4000年的一天,生活在珠江口西岸的河宕古人阿奴吃完昨天采集上来的生蚝早餐后,坐在织布机前为家人缝补准备过冬的衣服。丈夫拿着矛往丛林走去,希望能打上一头野猪。阿奴一边回忆起前几天丈夫参加的部落成人礼。她站在人群中,看着部落长拿起手中的石器,狠狠往丈夫口中凿去,一颗大牙应声而下。按部落的习俗,丈夫算正式参加完“凿牙民”的礼仪,正式长大成人,可以娶妻生子,阿奴的身份也从此改变。
    场景二:
    珠三角东岸——东莞人开始养殖猪牛
当年东莞虎门村头村是一片海边的广袤森林,气候湿热,水草丰茂。在森林中间,分布着一片低矮的方形“泥屋”,这些用木头当作骨架,覆盖上草和泥巴的低矮的建筑里,聚居着村头古人。
每天日出之时,村民们必然要围着树皮或兽皮做的“衣服”出外觅食。由于靠近海边,一部分人依然会去采集贝类。
在获取食物的途径上,村民们最大的突破,就是开始饲养家畜——猪。如果不缺吃的,村民们就会把猎来的野猪饲养起来。可以说,这里是整个华南地区养殖业的萌芽之地。
    场景三:
西江之畔——肇庆古越人房子建在水上
    3500 多年前,在古西江之畔的肇庆茅岗。清早,朝阳斜照宽阔的江面以及江岸一排搭建在江面上的木屋之上。一男子拿出吊网,在里面放上些鱼饵后,放入水中,十多分钟后提网收鱼,如此反复,收获颇丰。而他的妻子则负责照顾儿女、老人,饲养猪羊等家畜,抽空再做了些编制活,然后带着儿子女儿一起到附近的山坡上挖了些野菜,摘了几把山枣。
    茅岗古人的水面房屋是“联排”建造,每排的长度达1000多米,靠山的一端用作居住和打猎,而靠水的一面用于捕捞水中各种鱼虾和动物,十分便利。
写下你的评论...
6
布衣 2008-10-30 09:47   #2楼
霸位!
海鱼 2008-10-30 09:56   #3楼

赖伯这么快就把2楼给占了,那我就占个3楼,再挖个坑
我还有一篇鄂伦春部落的介绍,一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民族,他们在以前是怎么生存的,是如何适应现代社会,他们的未来在何处?他们的习俗有没有保留,思维方式有没有改变,他们还能保留自己的民族特性吗?
欢迎占位,收看《美丽的鄂伦春》
广告时间,请勿走开:lol
海鱼 2008-10-30 10:43   #4楼
“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是“山岭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他们大部分生活在黑龙江,内蒙古地区。有人把鄂伦春人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确是精骑善射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以狩猎为生。早年,他们居无定所,过着游猎生活。解放前,私有制虽然确立,但鄂伦春族还保留着原始公社的残余。鄂伦春的民族公社叫“穆昆”,是同一父系血统人民的共同体。“穆昆”是鄂伦春语,即“兄弟们”或“同姓人”的意思。“穆昆”有各个“乌力楞”组成,“乌力楞”是鄂伦春语,即“子孙们”的意思,指同一父系所传的子孙。一个“乌力楞”就是一个父系家族,由几个或几十个“斜仁柱”组成。“斜仁柱”,类似美洲印地安人的庐帐住所,是非常适合游猎生活的居住之所。它用松木或桦木做支架,盖上桦树皮,冬季用兽皮围盖,底部直径约七八米,高五六米,地中间生篝火,可做饭,取暖和照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鄂伦春人的生活,在依山傍河的地方为他们建造新居,把他们从散居的山里请下来。1953年,鄂伦春人实现了定居,一步跨越千年,结束了原始社会生活。鄂伦春族是我国 11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
