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天坑(转自《广州日报》)

本帖最后由 浮云霞客 于 2016-7-11 17:58 编辑
今日读报,偶见此文,特转之,以供诸位欣赏。
一、“天坑”之谜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2-22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金叶

通过SRT技术,人可以下到104米深的通天箩。
  策划 赵  洁
    撰文 金  叶
    摄影 黎旭阳
    在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北50公里的大坪乡新谷村,海拔600多米的石灰岩高原上,方圆10公里的范围内,散落分布着15个大大小小的洞穴。
  其中,最大也最为神秘的,是山民们称之为“通天箩”的洞穴。
写下你的评论...
17
老饭 2009-02-22 10:32   #2楼
本帖最后由 浮云霞客 于 2016-7-11 17:58 编辑
二、关于通天箩的永恒记忆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2-22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黄辽东
  1992年,作为华南师范大学洞穴研究会成员的黄辽东先生进入了通天箩,他的这次充满神奇色彩的行动,后来创造了不少纪录:进入104米深的通天箩的“中国第一人”(同行的还有另一名队友),发现并带出了一株新物种“广东金腰”。
  在17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幸再次聆听了黄辽东先生回忆当时那珍贵的一瞬……
  ……下去之前,准备工作很细致很周全,连驻扎在香港的国际洞穴协会队员都做好准备,如果我发生意外将随时入境援救。但是当我走到井口悬崖边缘时,还是紧张得收停脚步,寒冬腊月,竟然大汗淋漓。井底黑黝黝的森林似乎有股可怕的引力,会将我拉扯下去,黑森林上空成群的岩燕在盘旋,“吉滴——吉滴——吉滴”的啼叫声在岩壁上反射回荡,而这些都来自于在我脚下的百米深坑!紧张之后我踏上了绳梯。从悬崖边垂直向下走完5级横档,当胸前的滑锁绷紧,脚离开绳梯全身悬挂在SRT“尼龙大道”的时候,我顿觉一阵轻松。听说跳伞运动员也是这样,当伞张开后,神经就松弛了。一阵风从地下森林向上吹来,我像个钟摆,更像蜘蛛悬挂在蛛丝上,在黑森林上空飘荡,徐徐滑下,十分惬意。那时候我们没有手机或对讲机,后来我才知道在我扮演“蜘蛛侠”的时候,地面队友既看不到我,也听不到我的声音,都急得掉泪。
  25分钟后我终于脚踏实地,解开保险扣离开SRT,马上按计划执行考察任务。通天箩底部岩壁四周分布5个横洞,我首先进入最大的一个,走到横洞深处约五六十米,看到洞壁从拱顶到地面都覆盖着浅黄色的岩粉,没有青苔,没有蝙蝠,岩燕的叫声也消失了,好像进入远古世界。灯光下,一行清晰的登山鞋印刻在浅黄色岩粉堆积的地面上,啊,这一定是4年前美国探险队留下的脚印,多么奇妙,我轻轻抚摸着鞋印,能感觉到他们存在——在我之前的先行者。如果后来人也珍惜这行脚印,那么这总有一天会变成永 恒的印记,因为这些浅黄岩粉是纯净的碳酸钙,借着潮气在鞋印上已经结出薄薄的一层硬壳。
  从横洞退出,进入通天箩地下森林,由于没有大风,更由于只有向上生长才能争夺到更多阳光,地下森林的树木长得出奇的细长,而且没有分枝。灌木丛里荨麻长得最旺,宽大的心形叶片布满了有毒刚毛,刺得手背火辣辣,马上红肿起水泡。拨开荨麻,我有更多发现,很多植物形态在地面上是看不到的(我为很多珍稀植物拍了特写近照,但后来担心这些照片公布出去会引发贪婪之徒冒死盗采而放弃了公开计划)。其中有一棵植物开出翠绿色的十毫米长的四萼花朵,四五十厘米高。这使得我眼前一亮,绿色花瓣应该是个古老物种,因为地面植物生存竞争激烈,早就演变出姹紫嫣红,芳香甜蜜的花朵,否则很难邀请昆虫光临授粉。这棵绿花植物后来被我很小心地移出土壤,经由华师大徐老师送到中国科学院植物所,两年后我被告之,她被鉴定为猫耳草属的新亚种,命名为“广东金腰”,此前中国仅发现“四川金腰”。
  此举实属违规,因为全世界的环保人士都有个规矩:“除了脚印,不留下任何东西,除了照片,不带走任何东西。”我一直自觉坚守,但这次我却鬼使神差地带走了这株绿色的花朵,也许她应该永远留在通天箩里,就像我至今没有公布的其他植物一样。然而发现她,挖走,鉴定,命名,入史册,我至今有点后悔自己是否过于功利。
  
