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探高山村回顾及简要攻略

本帖最后由 怡草 于 2016-7-11 20:14 编辑
     再探高山村,起由于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要跟我去户外,听后内心狂喜不止,许久没女孩子跟我一起登山了。怎样“折磨”她呢!于是,想到了高山,高山里的村。确实,如果让她走穷山恶水,实在,实在……有负她的美意、她的初恋。要给她一些好山好水,让她月月念天天挂,去而又来。我想,温柔的折磨,让她的灵魂出世、眼睛上天堂、双腿不听指挥,比狂热的追求--更有效。   
    这天是2011年9月17日,同行的有清远山林、三山客、指导员、雪落、静静、金坚、晴晴。
    从骆坑尾出发,通往高山村的路,只不过是一条普通的路,第一次走,便成了我心中的喜欢,成了我喜欢的徒步健身路。在我的眼里,高山村的一草一木、一溪一涧、一村一林、一竹一石,更胜从化的度假休闲地,它离城不过三十里,从化溪头村却在我家115公里外。它有世外桃源般的静谧、纯净的清风、浅浅的清溪、深深的幽涧,笋牛驻足、蜻蜓飞舞,雀鸟欢鸣,蜜蜂嗡嗡……不通车,只行人。
写下你的评论...
13
清远山林 2011-11-04 20:06   #2楼
本帖最后由 怡草 于 2016-7-11 20:14 编辑
     高山村就躺在骆坑尾的深山老林,它有人间烟火,我的忧愁不能抵达。租用的面包车,在御水龙庭楼前接上她,四十分钟就到达中间坪村一幢白色的房子前,是徒步线路的起点。   
    这是我第三次进入高山村。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走进高山路?从她的身上,从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可以看出蛛丝马迹。她带着同伴默默的关注,好奇地走在路上。溪边一块空地,一个老妪正蹲在牢固的竹棚上,从竹箩筐里把一件件微黄的“笋虾”娴熟地拿出来放在竹棚上排好。
    她走近道好――阿婆:这竹笋是怎样做的?阿婆闻言,两眼即时发出亮光,这不是当年的我吗?高挑的个子,俊俏的脸容,洁白的牙齿……。在我的眼里,阿婆当年也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只是艰辛的岁月、艰苦的劳动,可以过早地把一个人的容貌磨尽棱角,增添一道道皱纹;许多贤妻良母,就是让沉重的家务活和不简单的工作拖累得提早苍老。
    阿婆笑言:“笋虾”就是用一节节嫩竹笋切出来的,只用竹节上面的嫩竹笋,要切成一圈圈,去掉竹节头,然后用柴火煮,再发酵。
    她告诉阿婆:今年竹笋有好价钱啦!整个清远的竹笋减产严重,比去年减产过半;如果有人来收笋干,要当心收到假钞,前段时间经济发达地区出现大量仿真度极高的假钞,信息闭塞的乡村更容易被不法分子瞄上。
    甜甜的有感情的对话,让我会心一笑,都说穷人缺帮助,她迈出重要一步。若果有银行到偏僻的小村传授防假知识,开展便民举措,总比在中央台、高速路、江河上、公交车尾唱“歌仔”或耍“歌堂”来得真实,节约成本、得民心赢市场不说,一来响应了中央“走基层、改作风、转民风”的号召,二来可帮助阿婆阿伯不用受人欺负被人骗,三来让本单位员工体现农村生活,进行艰苦教育和廉政帮助,四来每人都可吃上地道的、味美的农家菜,缓解紧张的工作情绪,陶冶性情……。
清远山林 2011-11-04 20:11   #3楼
本帖最后由 怡草 于 2016-7-11 20:14 编辑
    离开溪边的小村,跨过小溪而上,是走在竹径下,对她来说,这是走一走陌生的路,闯一闯曲幽的地方,会一会留守的老人,可以发掘更多的爱,送去丝丝关怀和温暖。在清远,只有走进骆坑,才能走进这么完美的竹林路,惊叹这四通八达的竹径看不见尽头,换不尽的清风,恍然走进了世外桃源,一切与世无争,一切不用花钱。   