  黑河市瑷珲区新生乡坐落在美丽的剌尔滨河畔,这里是鄂伦春族聚居地。特有的民族习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到这里来参观、考察、探秘、采风的人络绎不绝。近年来,乡、区、市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发展鄂伦春民族旅游,省市旅游部门也将新生鄂伦春民族乡确定为民俗风情游的重点线路。
  到新生乡去旅游,要经过90公里山路。沿途经振边酒厂、卧牛湖风景名胜区,跨越法别拉河时,可见采金船采金场面。春看达子香花红胜烈火,夏观绿色林海浩瀚无边,秋望漫山遍野红叶凝丹,冬赏白雪皑皑纯净天地。路边有无尽的白桦林,四季风景处处展现美丽的画卷。山道弯弯,一会儿下坡,一会儿上岗,非常有趣。
  伴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在鄂伦春猎民的家里已难寻觅那独具的习俗,家家都是彩电、洗衣机、音响等电器以及衣柜、沙发等家具摆满屋子,有的家庭也已装上电话,和汉族家庭没有明显差别。但是,如果逢上喜庆日子,他们会从箱子或衣柜里翻出民族服装穿上,你可一睹民族服饰的风采。
  在鄂伦春人的家。游人可以看到典型的民族服饰。大衣叫“苏恩”,是冬天穿的皮袍,用狍皮精心缝制,狍皮为面、毛为里,穿起来非常暖和。皮靴叫“其克密”,是用16只狍腿的皮拼制成的短靴,以野猪皮或熊皮做底,以狍筋代线缝制。在雪地上穿着适用,轻便保暖。“灭塔哈”,是用狍头做的皮帽。用白桦树皮制作的器皿,有桦皮篓、桦皮盒,做工精巧,上面用彩色丝线刺上美丽的图案,是民族工艺。鄂伦春族菜肴风味独特。主要有“库明拉”(晒肉干)、糖拌“吉厄特”(都柿)、狍肉炒“昆比好哇”(柳蒿芽)、野猪肉炖“抗骨拉奴哇”(老山芹)、狍肉炒“给老搔”(黄花菜)、还能吃到“依恩”(猴头蘑)、“莫锅”(木耳)、“豆嫩阿特”(桦树蘑)、吃红鳞、金线、柳根池等冷水鱼,喝“吉厄特啊拉嘿”(都柿酒)。
  石头人风景区距离乡政府10公里。它依山傍水,剌尔滨河从这里流过,风光非常优美。夏季可顺河漂流,冬季可赶马爬犁。石头人度假村以“乌力楞”为单位,建设民族部落,以“塔路”、“铁克沙”、“迈罕”、“雅塔安嘎”四种“斜仁柱”为主要形式。“塔路”是用没有加工过的桦树皮苫盖在“斜仁柱”骨架上,然后用绳索捆牢。“铁克沙”是将桦树皮加工成很薄的一层,在锅里蒸煮晾干后,缝合起来,覆盖在“斜仁柱”的骨架上。较之“塔路”,用“铁克沙”覆盖的“斜仁柱”内光线好,缺点是怕冰雹。“迈罕”是用三幅白布接成长方形的布蓬,搭在两根竖起的木杆和一根横着的木杆上,然后四角插上细木杆,将布蓬上的绳套套在杆上,“迈罕”就搭成了。“迈罕”是出猎时的临时住所。“雅塔安嘎”又叫“恩克那力新哈汉”,与“斜仁柱”形状一样,是妇女分娩用的产房。
  游人看到的这些既能观赏又能让有能让友人居住的小木屋,叫“奥伦”,进去看一看还是很有意思的。这棵高大挺拔的落叶松,距地面两米左右高的树干被砍去树皮,在上面画一个脸形,用红布遮盖,这就是鄂伦春人崇拜的山神“白那恰”。新生乡政府还准备选一处树林较密的地方,建一处风葬点,显示树杈卡、吊棺、横担担棺等几种不同的风葬(也称树葬)葬式,使游人了解鄂伦春人从前的丧葬习俗。
