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是在蛙泳技术动作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当蛙泳技术发展到第二阶段时,也就是1937-1952年这一时期,在游泳比赛中,有些运动员采用两臂划水到大腿后提出水面,再从空中迁移的技术,从外形看,好像蝴蝶展翅飞舞,所以人们称它为“蝶泳”。
1953年,国际泳联规定,蛙泳和蝶泳分开进行比赛,使蝶泳成为了一独立的比赛项目,从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蝶泳技术是仅仅比爬泳技术慢的泳姿。由于它的腿部动作酷似海豚,所以又称为“海豚泳”。
蝶泳技术组成:
蝶泳的身体姿势与其它泳姿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身体位置。在游进中躯干各部分和头不断改变彼此间的相对位置。头和躯干有时露出水面、有时潜入水中,形成波浪形式上下起伏的变化位置。
蝶泳在游进中,是以横轴(腰际)为中心,躯干和腿做有节奏的摆动,发力点在腰腹部。然后以大腿带动小腿,两腿一起做上下的鞭状打水动作。而这些动作与头和臂部的动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蝶泳所特有的波浪动作,因此前进时身体的阻力较小。
蝶泳打水时,两腿自然并拢,脚跟稍微分开成“内八字”,当两腿在前一划水周期向下打水结束后,两脚处于最低点,膝关节伸直,臀部上抬至水面,髋关节屈成约160度(如图)。 |
然后两腿伸直向上移动,髋关节逐渐展开,臀部下沉(如图)。 |
当两腿继续向上时,大腿开始下压,膝关节随大腿下压,动作自然弯曲,大腿继续加速向下(如图)。 |
随着屈膝程度的增加,脚抬至接近水面时,臀部下降到最低点,膝关节弯曲成约110-130度角时,脚向上抬至最高点,并准确向下后方打水(如图)。 |
当脚向下打水时,踝关节放松,脚面绷直,然后和小腿随大腿加速向后下方推水。双脚继续加速向下后方打水,动作尚未结束时,大腿又开始向上移动,当膝关节完全伸直时,向下打水的动作即结束( 如 图)。 |
蝶泳腿的打水动作是由腰部发力,经过髋、膝、踝关节并与躯干、脊柱动作相协调一致配合完成的。脚的运动方向是向下和向后,其向下的幅度大于向后的幅度( 如 图)。 |
推向上抬起时,膝关节必须伸直,如果稍有弯曲,小腿的背面将产生很大的阻力。此外,向上抬腿时,不要过于用力,以便减少阻力。打腿的重点应放在向下打水动作上,腿向下打水的速度应比向上抬腿快约两倍多。 蝶泳臂的划水动作是产生推进力的主要因素,并且相对其它姿势来说是较大的。蝶泳臂的划水是两臂在头前入水,同时沿身体两侧做曲线划水。 蝶泳臂入水点基本上在肩的延长线上,两臂同时入水。入水时肘稍屈并略高于小臂,手掌领先,并约与水面成45度角,然后带动小臂和大臂依次入水。入水阶段,由于前臂外侧旋转动作,掌心由向外侧积极转向外侧后(见图)。 臂入水后,手和前臂继续外旋,进入抱水阶段。抱水时,手的运动方向为向外——向后——向下。随着前臂的外旋,掌心由向外侧后转为向后方向(见图),接着进入划水阶段。 在臂进入划水阶段时,前臂和手掌是划水的主要对水面。屈肘,使肘部保持较高的位置。前臂外旋动作和逐步加大屈臂的动作是同时进行的,当两臂划至肩下方时,小臂和大臂的角度约成90-100度,当两手划至腹下时,两手距离最近(几乎碰到一起),然后转入推水动作。 当两手距离最近时,双手做弧形向外推水的动作。手的运动方向为向外——向上——向后的方向。推水的前半部,手有较大的向后运动的份量,推水路线较直;推水的后半部,手有较大的向外、向上的运动份量。