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台,名辉,号凤台,宋朝进士、官拜谏议大夫(正四品官,三朝元老),儿子七人中有四人中进士、三人为秀才,号称"一门五进士"、"七子流芳"。在陈凤台的族裔和后裔中,有明代被称为"一代大儒"、"岭南一人"的陈白沙(高中历史课本上讲古代理学时有提到的江门陈献章,广东唯一一位入祀孔庙的大儒),有清光绪年间高中文科探花的陈伯陶,还有辅仁大学校长、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国宝"的陈垣等。
2000年,桂湖村民偶然发现了陈凤台的墓葬,并为此奔走。此后的几年间,时有陈家的后人以及文史专家前来凭吊或考证。2004年,位于清远市清新县天塘山上的陈凤台墓被后人重新发现。离陈凤台墓约100米的位置,墓道上的四支华表庄严矗立,上面的石狮已被人破坏。华表用大理石雕刻而成,高六米,重约三吨,记录了清朝年间陈氏后人的功名。令人称奇的是,墓地处在近千米的高山之巅,墓前竟有一眼100多平方米的天然水塘,当地人称此水塘为状元湖。每年春天,碧水盈盈。仿佛是镶嵌在天塘山上的一块碧玉。随之清远市陈凤台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对陈凤台本人及其家教文化的研究开始风生水起。其中一种认为,因宋末元军的大举入侵,陈家躲避国难,迁徙至此,陈凤台墓所在的清新县禾云镇沙河桂湖村(古称清远蒙里驿),正是沟通中原与岭南的重要驿站。陈凤台被认为是抗元的英雄。在陈凤台长子陈谟撰写的族谱《谟翁遗牒》中,对陈凤台举家南迁的原因有这样的记载:"三子英,进士,为广宣议大夫,因差抚外夷不行,将家属贬,同父辉葬在清远县蒙里驿九龙潭。""抚夷不行",字面意思是与元朝签订的合约没有成功,这道出了陈家被贬南迁的真实原因。陈凤台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谏议大夫和文人学士,相传他到滨江山区考察时,被当地热情的瑶胞所挽留,同意教授瑶胞子弟读书识字。为了保境安民,他指导瑶胞在山上修筑城墙,安营扎寨,并由他和陈英出面收编南下难民,与当地的瑶、汉、壮等族人组成民军,共同抵抗元兵。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陈凤台父子兵败殉国,瑶王悲痛万分,将陈凤台父子妥善安葬在清远蒙里驿,也就是今天的桂湖村。从此,陈凤台、陈英父子二人被誉为"抗元英雄"。
陈凤台墓的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广州陈家祠中轴线的建筑物即将完工的时候,恰逢广东东莞的陈伯陶在殿试中高中探花。喜讯传来,陈氏族人认为是建祠风水显灵,是祖宗的福荫。于是,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陈家祠已经建好后,陈氏族人为了慎终追远,弘扬祖恩祖德,光宗耀祖,便组织了重修陈凤台墓。
这次重修,对原来的墓地进行了整修,但没有大的变动,基本保留原来面貌。同时,陈氏族人还定下了三年一祭的规定。另外,为纪念这次维修,陈氏族人还专门在墓前的水塘旁边立了四支华表,华表用建陈家祠时同一种麻石做成,每支高两米半,上面刻着陈氏后人在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受朝廷钦点的文武官员的名单。
其中,陈伯陶是光绪钦点的探花,被授予翰林书院编修,江宁提学使,广东教育总长等职务。后来,李鸿章和陈伯陶代表清政府与英国戈登将军签署了《拓展香港新址专条》。这也成为我国收回香港主权的证据之一。陈伯陶一生都有忠君爱国之心,但在那饱受外国列强欺凌的时代也只能"剜肉医疮谋国计"(摘自陈伯陶诗词)。
可见陈凤台当时在陈氏族人中有相当大的影响。2006年岁末,美国纽约陈颍川堂"寻根团"一行130多人回清远寻根访问,受到广东省侨联、清远市政府以及清新县政府的热情接待。
华表是一种汉族传统建筑形式,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称桓表,以一种望柱的形式出现,富有深厚的汉族传统文化内涵,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相传尧时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远古的华表皆为木制,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石柱作华表,华表的作用已经消失了,成为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等前的大柱。华表通常由汉白玉雕成,华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莲花座或须弥座,上面雕刻有龙的图案,蟠龙柱上雕刻一只蟠龙盘于柱上,并饰有流云纹;上端横插一云板,称为诽谤木;石柱顶上有一承露盘,呈圆形,因此对应天圆地方,上面的蹲兽为传说中的神兽朝天吼,或称为望天犼。
可惜山上的华表上的石狮子毁坏,或许日后华表毁坏了,还能通过我的360°无死角拍摄知道上面刻了从道光中光绪年间陈氏当大官的有哪些人。
还想问问LZ:知道为何墓碑座向不是斜而不是对着那湖的吗?我很好奇这个事情。
肖美子 发表于 2016-4-1 09:41
只可惜现在陈凤台墓有点荒凉。
还想问问LZ:知道为何墓碑座向不是斜而不是对着那湖的吗?我很好奇这个事情 ...
你说的荒凉是相对于近十年,还是百年呢。墓穴坐向正对着常年不枯竭的喷泉状元湖,通俗点说呢:好看,深奥点呢:墓穴为飞天蚕形乾山巽向,正对着天然涌泉的状元湖。陈氏族谱有这样的描写:“来龙从冠军山顶(今叫望军山)庚申位转辛酉入干亥坐干向巽兼戊辰,来水已丙去水艮寅,见来不见去,前面远山,巽乙峰对照穴前,余地吐作盘唇,广可三亩,唇内一水塘,四时不涸,唇边俱是石壁,高可数十丈,俯瞰其下,小山百余,如众星拱极,然登穴不见,因本山高而盘唇阔故也,惟见三五里外田原及大坑水过堂耳,远望诸山,齐眉罗列收全,外局回顾,隔坑后山,尤倍峻大,一路行龙,是金水星而纯阴到头,横起三个小山,小金星从中金水,乳入穴而融结焉。”当地百姓认为这就是风水宝地的象征。相信以你的聪明才智能略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