    一会,她指着叶底下的小生命,告诉我……。一会,她把手伸向了路边的花草,来个爱花惜花,要搬回家终生供养。路边,鲜艳的花朵、温柔的小草、委婉的姐妹花、不凶恶的木牛、相恋的甲虫、好吃的紫贝菜、可入药的火炭母……都没逃脱她的眼神。她的眼尖看得太狂野了,让我连连诧异,为什么上次来没有看见的?为什么她懂得这么多?她只不过是个20出头的黄毛丫头,比我年少20的同事。
    这是我比她清楚的。高山村的泥路自东向西,走过两座小石桥,过一户廖姓人家,便可抵达高山村腹地--卢家聚居地,高山村就只有二姓人,民房比较残旧,以砖、瓦、木结构为主。路上没有行人,村民都入山收竹笋去了。这里的卢氏都是梁山泊好汉卢俊义的后裔吗?不容我细想,欢笑的声音正远远的从山窝传来,她跑得比我快!我走得不急,因为我知道,她必然要等上我!尽管她还有六个同伴,但都是第一次来,都不识路。在一个麻竹林旁,有一条人字路,向左下有一条伸向溪涧的路,向右也有一条路继续入山。
    当我慢悠悠走近,她问是不是向左路走?果然,符合我心中猜想,她们都在等我,她要选择有溪流的路;从那处逆流一直走,可走至小秦抽水蓄能电站,自中段开始是刚勾通的机耕路。其实,还要向右往上走才能抵达高山村中心地带。廖家和卢家,刚好隔着一条山溪,都是一村人。
清远山林 2011-11-04 20:15   #4楼
本帖最后由 怡草 于 2016-7-11 20:14 编辑
    进入高山村,村里静悄悄的,看家的狗也随主人入山了,主人是谋生,狗是帮助主人,也是嬉戏山林。也许这里的主人不会估到,会有一个中青年接二连三地带来一大帮人光临村子,有小兵,有高层,有布衣,有靓女。在村子转了一圈,找不到上次款待我的卢伯,就继续沿村前的空坪向西而行。在村尾,有一条小路引她前行。经过一棵两人才能合抱的大树后,前有一畦菜园。从菜园尾开始,路一分为三,不知深浅,事后获知,左转的路可到达甘竹顶;中路翻过一个山坳可至大坑尾上围村,右路是翻过另一个山坳可至下围村,这是用双脚证明了的。当走入没有到过的竹林,需要硬闯,每走一步,需小心翼翼,连片的竹林都适合青竹蛇生长,那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不想被它咬着,更不想伤害它;就想看她在竹林里游走,在茶园里欢呼。
    山里还有很多分岔路,到底是哪一条可登顶?摸索前行中,方向感不强的我居然摸对了路。途中,遇见一间倒塌的泥屋,被草被藤蔓覆盖,一片颓垣败瓦。何人所居,今在何处?无从得知。她就在残墙注视。再前,遇一村民正在割笋,趁我专注摄影时,她胆子忒大的,又抢在前面领路,第一个登顶,走进了千亩茶园。作为户外新人的她,风险防范意识让我担忧,惊出一身冷汗。
布衣 2011-11-04 20:17   #5楼
好,分享户外 分享快乐!:victory:
清远山林 2011-11-04 20:18   #6楼
本帖最后由 怡草 于 2016-7-11 20:15 编辑
从山顶回看,绵绵的山岭,从左至右,从东到西,有过万亩竹林。天地虽大,却只有我的空间,没有我的田地。如果一个人春天忘了播种,夏天忙着享乐,秋天能有什么收获?问她,我是这样的人吗?她笑而不语,只在看。眼前的美景又让我唏嘘和感叹!这一带山岭的美丽可以延续多久?破坏力最强的绝不是刀斧!等我年老之后,是谁来主宰这一片世界呢?现在,这地留守的以老年人居多,主力大军基本都移居太平镇、清新县城和清城区。也有一些新的“候鸟”,每到竹笋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时,来个七月归十月离。若干个十年后,这里会不会由城里人入主,村民退出,就像钱钟书所著的《围城》一样,山里的想出去,城里的想进来。一切是个谜。
清远山林 2011-11-04 20:20   #7楼
本帖最后由 怡草 于 2016-7-11 20:15 编辑
    收住思绪,返回中间坪村卢伯家吃饭,已是下午四点。菜色很简单,一盘鲜笋、一盘酸笋、一碟茄瓜、一盘擂茶、一壶新茶。边吃饭边听主人家介绍扎尖、笋衣、笋花的制作方法。扎尖是用竹笋尾竖着切开晒干;笋衣就是从笋尾剥出来的衣;笋花即凤尾笋,是用整条竹笋尾连着笋衣撕开一条条晒成……那笋的美味,从此让她难忘!