推水时,由于小臂的内旋,掌心由划水的向后转为向外侧后方。 划水和推水,手掌的运动路线有三种(见图),这要根据个人不同的身体条件而定,一般较高水平的运动员都采用第一种和第二种。 当两臂推水至髋关节两侧时,利用推水的惯性,提肘出水。提肘出水动作是在推水结束前即已开始。在两臂推水尚未结束时,两肘已开始做向上提起的动作,这时掌心向外后侧(见图)。 当推水结束提肘出水后,两臂即由空中前移,开始移臂时肘关节微屈,手掌向上,肘先于手出水,两臂放松内旋,沿身体两侧低平的抛物线前摆(见图)。开始移臂时稍用力,利用臂的离心力向前摆出。移臂时速度要快,否则会造成身体下沉。 |
蝶泳的呼吸是借助于两臂划水的后部推水动作,同时需后部肌肉大幅度伸展,使头抬至口露出水面时吸气。吸气的速度要快,头必须在臂入水前回到原来的位置,慢呼气或者稍憋气后呼气。
蝶泳的呼吸一般是一次划水一次呼吸,但是为了加快游进的速度,也可采用两次以上的划水动作之后,再做一次呼吸的技术。
(即完整的配合动作)
蝶泳臂、腿、呼吸的配合比例一般为1:2:1,即一次手臂动作,两次腿的动作,呼吸一次。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也有做N次(N>1)臂、腿配合再做一次呼吸的技术(如下图是两次臂腿配合一次呼吸的技术)。两次打腿的力量一般是第一次轻,第二次重,要有所区别。
完整的配合技术是两臂入水时做第一次向下打腿(见下图);臂抱水时腿向上(见下图);当两臂划至腹部下时,开始做第二次向下打水的动作,并且抬头吸气。推水结束时打腿也结束(见下图)。移臂时腿又向上准备做下一周期的打腿动作;移臂的前部,头部还处在水面,移臂过身体的横肘时低头。
是人体仰卧在水中进行游泳的一种姿势。
仰泳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较长的历史,1794年就有了关于仰泳技术的记载,但是直到19世纪初,游仰泳时仍采用两臂同时向后划水,两腿做蛙泳的蹬水动作,即现在的“反蛙泳”。自1902年出现爬泳技术后,由于爬泳技术合理和速度快,就开始有人采用类似爬泳的两臂轮流向后划水的游法。但是直到1921年才初步形成了现在的仰泳技术。
仰泳技术由于头部露出水面,呼吸方便;躺在水面上,比较省力。因此深受中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喜爱。
游仰泳时,身体要自然伸展,仰卧在水面,头和肩部稍高,腰部和腿部保持水平,身体纵轴在水平面上构成的迎角约为10度角,腰部和两腿均处在水面下(见图)。 | 在仰泳技术中头起着“舵”的作用,并可以控制身体左右转动。头应保持相对稳定,不要上下左右晃动,但颈部肌肉不要过分紧张,后脑处在水中,水位在耳际附近,两眼看腿部的上方。 仰泳游进中,腰部肌肉要保持适度的紧张,以不至于使身体过分平直和屈髋成坐卧姿势为前提。肋上提,不要含胸。快速游进时,身体的迎角能使体位升高,水平较高的运动员不仅肩和胸部露出水面,而且腹部也经常会露出水面。 游仰泳时,身体的纵轴应随着两臂划水动作而自然滚动,滚动的角度根据个人的情况不同而稍有差别,肩关节灵活性较好的人滚动小,反之则大,一般为45度角左右(见图)。 | 在仰泳技术中,腿部动作是保持身体处于较好角度、水平姿势的因素之一,并且踢水动作不但可以控制身体的摆动,而且能产生一定的推进力。 仰泳的腿部动作是以下压动作和上踢动作组成,即直腿下压,屈腿上踢(见下图一)。 腿向下压的动作是借助于臀部肌群的收缩来完成的。在整个腿下压动作中,前三分之二由于水的阻力,是膝关节充分展开,腿部肌肉放松。当打腿下压到一定程度,由于腹肌和腰肌的控制,停止向下,而过渡到向上移动,由于惯性的作用,小腿仍然继续向下,而造成膝关节弯曲,所以在腿下压的后三分之一是屈腿的。 随着惯性的逐渐减弱和打腿的带动,小腿也开始向上移动,但此时脚仍然继续向下,直到惯性消失,大腿、小腿和脚一次结束向下的动作,构成向下“鞭打”的动作(见下图一)。 下压的动作因为不产生推进力,因此相对的要求速度不要太快,并且腿部各关节要自然放松。 当腿部动作下压结束时,由于水对小腿的阻力和大腿肌肉的牵制,大腿与小腿构成约135-140度角,小腿与水平面约成40-45度角(见下图)。