  新生乡鄂伦春民族风情游,是独具魅力的旅游线路,热情、豪爽、淳朴的鄂伦春人用“赞达仁”(山歌)欢迎您,用“阿拉嘿”(舞蹈)欢迎您。
  鄂伦春民族乡位于扎兰屯市区最北部,驻地为滨洲铁路的一个小车站——南木,都习惯称南木乡。
  本世纪初,生活在格尼河上游毕拉河流域的鄂伦春族一个部落约60户、260人,为谋生存和开展新猎区,逐渐移动到绰尔河、济沁河、阿木牛河流域,即大兴安岭东麓浅山区游猎,使这一带原始森林开始有了人烟。1939年,伪满洲国强令居住在黑龙江省讷河、龙江等县的达斡尔族和蒙古族50多户约300余人迁到阿牛河中游(距南木20公里)一带,设立村公所,受伪布特哈旗直接管辖,次年中东铁路在南木设南木临时车站。从此,身居密木深处、几乎与世隔绝的鄂伦春人与居住在阿木牛的达斡尔人开始有了交往。1948年春,党和政府帮助这部分鄂伦春人下山定居,在阿木牛河畔建立了努图克。
  1949年又动员他们与达斡尔一道迁至交通便利的滨洲铁路455公里处定居,使他们第一次过上了真正的定居生活。1950年这里正式建站,取名南木车站。1956年撤消努图克,设立南木鄂伦春民族乡人民政府。鄂伦春猎民也由解放前主要从事脆弱的单一狩猎生产逐渐学会了农牧业生产,以农养牧,农牧结合。
  (1)服饰
  旧时鄂伦春人以狩猎为主,因而他们的衣服、鞋帽等都是用各种兽皮制作。鄂伦春皮袍做工精细,样式讲究。男皮袍“苏恩”领口袖头镶异色皮毛;女皮袍面上绣精美花纹和“吉哈布顿”(项圈)。鄂伦春妇女的绝活,是给猎手制做“密塔哈”(狍头帽子)主要起诱惑野兽的作用,具有实用功能。鄂伦春民族的皮靴,有用鹿、犴皮制做的“温得”、用狍脖子皮作底而毛朝外的“其哈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既轻便又保暖,适于在林海雪原上穿。
  随着生产内容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扎兰屯市鄂伦春居民平素多着汉族服装,但年长者仍愿意穿传统民族服饰。逢喜庆节日和重大场合,年轻者亦多穿着绸缎等面料的民族服装。
  (2)饮食
  淬瀹肉与吊烧
  过去鄂伦春人没有锅釜之类容器,煮肉很难。《龙沙纪略》载:“东北诸部落,……无釜甑罂之属,熟物刳木贮水,灼小石淬水中数十次,瀹而食之。”所谓灼石淬火,即将火烧石子不停地抛入刳成空心的的木头水容器中,将肉瀹熟。这种灼石淬水烩制而食之的方法虽原始,却为鄂伦春人所独有,堪称别有风味的“淬瀹肉”。
  吊烧即用兽胃煮肉,也是原始的煮肉方法,即将猎来的兽胃洗净,放进水和肉块,吊在火上烤。等到胃烧焦了,水也达到沸点,里边的肉也八分熟了。这种办法很适应游猎生活。
  古俗“敖布”
  鄂伦春民族乡的老一辈猎民至今仍保留着古俗“敖布”的残余,即猎物平分,人人“敖布”一份。未实行定居前,鄂伦春人在深山密林中猎获野兽,特别是熊、鹿、犴、野猪等大型猎物,驮回驻地后,不论本部落或外地人,也不论男女老幼,每人平均分得一份,其中要把最鲜嫩、最有营养的犴肝等奉南给深受尊敬的老人“阿亚莫列根”(狩猎能手、英雄)承包到户后,这一习俗仍被保留,老弱病残或鳏寡孤独者仍可分得猎物而不受歧视。
  (3)居住
  扎兰屯市鄂伦春族居民旧时因主要以游猎为生,故无固定居住场所,一般多住“木刻楞”或“斜仁柱”。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鄂伦春族居民实现定居后,住上了砖瓦结构的固定房屋,室内陈设亦与当地汉族居民相近。