布衣 2011-11-04 20:23   #8楼
青竹蛇居然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L
我鸡场那最多就是青竹蛇,第一年养鸡的时候,鸡群起码吃掉了300--500条青竹蛇.:lol
金枪 2011-11-04 20:43   #9楼
本帖最后由 怡草 于 2016-7-11 20:15 编辑
:lol:lol:lol:lol好认真的山林哦:victory::victory:
硕鼠 2011-11-04 21:50   #10楼
很详细的贴子,图文并茂,如看爱情故事般。:P
晴天 2011-11-04 23:20   #11楼
梦飞扬 2011-11-05 21:05   #12楼

该回复已被管理员删除

布衣 2011-11-06 00:02   #13楼
黎溪的天堂山可以开车到顶,景色挺漂亮!:victory:
阿强 2011-11-06 11:03   #14楼
:lol很详细的回顾!有空我也去走走:handshake
关于作者-
清远山林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写

  • 获得 0 次赞同

    获得 0 次喜欢,0 次收藏

  • 参与 0 次公共编辑
  • TA的最新主题
  • 穿越大雾山记 仅以此文献给同行的大风窗、Peter和冰点等人 大雾山,位于连山与连南交界之地,海拔1659米。自去年随大风窗攀登金子山,又拍梯田,途经此地,在山脚下初睹它的芳容,产生了攀登的念头,于是,一众山友一直在等待中,等待这一天的到来。清远山林为此三度发帖约伴登大雾山,但三度因雨而落空。六月的天,说变就变。 机会,来之不易。得到大风窗和Peter的有力响应后,登大雾山的大计定在2011年6月5日实施。早上七点,一行六人从体育馆集合出发,沿清连高速直奔连山而去,在连南县城转入G323线,过太保镇再转入X400线,总行车里程约200公里,费时2个多小时,就抵达了登山的起点黑山村。第一时间与事先约好的向导接上头,穿过梯田,走过旱地,一条小路继续指上山窝。 大雾山终年有雾,不管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平常难得看到它的全貌,一睹它的芳容。此刻的大雾山,也正被云雾浓罩着。据向导介绍,登大雾山有三个方向可供选择:第一是从欧家村出发,沿山脊而行可攻顶,但没有水源补给;第二是从金坑电站出发,但路途之遥,非一天能及;第三是从黑山梯田出发,沿途溪水丰富,树高林深,各类飞禽走兽随处可见。我们足下之路,就是一条优中选优的登顶之路。许是村民常年上山干活,加上有电力公司要在隔壁的大山建风力发电站,依溪而上的路变得清晰和结实。 水为万物之本,不管是人,还是小动物,都需要水来维持生命。一路上,都是颜色艳丽,形态各异的小昆虫、小动物,但多数不认识,多是平常难见的。在小路边的草丛,有两回还让我们看见了蛇。尽管两条蛇听见我们的声音都快速溜走了,但却实让我们吃惊,一路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想必,大雾山可不是一般的山。 如今,我们所走的路,也是一条较有挑战性的路,会不会遇上毒蛇不说,就连那些颜色艳丽的小动物到底有没有剧毒,也无法确定,更何况接下来的路深不可测,要经过一个长达300米的大草坡,然后钻入看不见人的竹林,再通过灌木林,才能登上顶峰。