臂入水时,应借助于移臂动作的惯性,臂部自然放松,入水点应在身体纵轴与肩的延长线之间,或在肩的延长线上。过宽和过窄都会影响速度(见图)。 臂入水时应保持直臂,肘部不要弯曲,入水时小指向下,拇指向上,掌心向侧后方。手掌与小臂约成150-160度角(见图)。 仰泳的划水动作是推动身体前进的主要动力。整个动作是由屈臂抱水开始,以肩为中心,划直打腿外侧下方为止。划水动作包含拉水和推水两个阶段。 拉水是在臂前伸抱水的基础上进行的。开始时前臂内旋,手掌上移,肘部下降,使屈肘程度加大,手掌和小必要保持与前进方向垂直。当手掌划之肩侧时,屈臂程度最大,约为70-110度角,手掌接近水面(见下图)。 推水是在手臂划过肩侧时开始的,这时肘关节和大臂应逐渐向身体靠近,同时用力向脚的方向推水。当推水即将结束时,小臂内旋做加速转腕下压的动作,掌心游向后转向向下。推水时,手的运动时游向内——向下——向后的运动,逐渐转变为向内——向下——向前的运动。水流从小指流向大拇指一边。推水结束时,手臂要伸直,手掌在大腿侧下方(见下图)。 无论采用那种手型出水,都要注意使手臂自然、放松、迅速,并且要先压水后提肩,肩部露出水面后,由肩带动大臂、小臂和手依次出水(见下图)。 臂腿配合是否合理,将影响整个动作的平衡和协调自然。臂在划水过程中,腿的上踢、下压动作要避免身体的过分转动,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协调为原则。 现代仰泳技术中一般都采用六次打腿两次划水的配合技术(见下图表),也有少数人采用四次打腿的技术 仰泳臂腿动作配合表 [table=84%,red] | |
臂部动作 | 腿部动作 | ||
右臂 | 左臂 | 右腿 | 左腿 |
抱水 | 出水移臂开始 | 上踢 | 下压 |
拉水 | 移臂中间 | 下压 | 上踢 |
推水 | 移臂结束入水 | 上踢 | 下压 |
出水移臂开始 | 抱水 | 下压 | 上踢 |
移臂中间 | 拉水 | 上踢 | 下压 |
移臂结束入水 | 推水 | 下压 | 上踢 |
是一种模仿青蛙游泳动作的一种游泳姿势,也是最古老的一种泳姿,早在2000-4000年前,在中国、罗马、埃及就有类似这种姿势的游泳。
18世纪中期,在欧洲,蛙泳被称为“青蛙泳”。
由于蛙泳的速度比较慢,在20世纪初期的自由泳比赛中(不规定姿势的自由游泳),蛙泳不如其它姿势快,使得蛙泳技术受到排挤。在当时的游泳比赛中,一度没有人愿意采用蛙泳技术参加比赛,随后国际泳联规定了泳姿,蛙泳技术才得以发展。
蛙泳的技术环节分:
蛙泳在游进之中,身体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而是随着手、腿的动作在不断的变化。当一个动作周期结束后,身体应展胸、稍收腹、微塌腰,两腿并拢,两臂尽量伸直,颈部稍紧张,头置于两臂之间,眼睛注视前下方。整个身体应以身体的横轴为轴做上下起伏的动作(见下图)。
蛙泳的腿部动作是推动身体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它的主要动作环节可分为收腿、翻角、蹬夹水和滑行四个阶段,这四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完整动作。