  (由于篇幅限制,文章有所删节——编者注)
老饭 2009-02-22 10:35   #3楼
本帖最后由 浮云霞客 于 2016-7-11 17:58 编辑
三、石灰岩洞被溶蚀坍塌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2-22 来源: 广州日报

在通天箩几百米附近还有两个天坑。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的莫仲达教授告诉我们,通天箩的创造者是至柔至刚的——水。
  广东乳源一带是典型的石灰岩地貌(也叫喀斯特地貌),而通天箩则是典型的喀斯特洞穴。由于我们居住的星球是一个充满水的地方,水吸收和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了碳酸水,日复一日地溶蚀着喀斯特地貌上坚固的岩石,岩石形成了空洞,之后水又从其中逸出,帮助碳酸盐沉淀下来,形成钟乳石。
  在洞穴的发育过程中,由于岩层中有夹层,岩性不一样,或岩层有各种节理和裂隙,再加上有倾斜的角度,洞穴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重力作用,洞顶的岩石会发生塌陷。随着塌陷越演越厉害,地下河又会不断地运走塌下的物质,洞中就会形成越来越大的“厅堂”。洞中厅堂发展的结果是,洞顶越来越薄,最后彻底塌陷,露出地表,“大厅”就成了所谓的“天坑”。
  走过一段已经修复完好的山路,通天箩在我们眼前的亮相极为震撼:
  它是一个巨大的“天坑”:直径73米的洞口,朝着苍茫的蓝天,张着大大的嘴巴。黑色的石灰岩峭壁呈90度垂直下陷,洞深104米阴森骇人,没有半点生气。
  壮着胆子,我们一步一步挪到悬崖边。站在脚下镂空的简单搭建的观景台往脚下看。“天坑”下陷的垂直距离大概在100米左右,因为口小底宽,站在上端会有悬空的感觉,让人眩晕。四周都是悬崖峭壁,中间却突然凹下去一大块的“造型”,又真的如同一个巨大的箩筐,通天箩的确名不虚传。
老饭 2009-02-22 10:37   #4楼
本帖最后由 浮云霞客 于 2016-7-11 17:58 编辑
四、照明头灯和“尼龙大道”最重要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2-22 来源: 广州日报


    装备
  莫仲达告诉记者,进入通天箩这样的洞穴必须有特定的设备SRT,它的全称叫单绳垂直上落技术。SRT技术发端于1936年,首先是用于悬崖攀登。20世纪50年代初期被引入洞穴探查,70年代中期臻于完善。
  SRT设备的主绳是一条特制的尼龙制品,探洞者昵称它为“尼龙大道”。这条主绳的直径仅仅是11毫米,但是拉断强度是2.7吨。除了主绳外,SRT设备还包括下滑器和上爬器。
  探洞者的胸前有一个与主绳相连的滑轮,可以保持中心的稳定。胸前的安全带还连着一个也是套在主绳上的棘轮,一旦脚上的上爬器失灵,它能立即卡住,避免探洞者下坠,如果探洞者感觉疲倦,还可以用这个应急棘轮卡住主绳以便休息。
  在黑暗的洞穴里探察,照明设备也很重要。每个队员通常会带有两套插在安全帽上的照明头灯。一种是不怕潮湿的电石灯,它能从乙炔燃烧程度的好坏,显示出洞内空气的含氧是否正常;另一种是干电池灯,通常作为备用光源。
  绳索则是探洞所需的另一根生命线,因而对其质量要求很高。天然纤维编织而成的绳子如大麻等,很容易在阴湿的环境中腐烂;而普通塑料绳又很容易被磨坏,因而都不能适用于洞穴探险。当前世界上所通用的探洞专用绳索,是直径8~10mm高韧性低延展的尼龙绳。
老饭 2009-02-22 10:37   #5楼
本帖最后由 浮云霞客 于 2016-7-11 17:58 编辑
五、不能留下任何东西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2-22 来源: 广州日报
  中美探险队勘探通天箩,带来一个非常好的理念:“除了脚印,绝不能在洞内留下任何东西。”“除了照片,绝不能拿走洞内任何东西。”“除了时间,绝不能伤害洞内任何生物。”
  曾经组织过三百多人次下洞探险的徐伟明告诉记者,所有的探险者下洞之后,都会做一个相同的工作——捡垃圾,把它们带离洞穴。
  在阳光不足的洞穴里,动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殖速度非常低,因此洞穴内的自然生态环境既十分精巧,也十分脆弱。
  比如如果你遗弃了废电池,它会毒死昆虫,而昆虫又会毒死以它们为食物的蝙蝠,废物腐烂之后放出的气体,也会导致一些生物的死亡,从而打断洞内本来就非常纤细的食物链,导致一系列毁灭性的生态连锁变化。
老饭 2009-02-22 10:39   #6楼
本帖最后由 浮云霞客 于 2016-7-11 17:58 编辑
六、“广东金腰”首被发现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2-22 来源: 广州日报