  (4)礼仪
  鄂伦春人以尊老好客为荣。青年人遇见长者,必须口称“阿亚”(平安),施曲膝请安礼。对远来的客人,以好酒、好肉、奶茶招待并安排住宿。
  互助友爱是鄂伦春人世代相传的美德。猎人狩猎归来,无论相识与否都可讨取,拿多少由其自便,主人不问,分文不取。狩猎时一人获猎物而另一个空手,则二人共同剥兽皮平分兽肉。
  对其他兄弟民族同样友爱无私,路遇相求,解囊相助,不问还期。
  (5)传统艺术
  赞仁达
  鄂伦春语“山歌”。这里鄂伦春族歌唱艺术的主要形式。南木鄂伦春民族乡的鄂伦春老人几乎人人都会唱,在山场、密林中、田地里或场院中,随时都可以听到他们那别有风味、拉着长调的歌声。如有贵客临门,酒酣耳热之余,他们会连唱不休,直至通霄达旦。
  “赞仁达”有相对固定的曲调,但无固定歌词,一般也无需乐器伴奏,节奏自由,旋律高昂,刚健而悠扬。鄂伦春人有很高的即兴编词能力。在演唱时,他们根据情景事件即兴编词,用“讷依耶”、“希讷耶”等为衬词,表达自己发自肺腑的真挚感情。“赞仁达” 中,情歌占有重要地位,且以语言朴素、感情真实、比喻生动而著称。
  吕日格仁
  鄂伦春语“舞蹈”。鄂伦春人的舞蹈大体可分为娱乐性、仪式性和宗教性三大类。无论哪一类,其动作速度都是由慢至快,并以激烈动作结束表演。舞蹈表演一般不用乐器伴奏,而伴之于词曲,即边歌边舞。舞曲经常以“额呼兰德”、“额乎德乎”、“介边介回”、等词为衬词,同时还以“哲黑哲”“加黑哲”“达乎达利”之类衬词作为伴舞的节奏呼号。
  舞蹈
  鄂伦春舞蹈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模仿动物动作或吼叫的舞蹈,如“群禽舞”是一种模仿数种飞禽动作及其鸣叫声的大型舞蹈。表演者分两队,相隔十余步远,一臂平屈于胸前,另一臂平举于后侧,舞步轻盈,臂、肘、腕、指都不停摆动,呈波浪形,表示雁飞。在“盖苏盖”的呼喊中,两队相遇,每人旋半圈,臂在头上划动半圆表示雁击长空,远望表演者臂腕摆动,恰似群雁翱翱。“盖苏盖”之场震耳,酷似群雁齐鸣。此外还有 “布谷鸟舞”、“熊斗舞”、“野猪搏斗舞”、“树鸟舞”等粗犷豪放,模仿性极强。另一类是表现劳动生活的如“依如嫩舞”,表现猎后高兴地将猎物驮向马背的情形;“红果舞”表现妇女采集红果时的欢笑场面;“鲁力该嫩舞”场面较大,人们手拉手围成一圈,左右跳动,欢快无比。
  雕刻与刺绣
  鄂伦春族有较高的雕刻与刺绣艺术,不但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鄂伦春人的各种精美桦皮制品几乎全部由妇女制作,如“宽给查”(桦皮桶),“红盖”(桦皮筒)、“卡密”(桦皮篓)、“奥纱”(桦皮针线盒)、“阿达勒”(桦皮箱)等,无不雕有不同样式和颜色的图案。这些雕刻花纹大体有三种,云雷纹作为中心图案,象征吉祥;回转达纹用于制品的边沿或花纹四框;组合花纹主要用于制品盖的中央。雕刻的花纹除少部分外,大部分没有象征意义,主要是为了欣赏。雕刻时先用纸剪好底样,绘在桦皮制品上,然后用自制的特殊工具“陶格陶拉温” (骨制刻刀)雕刻。在桦皮制品中,“阿达玛勒”是最精美的雕刻艺术品,这里待嫁姑娘的嫁妆。“阿达玛勒”为长方形,花纹染成红、黄、黑三色,各表示喜庆、吉祥和坚贞爱情。