这可不是一般的山顶,而是终年积雾的山顶,在冬季还有积雪,更是清远的第三高峰。 或许是想试试我们的耐力,考验我们的登山意志,向导凭着底子深厚,来自大山,一路领先而行,要远远的把我们抛在后头。但他哪知道,大风窗是一个久经考验的登山战士,每每拍完照片,又不紧不慢地追上去,紧贴其后,深让其佩服:看不出你的体力这么强劲。走着走着,一支登山队伍分成三组,彼此拉开了一段距离。每到一个水源地,向导又主动停下来,等候其他人的到来。Peter由于长途驾车,加上昨晚睡眠不足,消耗了重要的能量,拖着深爱的女驴友,慢慢的走在了后头。每每赶上来,Peter连说“这里的负离子太多了”。等到吸足负离子后,Peter马上冲劲十足,唤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连呼轻松、轻松。你说:神奇不神奇。山林产生的负离子太重要了,眼前的美景让Peter陶醉。 从山上流下来的水十分清澈,入口沁甜,擦脸冰爽。向导没带水,只带了棒棒糖,每遇上水源,就把嘴伸入水里狠狠的喝几口,喝得有滋有味,让我等羡慕。若时光倒回三十年,清远山林可跟他一样,大口大口地喝,遥忆80年代前,去到山里、坑边、溪边,只要口渴了,就敢伸头入水中央,喝上几口清纯的水,但现在没胆量去喝了,谁知道这些水有没有污染,有没有人隐藏于山的角落制假、烧铜、挖金、种桉树、产毒品、造铝、洗矿、炼银......。大家都知道,种桉树要施肥的,本地常用的一个牌子叫“好阳光”桉树专用肥料,那年经过秦皇镇的山岭,桉树下面的溪水都严重变色了,有人笑言恐怕喝一口马上变成“外星人”。现在,看着冰清玉洁、晶莹剔透的山溪水时急时缓地流过,就是不敢分享,实在可惜,只能望溪兴叹。人啊!就把自己的路、自己的环境、自己的保命衣统统破坏,一天一天地投毒和毁掉,不定期地投下新的定时炸弹。 得益于当地广大劳动人民,足下的山路,并不崎岖,也不难行,有些地方变得比较平坦,还有大树相伴,路时而伸过小溪,时而靠边蜿蜒而去,弯弯曲曲,走起来让人舒心悦色。当最后又一次跨过那条孕育过十数万人,灌溉过千万顷良田的小溪,小路直接伸向了一个大山坳,两边的高山,皆被浓雾所罩。这时,前面传来了陌生人的声音。向导马上阔步急行,清远山林和大风窗紧随于后,接近一看,原来是有八个孔武有力的男人先于我们到达,正坐在地上休息和交谈。一通电,皆是当地村民,两人一组共抬重达260斤的铁架上大山建风力发电站,每组每次可得300元,要用一天的时间。听说我们要登大雾山顶,皆投来钦佩的眼光。但他们更让我们称赞和尊敬,从山脚到山顶,少说也有三公里的路程,何况他们要到达的大山,海拔在1500米之上,换了我们去干,早就压跨身体,早就“劈炮”洗手不干;而他们就能做得到,干得来。从山脚出行算起,我们到达此地只经过了小考。 此时,海拔升至1200米。在这个即将著名的大山坳向右转身而行,迎面是高山草甸,某某人所喜欢的大草坡,极为壮观。以为幸福就在眼前,希望随之实现,谁知苦在后头。草长得壮,生得密,且齐腰高,有些地方还同时生长着灌木,把原有的小路掩盖了。人走在草丛里,根本看不清路况,风险在不断增加,只能小心翼翼地前行。走呀走呀,清远山林开始胆怯了,急忙让大风窗先行。队伍一下子又分成三组,向导和大风窗居前快速前进,冰点、文仔和Peter等人结伴落在后头,只有清远山林一人走在中间,严重违反了户外安全守则--登山必须双人同行,不能一人落单。不过也神奇,当我们越往上走,笼罩在山顶的雾为我们的到来而逐渐散去,让我们在艰难前行中慢慢地看到大雾山漂亮的容颜,那可是不一般的美。但仅一会儿,大雾又从四面汹涌而来,把山顶盖得密密实实。