生长在通天箩底部的植物。
  通天箩这个“天坑”单纯论面积并不算十分大,但是因为其具有90°垂直下陷的峭壁,并且在100米的洞里居然还长着茂盛的植物,如此险峻而又绮丽的情况,在全世界就不多见了。
  而大地深处这片郁郁葱葱的世界虽然充满诱惑,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却没有人敢下去一探究竟。生活在附近的村民回忆,除了在“文革”期间,曾经有八个“反革命分子”被强行推到了洞里,“通天箩”完全是一个人类的“禁区”。
  作为美国洞穴协会的会员,上个世纪80年代,莫仲达首次将通天箩介绍给了外国的探险爱好者,并引起了他们强大的兴趣,1988年3月3日,12位中美探洞队员,携带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探洞设备,来此探险。
  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年,莫仲达对当时的场面却还记忆犹新。他告诉我们,在一百余米的地下深处,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封闭生态环境。阳光可以透过坑口“大嘴”直射到地下100余米处的坑底,经过洞口落下的雨水与地下水的存在,又为生物生长提供了水分。探险队员在井底中部发现了一片面积约3500㎡的原始森林植物部落。在那里,急于争取阳光的针叶树和阔叶树,长得又高又瘦,许多树的直径仅仅只有20厘米,高度却有15到20米,最高的达到30米。很多的藤本植物也顺势攀缘而上。在高大的乔木树下,生长着耐阴的灌木丛。
  由于独特的生态环境,故通天箩藏有大量不为人知的珍稀动植物,1992年头两名进入通天箩的中国人之一的黄辽东就在这里发现了新物种“广东金腰”。
老饭 2009-02-22 10:39   #7楼
本帖最后由 浮云霞客 于 2016-7-11 17:58 编辑
七、天坑小知识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2-22 来源: 广州日报
  天坑得名源于中国   
  在2001年之前,提及天坑这个词汇,通常特指重庆奉节县的小寨天坑。2005年后,“天坑”这个由中国人定义的术语在国际喀斯特学术界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并开始使用“tiankeng”,通行国际。
  世界发现天坑78个
  直至今日,已经被确认的天坑达78个,其中2/3分布在中国。
阿甘 2009-02-22 10:40   #8楼

太神秘了
老饭 2009-02-22 10:41   #9楼
本帖最后由 浮云霞客 于 2016-7-11 17:58 编辑
八、天坑何其多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2-22 来源: 广州日报


乐业天坑

小寨天坑
  文学作品里的天坑
  桃花源
  陶渊明名作《桃花源记》里,武陵渔人进入的“桃花源”有可能就是一处类似通天萝一样的天坑。因为文中所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说明这个洞穴应该可以见得到阳光。天坑是露天的,有阳光照射,因此美池桑竹,往来种作才成为可能。
  绝情谷
  曾经深入到通天箩的网友“浮世慧”认为,金庸小说《神雕侠侣》里提到的绝情谷其实也是一个天坑。
  杨过第一次遇到公孙止的原配夫人裘千尺,是在一个形状和大小类似于通天箩的口小肚大的天坑里,那里的植物群落以枣树为主,只长了几十株。小龙女跳崖的绝情谷是个底部有水的天坑,这个天坑的底部有暗河通往旁边一个更大的天坑,这个更大的天坑是小龙女生活了16年的地方。由此推论,绝情谷附近有大量天坑存在,且天坑里几乎都有水和洞穴存在,是发育完好的喀斯特地貌。
  中国其他著名天坑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乐业县。由20多个天坑组成,其中最大最深的天坑叫大石围天坑,深达613米,南北走向宽420米,东西走向长600米。  
  位于四川   重庆小寨村, 口部最大直径626米,坑底最大直径522米,垂直高度666.2米,总容积11934.8万立方米,是世界上深度和容积最大的天坑。
老饭 2009-02-22 10:45   #10楼
本帖最后由 浮云霞客 于 2016-7-11 17:58 编辑
九、世界七大神秘洞穴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2-22 来源: 广州日报