手腿是为了翻脚、蹬水创造有利的位置,同时即要减少阻力,又要考虑到手腿配合因素的需要。开始收腿时,两腿随着吸气的动作,自然放下,同时两膝自然逐渐分开,小腿向前回收,回收时两脚放松,脚跟向臀部靠拢,边收边分。收腿是力量要小,两脚和小腿回收时要收在大腿的投影截面内,以减少回收时的阻力(见下图)。
收腿结束后,大腿于躯干约成120-140度角(见下图),两膝内侧大约与髋关节同宽。大腿与小腿之间的角度约为40-45角,并使小腿尽量成垂直姿势,这样能为翻脚、蹬水做好有利的准备。
在蛙泳腿的技术中,翻脚动作很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蹬水的效果。收腿即将结束时,角仍向臀部靠近,这时膝关节向内扣,同时两脚向外侧翻开,使脚和小腿内侧对好蹬水方向,这样能时对水面加大,并伟大腿发挥更大力量做好积极准备。收腿与翻脚、蹬水是一个连续的完整动作过程。正确的反脚动作,是在收腿未结束前就已开始,在蹬水开始完成。如果翻脚后,腿稍有停滞,则会破坏动作的连贯性并增大阻力(见下图)。
蛙泳腿部动作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蹬夹水技术的正确与否。蹬水应由大腿发力,先伸髋关节,这样使小腿保持尽量垂直对水的有利部位,向后做蹬夹水的动作,其次是伸膝关节和踝关节(见下图)
蹬夹水的动作实际是一个连续的完整动作,只是蹬水在先,夹水在后。实际上在翻脚的动作中,两膝向内,两脚向外已经为蹬夹水固定住唯一的方向(见下图)。
蹬夹水效果的好坏不但取决于腿部关节移动的路线和方向,以及蹬夹水是对水面积的大小,最主要的是取决于两腿蹬夹水的速度和力量的变化,蹬夹水的速度是从慢到快,力量是从小到大的。
蹬夹水结束后,脚处于水平面的最低点,这是身体随着蹬水的动力向前滑行,腰部下压,双脚接近水面,准备做下一个循环动作(见下图)。
蛙泳手臂划水动作可以产生很大的推动力,掌握合理的手臂划水技术,并且使之与腿和呼吸动作协调配合,能有效的提高游进速度。它的主要动作可分为开始姿势、滑下(也可叫做“抱水”或“抓水”)、划水、收手和向前伸臂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也是紧密相连的完整动作。
当蹬水动作结束时,两臂应保持一定的紧张,自然向前伸直,并与水面平行,掌心向下,手指自然并拢,是身体成一条直线,形成较好的流线型。
从开始姿势起,手臂先前伸,并使重心向前,同时肩关节略内旋,两手掌心略转向外斜下方,并稍屈手腕,两手分开向侧斜下方压水,当手掌和前臂感到有压力时,就开始划水.抓水动作一方面能给划水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还能造成身体上浮和前进的作用。抓水的速度,根据个人的水平不同而不同,水平较高者抓水较快,反之则慢。
当两手做好抓水动作、两比分制成大约40-45度角时,手腕开始逐渐弯曲,这时两臂两手逐渐积极的做向侧、下、后方的屈臂划水动作。 划水时,手的运动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手向外——向下——向后运动,水流从大拇指流向小拇指一边。后一部分:手向内——向下——向后运动,水流从小拇指流向大拇指一边。 在划水中,前臂和上臂弯曲的角度是在不断的变化,其标准是以能发挥出最好的力量为准则。在整个划水过程中肘关节的位置都比手高。手运动的路线,不应到肩的下后方,而应在肩的前下方(见图)。其速度是从慢到快,至收手时应达到最快速度。