走在前的大风窗一下子没了踪影。 听到清远山林略带颤抖的叫唤声,大风窗马上大声叫停向导,在浓雾里并排向后看去,等候其他同伴的到来。不得不佩服冰点的毅力和登山意志,一行六人,数她最年长,也是最苗条,气力最少,但冰点走在山路上,气定神闲,面不改色,呼吸平和,一点不输给同行的男伴。而Peter的女伴也显出强驴本色,第一次参加户外登山活动,第一次挑战千米高山1659高度,谁见了都会说厉害,尽管走得慢些,但没见她说太苦呀、累死了,一路信心足,默默坚持,专心行走,她和冰点一样,外表柔弱,内里坚强。 汇齐人后,接下来还要通行于一段草坡,走至草坡尽头,各人开始欢呼雀跃。前面,看见了一片野竹林,一直长到山顶。大家都以为,这个野竹林很容易穿过。谁知,更苦的就在这处了。先说Peter,因为身材高大,钻入竹林后,必须躬身前行,还要照顾专门陪他而来的女伴。Peter此刻的苦况,真的无法用更贴切的词去形容。由于人迹罕至,山高林茂,草深竹密,雨水充沛,还有其他树种与竹林抢地盘,大雾山的小动物特别多,眼尖的冰点还指着树上一条身上布满红丝的虫问是什么?清远山林扭头一看,吓得冷汗直冒,不敢哼声。这时,登大雾山变成了冒险之旅。 等到站上海拔1659米的高度后,已是14时25分,刚好完成了大考,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马上由心而出,绷紧的神经马上松弛下来。之前,各人要克服百般苦况,冲破重重障碍,突破一关又一关的封锁;要知道,从海拔1200米的大山坳开始,路途变得艰险,雾气时大时浓,眼前时现平常难见的小昆虫、小动物,有没有毒性无法确定。接着是全身狂喜,我们终于站上了清远的第三高峰,厚厚的云雾又逐渐褪去,可看到远处漂亮的山城,太阳从厚厚的云层露出些许的笑脸,山顶阳光依然不足。朦胧中,我们看见了连州城、连南小城,一条指向连山县城的路蜿延没入群山。一种相识相聚之情更加香浓,通过同登大雾山,彼此拉近了友谊。这山,给我们考验,给我们喜悦,给我们快乐,给我们遐想,给我们收获,始终发扬互助精神,让我们感悟,让我们留恋,让我们互相担忧,又让我们依依不舍。何时,我们又能相聚大雾山呢?这山植物太丰富,但担心路途的安危,只让清远山林能记着的有罗汉松、夏枯草、野百合、野山桔和野石榴......。 与我们登过的其他高山不一样,大雾山顶峰没有嶙峋怪石,没有峭壁,没有断崖,没有孤树和独木,也没有乱石坡,灌木生长得极其茂盛,仅一小块空地没有长树,应是建国防测绘点弄出来的,空地上有一个高约1.5米的石柱;整个山顶就以矮树居多,还生长着中草药,有些地方长有杂草,一株比较特别的蔓藤挂满了如尾指般大的果实,但不敢采摘食用这不知名的野果,生怕吃后中毒,在山顶回天乏术。 俗话说:登得高望得远。但在大雾山顶,因四周的杂树野草野藤都长得比人高,所有人都要站上石柱才能看到远处的景色,也许建设者没料到,这个测绘点居然还有这个用途。各人轮流上阵,美景,让我们暂时忘记了饥饿。一番狂拍后,各人才去找到自己的地盘,才从包里掏出干粮充饥,互相分享从家里带来的食物。山林暂时归于平静。 时近三点三十分,按经验必须选择下山,我们选择了欧家方向。这时,天空开始暗下来,看样子,一轮狂风暴雨即将降临。下撤途中,我们又遇上迷人的大草坡,看到了云雾挂在半山腰,穿过杂树林后,在高高的毛竹林让滂沱大雨淋个全身透。被雨淋过后,欧家村那片梯田美极了,风头一时无两。 至此,我们一行六人完成整个大雾山穿越。极富挑战性,下到山脚,一股豪气油然而生。
    0 赞 · 68 评论 @清远山林