  鄂伦春人的刺绣艺术主要还表现在皮革制品上,主要是“阿文”(皮帽)、“苏恩”(皮袍)“阿拉木西”(皮套裤)、“乌塔罕”(皮口袋)、“萨勒巴齐”(皮手套)、“卡巴达拉嘎”(烟荷包)以及马褡、鞍鞯上。其中皮手套、烟荷包最为精美。皮手套的图案花纹用各色薄皮贴绣而成,其中手背多为吉祥结或云彩卷图案,手指关节是桃形或菱形图案,指尖部分则有指甲状图案。烟荷包上的图案多象征纯洁爱情,制作精美,使人爱不释手。
  (7)婚嫁
  鄂伦春人在婚姻缔结上主要有求婚、认亲、过彩礼和结婚等一系列过程。求婚:男孩到15—16 岁、女孩14—15岁,家里就要为他们张罗婚事。求婚由男家提出,男家父母看中了某家姑娘,就托媒去求婚、认亲;求婚成功后,媒人和男方的母亲等带着烧酒、野猪肉到女方家,男子给女方长辈嗑头,唯不给岳父母嗑头,即为认亲;过彩礼一般是2—3匹马、两桶酒、两口野猪;结婚:举行婚礼的前几天,新郎到女方家接新娘,女家的人要出来很远相迎。回去时,新郎再要早走一天,新娘由本家叔伯等送到新郎家,而且还要带上一些礼物。当主人把所有的男女双方的宾客让至坐位上后,新郎新娘开始拜天,两人面朝正南方向磕头,然后由新娘拜公婆及男方家长辈亲友。接着酒宴开始,把预积的干柴点燃,来宾围着篝火而坐,主人把酒和肉送到客人面前。席间新郎和新娘要给所有长辈磕头敬酒,受拜者一面向新人祝福,一面赠送礼品。酒至数巡,歌声大作,客人翩翩起舞,热闹异常,直到深夜。入夜,新郎新娘用一个碗吃“老考太”(粘粥),并同用一把刀,吃一盆肉,象征永远亲密,白头到老,永不分离。最后,由婶娘或嫂嫂给铺床,并看着新人宽衣后,两盖着一床被躺下后才离去。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除仍然实行氏族婚姻制外,婚嫁仪式多随汉族,民族婚俗已不多见。
  (8)丧葬
  清代至民国初年,鄂伦春人丧葬主要是实行风葬,即用柳条编一个棺材或选一段粗树干,凿成空穴,将尸体置于内,将其架在树上或用一横杆搭在两树的树杈上,把棺材吊在横杆上,一年后埋在土中。火葬主要是用于患急病亡故的青年和孕妇。葬地一般选在有山有水的地方。
  鄂伦春人认为,人死后在冥阴界里要生产生活,因此要把生产生活用具放在棺材里殉葬,也有杀马殉葬的。葬仪中,周年祭最为隆重。
  民国末年至解放初期,鄂伦春族繁杂的丧葬习俗基本湮没。近代鄂伦春人亡故后,一般为其换上新衣服,然后用木棺装殓,进行土葬。
  (9)鹿笛与狍哨
  鄂伦春人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发明了鹿笛和狍哨。用这种工具诱打犴、鹿,很见成效。
  鹿哨称“乌力安”,用松木削成牛角形,然后纵向锯开,将木心挖开,合上后用绳扎紧。使用时猎人将“乌力安”细端放在唇边用力吸吮,发出的声音很像雄鹿的鸣叫声,群鹿循声而来,便可射杀。
  狍哨称“皮卡兰”,即将一条一厘米多宽的薄桦树皮叠成扁圆形含在口里,发出狍崽样叫声,母狍或仔狍欢蹦乱跳跟随来,即可举枪射杀,也可将闻声而来的猞猁等物射杀。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的有效保护,放下猎枪的鄂伦春猎民早已转产。“鹿笛”与“狍哨”已派不上用场。
荣哥仔 2008-10-30 10:57   #5楼
好多文字,:lol 掉进坑里再慢慢看。。。
当然 2008-10-30 11:03   #6楼
霸位。。。
有米 2008-10-30 12:02   #7楼
每个时期都有着当时的文化...过几千年后也有人想了解现时的文化但所幸的时现在该记的都记了...以后已经没什么历史需要后人去探索的了...