收手是划水阶段的继续。收手时,收的运动方向为向内、向上、向前。手的迎角大致为45度角。由于前臂外旋,掌心逐渐转向内(见图)。收手动作应有利于做快速向前的伸手动作,并且肘关节要有意识的向内夹的动作。当手收至头前下方时,两手掌心时由后转向内——向上的姿势,这使大臂不应超过两肩的横向延长线。在整个收手动作过程中,手的动作应积极、快速、圆滑,收手结束时,肘关节应低于手,大、小臂的角度小于90度角。
向前伸臂是由伸直肘关节、肩关节来完成的,掌心由开始的向上逐渐转向内,双掌合在一起向前伸出,在最后结束前逐渐转向下方。蛙泳整个臂部的动作路线无论是俯视或仰视都是椭圆形的,并且是一个连贯、力量从小到大,速度从慢到快的完整过程。
手臂滑下(抓水)的同时,开始逐渐抬头,这时腿保持自然放松、伸直的姿势。手臂划水时,头抬至眼睛出水面,腿还是不动。只有收手时才开始收腿,并稍向前挺髋,这时头抬至口出水面,并进行快速、有力的吸气。伸手臂的同时低头,用鼻或口鼻进行呼气,并且在手臂伸至将近二分之一处时,进行蹬夹水的动作,之后,让身体伸展滑行一段距离,蹬速度降低时进行第二个周期的动作(如图)。
在蛙泳的游进过程中,一般都是一个周期一次呼吸,这样有利于机体的有氧供应,从而降低疲劳速度。需要注意:在抬头吸气前,必须要将体内的废气全部吐完,这样才能吸进新鲜氧气。
,俗称自由泳。游爬泳时,人在水中成俯卧姿势,两腿交替上下大水,两臂轮流划水,动作很像爬行,所以人们称之为“爬泳”。
爬泳是四种竞技游泳技术中速度最快的一种姿势,在游泳比赛的自由泳项目中(不规定泳姿的比赛),运动员都采用这种姿势,所以通常人们也称之为“自由泳”。
爬泳的起源历史悠久,从我国和世界其它国家的古代遗物中,都可以发现类似于今天的爬泳技术的游泳姿势。
爬泳的技术环节分:
游爬泳时,身体要尽量保持俯卧的水平姿势。但是为了取得更好的动作效果,头部应自然稍抬,两眼注视前下方,头的三分之一露出水面,水平面接近发际,双腿处于最低点,身体纵轴与水平面约成3-5度的仰角(如下图)。
爬泳游进中,身体可以围绕身体纵轴做有节奏的转动,转动的角度一般为35-45度之间(如下图)。如果速度加快,角度就会相对减少。
这种转动是由于划臂、转头和吸气而形成的自然转动,并不是有意识的做转动。转动所带来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便于手臂的出水和空中移臂,并缩短移臂的转动半径。
有助于手臂在水中抱水和划水,使手臂划水的最有力部分更接近于身体中心的垂直投影面。
由于臀部随身体轻度的转动,腿打水时,产生部分侧向打水动作,可以抵销移臂时造成身体侧向偏离的影响,维持身体平衡。
便于呼吸。
在爬泳技术中,大腿动作除了产生推动力外,主要起着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它能使下肢抬高,以及协调配合双臂有力的划水。
爬泳腿的打水动作,几乎与水平面成垂直方向进行,从垂直面看,两腿分开的距离约为30-40厘米,膝关节弯曲的角度约为160度角(如下图)。
游进中,腿向上打水时,脚应接近水平;向下打水时,不应超过身体在水中的最低部位。正确的打水动作是脚稍向内旋,踝关节自然放松,向上和向下的打水动作应该从髋关节开始,大腿用力,通过整个腿部,最后到脚,形成一个“鞭状”打水动作。向下打水的效果最大,因此应用较大的力和较快的速度进行;而向上则要求放松、自然,尽量少用力,并且速度相对要慢。
从腿向上动作开始,当大腿带动小腿,从下直腿向上移至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与水平面平行时,大腿稍向上而终止移动,并开始向下打水。当大腿开始向下打水时,由于惯性的作用,此时小腿和脚仍继续向上移动,而使膝关节弯曲形成一个大约160度角。这使小腿和脚达到了最高点,由于大腿继续向下移动,而带动小腿和脚完成向下打水动作。