来世轮廓

熔岩管洞穴

石灰岩溶洞

人与石柱

列楚基耶洞

芦笛岩洞
 
  杳无生息的洞穴
  美国的代波尔德洞穴深76米,是以拥有此地的一美国男子的名字命名的。据一名探测者称:“阳光照耀不到代波尔德洞穴的内部,这使得这个深达76米的巨大密室毫无生机。而这个涧穴对于潜水者来说也是从不客气的:“自1960年来已有大约300人死于水下。”
  格陵兰冰河洞穴的一位洞窟探勘者向上注视着洞穴颜色和形状,它们看起来更像漩涡星系,而不是洞穴建造。此冰室的来世轮廓是由地热温泉形成的。
  此熔岩管洞穴位于美国加州的熔岩基地国家纪念碑下。这一独特的地下结构是在长期的熔岩流中形成的。当熔岩流经一个通道,其溢出的熔岩会沿途建造一条有拱顶的自然大堤。当冬季的熔岩流继续在冰盖下流入时,熔岩会继续在此拱顶下移动。当熔岩流有源头被堵塞时,剩余的熔岩会流到末端,只留下一条空洞的管道,通常大到足可以让人在其中行走。
  此照片是智利巴塔哥尼亚石灰岩溶洞的入口处。石灰岩是一种可溶解的岩石,经过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这种缓慢流动的水能像凿子似的工作。地质学家称这种结构为可溶解的洞穴。
  相对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列楚基耶洞穴城堡之巅上伸出的15米高的方解石石柱来说,人简直就是一个矮子。
  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列楚基耶(Lechuguilla)洞穴有193米长、500米深,而且洞内悬挂有让人惊异的晶体结构,石笋周围还有非常清澈的水。此洞穴是在1986年由国际明星们发现的。当时,这些探洞人突破一条封闭的通道,发现了许多可以行走的隧道。从此,160多公里的隧道被绘制出来了,使此洞穴成了美国第三大最长洞穴和世界第五大最长洞穴。
  就像看科幻电影似的,我国的芦笛岩洞沐浴在一片紫蓝色光芒中。此岩洞又名“国宾洞”,位于桂林市西北的光明山,洞深240米,游程约500米。洞内天然形成密集的钟乳石,它们的线条丰富流畅,有雄伟广阔之势。整个岩洞恰似一座大自然的艺术之宫。此岩洞是在50万年前由地下河流形成的,在二战时期,此岩洞还被用作防空洞。
小堃 2009-02-22 11:11   #11楼
太美呢!!!!!!
八路军 2009-02-22 11:35   #12楼
太神奇了,有种想去探个究竟的冲动!
风景 2009-02-22 17:14   #13楼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米缸 2009-02-22 18:00   #14楼
我们能否也去探索究竟.....
布衣 2009-08-31 07:54   #15楼
近段雨水减少,又到探洞的黄金季节了!:lol
枯木 2009-09-01 02:21   #16楼
探洞........嘿嘿...探洞....
阿细 2009-09-01 08:20   #17楼
老饭要去吗?就差一条200M的静力绳了!!
黯然销魂 2009-09-02 13:42   #18楼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的莫仲达教授
大学时的老师:)
关于作者-
老饭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写

  • 获得 0 次赞同

    获得 0 次喜欢,0 次收藏

  • 参与 0 次公共编辑
  • 返回首页买户外保险手机版隐私保护指引
  • 侵权举报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粤ICP备14018191号-1
  • 粤公网安备 44180202000087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82716601
  • 联系我们 © 2008-2021 清远运动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