本版热帖-
  • 会飞的鱼 发表于 2009-05-26, 747 回复

    男女速配游戏专贴!放飞心情,偶遇浪漫……

    :loveliness: 游戏规则: :) 写一个还没有出现的楼层数字。 比如你现在在19楼(上家18自已就是19), 你选大于19的数字。 如:20..38....99....不能选18....16.....9 比如你选了59,:hug: 那么在59楼回贴的异性就是你的速配对象了 :victory: 。没有到你选的楼层请别多选,过了才能重选, 至于成事于否,就看你的本事了。 :lol 可以留QQ!:call: :loveliness: :loveliness: :loveliness: :kiss:... 阅读全文
  • 温暖 发表于 2008-07-31, 910 回复

    你能用一首歌的名字来回答楼上的问题吗?!

    一个挺好玩的游戏,在百度贴吧看见的,转过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游戏规则就是必须用一首歌名来回答楼上的问题,并写明歌手是谁。 例:1楼:楼下你多久洗一次澡? 2楼:十年 —— 陈奕迅 问:六一节快乐吗? 3楼: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王菲 楼下的:你每天几点钟起床啊 ? 4楼: 凌晨三点半——张智成 楼下的 :你那今天天气怎么样? 5楼:雨一直下 —— 张宇 楼下的:对你的未来是怎么憧憬的? 6楼:我的未来不是梦——张雨生 我先来:楼下的:你为什么来北江休闲网?!... 阅读全文
  • 莎莎 发表于 2009-04-01, 746 回复

    识得个傻瓜

    1、 约好和他见面,地点是宝安万佳。 一早起来打扮了一下,长发披肩再加上嫩绿的连衣裙,显得端庄典雅。虽然是卷发,但看起来还是文静秀气,对于自己的相貌和气质,我还是很自信的。:P 路程算错了,以为他在南山过来要比我远,谁知道竟是我比他远,结果我迟到了二十多分钟,第一次见面,居然迟到,扣十分,!:Q :Q 在万佳门口看见他,一眼就认出来了,斯文白净、有点害羞的样子,:) :) 比相片上胖些,成熟些。老张美女说,看男人一定要看身材是否高大、身体是否健康,我不明白老张美女为什么要这样看。:o :o 但我第一眼是先注意他的鼻子,因为从相片上看,他是个塌鼻粱。但还好,鼻粱还算比较直鼻头还算比较有肉(原谅我,小女子从小就受家乡人的熏陶,看人先看面相,看有没有福气,有没有财气,鼻子主财)。:lol :lol 从他看我的眼神和动作,他少说能给俺打个75分吧!然后他说,你长得还可以的嘛。我说:应该是吧?他说:不错了,看起来不错了。耶!;P 第一关通过。:victory: :victory:... 阅读全文
  • 刀锋 发表于 2009-05-27, 330 回复

    夜猫专场水帖

    [夜猫专场水帖] 每个晚上子夜场报到帖! 零晨12点钟之后,边个TX未训或者训吾着既,上来转转冒个泡报个到顶一下哦!看看这贴能被顶几长时间。呵呵:lol :lol 凡在凌晨2点至六点跟贴者,奖分!:loveliness:... 阅读全文
  • 关于作者-
    海鱼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写

  • 获得 0 次赞同

    获得 0 次喜欢,0 次收藏

  • 参与 0 次公共编辑
  • TA的最新主题