当大腿向下打水到最低点并向上抬起时,小腿和脚与大腿仍保持一个角度,并继续向下移动打水,直至完全伸直为止,才随大腿向上移动,开始第二个循环动作。
爬泳的臂部动作是推动身体前进的主要动力。它分为入水、抱水、划推水、出水和空中移臂等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在划水动作中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完整动作。
[意手掌向外,动作自然放松。
手入水的位置应在肩的延长线上,或在身体的中线和肩的延长线之间(如图)。入水的顺序为:手——小臂——大臂。
手切入水后,手和小臂继续向前下方伸展,手由向前——向下——稍有向内的运动变为向前——向下——稍向外的运动。
臂入水后,应积极插向前下方,此时小臂和大臂应积极外旋,并屈腕、屈肘。在形成抱水的动作中,开始手臂是直的,当手臂划下至与水平面约成15-20度角时,应逐渐屈肘,使肘关节高于手。在划水开始前,也就是手臂约与水面成40度角时,肘关节屈至150度左右(如图)。
抱水动作主要是为了划水做准备,因此她是相对放松和缓慢的。抱水就好像用臂去抱一个大圆球一样。抱水时,手的运动为向后——向下——向外的三个分运动组成。
手臂在前方与水平面成40度角起之后方与水平面约成15-20度角止的运动过程都是滑水动作。它分为两个阶段:从抱水结束到划至与水面垂直之前称为“拉水”,过垂直面后称为“推水”。 拉水时,应保持高肘姿势,手向内——向上——向后运动。当拉水结束时,手在体下接近中线,这时,肘关节弯曲的角度约为90-120度角,小臂由外旋转为内旋,掌心由向内后方方向变为向外后方(如图)。
向后推水是通过屈臂到伸臂来完成的。在腿水过程中,手是向外——向上——向后的运动。肘关节要向上、向体侧靠近,并且手掌始终要与水平面保持垂直。 整个划推水过程,手掌的运动路线并不是始终在一条直线上和同一平面上,实际上是一个较复杂的三度曲线。从身体的额状面来看是一个“S”型,从身体的矢状面来看是一个“W”型(如图)。
在整个划水过程中,肩部应配合手臂进行向前——向下——向后的合理转动,这样有利于加长划水路线和加大划水力量。
在划水结束后,臂由于惯性的作用而很快的靠近水面,这时,由大臂带动肘关节做向外上方的“提拉”动作,将小臂和手提出水面。小臂出水动作要比大臂稍慢一些,掌心向后上方(如图)。
手臂出水动作应迅速而不停顿,但同时应该柔和,小臂和手掌应尽量放松。
[意节奏。在整个移臂过程中,肘部应始终保持比手部高的位置(如图)。
。
爬泳两臂的正确配合是保障前进速度均匀性的重要条件,并且还有利于发挥肩带力量积极参与划水。根据划水时两臂所处的位置,可以把手臂的配合技术分为三种:即前交叉、中交叉、中前交叉和后交叉。一般优秀运动员都采用中前交叉的技术。
爬泳技术中的呼吸技术较为复杂,但是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划水力量和速度、耐力的发挥。
爬泳的呼吸和手臂的配合为一次呼吸N次划水(N>2)。吸气时,头随着肩、身体的纵向转动转向一侧,使头在低于水面的波谷中吸气。此时,同侧臂正处在出水转入移臂的阶段(如图)。
移臂时,头转向正常位置。 同侧臂入水时,开始慢慢呼气,并逐渐用力加快呼气的速度。
即呼吸、手臂和腿的配合。因为手臂是产生推进力的主要来源,因此在配合中,呼吸和腿的动作都应该服从于手臂动作的需要。呼吸、手臂和腿的配合比例主要由三种:1:2:2(即一次呼吸,两次手臂动作,两次打腿的动作);1:2:4;1:2:6(如图)。 也有极少数优秀运动员采用1:2:8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