  • 2月9日登耙齿形顶记 9点15分,我们12人从面包车上走下来。为了尽快登上耙齿形顶,经简单的商讨,决定从望军山的西面小路出发,由清远山林领路,大黑豆和四哥殿后,热带雨林作总指挥,野云、冰点和欢欢等一众美女居于登山部队的中央。对于数次登上望军山的清远山林,自然比较熟悉这座山的一草一木和曲幽小径,大家也十分相信清远山林,就连相识不久的野云也说,这条小路太好了,致使清远山林出现麻痹思想,越来越轻视大雾所带来的影响,急速地行走在西面的小路。结果,部队刚登上半山腰,蓝眼泪和冰点就出现了不适的症状,为安全起见,主动提出往回撤,由翩然和老郭陪伴左右。 这时,剩下我们八人继续往前行。山上的能见度只有五米。约半小时后,干净清晰的小路变成杂草丛生的荒芜之路。要上顶,就必须钻入比人还高的草丛。面对困难,所有人都没哼声半句,有说有笑的走在清远山林的背后,用厚达十分的“钢板”来支持清远山林,构筑登山之合力。或许是有第一次认识的欢欢,第二次同登山的野云在场支持和鼓劲,清远山林变得十分勇敢,没有被艰险所吓倒,“乖乖”地当起了领路人。熟悉清远山林的人都知道:清远山林登山从来没有走在前面的,胆量十分细小,还是被四哥吓怕的。这回,终于可以吐气扬媚,变得勇敢,可以大胆的走在前面。 去过望军山的人都知道,此山以松树、杂树居多,还有清远人都熟悉的蒗箕草、岗稔树、杨梅树......自700米的高处起,竹子更是数不胜数。当我们跨过那堵石块垒起来的墙,离山顶就近了,也就接近去耙齿形顶的山峰了。耙齿形顶就在石坎圩的北面,因远看这座山就象耙田的铁耙,故当地人命名为耙齿形山。 哎呀!看来是上天要跟大黑豆开玩笑了。记得2009年11月14日,当清远山林与大黑豆结伴接近耙齿形顶900米的时候,周遭的山林已被大雾笼罩。今天,这次重耙齿形,刚到达望军山顶,浓雾更是从四面飘来,看似要阻挡我们前往耙齿形,看似应验了“贵人出门招风雨”的谚语。从望军山顶走过另外两座山峰的路变得十分困难,将充满波折。第一次回清远登山的欢欢姐妹,急得大声叫喊起来,要喊开那些云雾。但是,一对弱女子,那能这么容易冲破迷雾呢! 怎么办好?已接近中午十二点了。趁着大家在竹林休整和充饥时,清远山林提出:顺着小径往下走,改道宋朝进士议谏大夫陈凤台墓地旁边的路,下撤至200米的地方转左,选择一条长满吊钟花树的路前往耙齿形。征得大黑豆、热带雨林和其他人的默许后,全部人马上收拾行囊,又一次急行军。当下撤到大路时,听说又要再登高150米,四哥就像一只画眉鸟一样,马上大叫起来,不同意继续登耙齿形。为支持下属今后开展工作,热带雨林只好同意了四哥的意见。结果,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大黑豆又一次与耙齿形顶失之交臂。虽是这样,但收获更多更好;你看,我们12人今年在望军山上转大运了。
    0 赞 · 18 评论 @清远山林
  • 连山梯田 摄于国庆节
    0 赞 · 20 评论 @清远山林
  • 返回首页买户外保险手机版隐私保护指引
  • 侵权举报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粤ICP备14018191号-1
  • 粤公网安备 44180202000087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82716601
  • 联系我们 © 2008-2021 清远运动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