  • 户外生存手册  爱好野外登山的人,在顺着小径(旅游路线)登顶后,往往想走一条没有路的新路线下山。这样就常常迷路,困在山里。万一迷路,怎么办呢?   争取回到原来有旅游山路的那座山上去。即使你已经下到谷底,而且已经很累,也要咬牙爬上去。不要偷懒,也不要心存侥幸去试别的路。   如果已经找不到原来有旅游山径的那座山了,争取找到一条小溪,顺着溪流走。一般情况下溪流迟早会把你引出去。遇到瀑布也要想办法绕过瀑布继续沿着溪流前进。   如果山里没有溪流,你应该做的,仍然是想办法登上一座较高的山岗。根据太阳或远方的参照物(如村庄、水库、公路)辨别好大致的方向和方位,在这个方向上选定一个距离合适、也容易辨认的目标山岗,向目标山岗前进。   人多的话,可以考虑把人员分成两组。   一组留在原地山顶,另一组人则下山,向另一选好方向的山岗前进。下山的人要时常回头,征询山顶留守者对自己前进方向的意见。若偏离了正确方向,山顶的人要用声音或手势提醒他们纠正错误。当下山者登上另一个山岗时,他们再指挥原来留守山顶的人下山前进。这样,用“接力指挥”的方式交叉前进,就不会在山谷里原地打转了。   如果登山者只有一个人,那么他唯一可做的,就在是辨别好方位下山时,要不断抬头看着自己原来选定好的目标山岗前进,只要你沉着冷静地去想办法,就一定会走出大山,脱离险境的。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野外迷路受困呢?是不是带上指南针、地图,就不会迷路了呢?对于缺乏野外活动经验的一般登山旅游者来说,这些用处都不大。最谨慎的办法还是沿着旧路走,千万不要冒失地离开山径而从“新路”下山。如果你是有意去走新路“探险”的话,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行前告诉家人及朋友,带足食品及饮水,并沿途做好醒目的路标,以备走不出去时原路退回。
    0 赞 · 39 评论 @海鱼
  • 漂在异乡的岁月(不断更新) 5月10日 初入贵境,请多关照 来这儿已经一周了,这里一切什么都是陌生的,人文、风景、气候、衣食住行,等等。这是一个普通的城市,但就如同一个普通却心地善良的姑娘,慢慢的接触,就会有些喜欢上她。 下榻的地点是一间三居室的宿舍,空荡荡的,只有一些以前同事搬走时留下的一些衣被,散发着陈旧的味道。站在阳台上,能看到一座远处的孤山,一条大河环绕它而过,河一边是天主教堂,另一边是几层高的佛塔,目之所及,是一些矮矮的楼。来到厨房,一个旧灶加一个旧锅,还散发着诱人的油烟味。卫生间里洗衣机里还有一件窗帘没捞出来挂,下水道被堵住了。我不得不一件件把它们清洗整理,让宿舍成为一个家。哎,现代男保姆就是这样炼成的吗? 到了晚上,风就如同一伙顽皮的孩子,不断在房间里穿来穿去,第一晚我开了空调睡觉,第二天我就再也不开了,因为那风太凉爽了。 一间空荡荡的房间让人提不起睡眠的兴致,又没有身处闹市,灯红酒绿中,就连失眠都找不到消遣的风景。把灯一关,摸黑上床。刚趴着,就有些小精灵飞到我的身边,嗡嗡的响,时而低语时而远去,好象夜半那些骚扰电话一样,让我兴奋又是紧张。把毛毯完全铺开盖下,只留下鼻孔呼气,捱过了第一晚。第二天,立刻去买了一个蒙古蚊帐,把自己埋进去。 第一天工作,就是在通行证上盖章,用POS机收钱,一张通行证上要盖十六个章,一个上午二十多张通行证,无语,这还是业务量少的时候。 混混沌沌,稀里糊涂,在异乡的第一天就这样过去了,第一周就这样过去了,我还在适应它。初入贵境,请多关照。
    0 赞 · 37 评论 @海鱼
  • 广东清远路面塌陷 致市区地下主供水管破裂(新华社发文) 当晚,广东清远市人民一路路旁发生地面塌陷,造成市区地下主供水管破裂,市区部分居民供水中断,两辆停在路边的小轿车也陷进坑内。事故发生后,清远市交警在塌陷坑的周围拉起安全警戒线,以防过往车辆陷入。供水公司迅速派人抢修供水管。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新华社发(李作描 摄)
    0 赞 · 21 评论 @海鱼
  • 返回首页买户外保险手机版隐私保护指引
  • 侵权举报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粤ICP备14018191号-1
  • 粤公网安备 44180202000087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82716601
  • 联系我们 © 2008-2021 清远运动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