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缺少皈依的一群
自古以来,“从整体上讲,广州无论是社会氛围还是民风,都是趋利务实,经世致用,注重实际的获取,商业味太浓。”这个山高皇帝远的蛮痍之地,中原文化不够深厚,无一不给外来文化的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广州2000多年的历史,在文化的态度上,它有着佛祖的“肚量”,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它都能一一兼容。这种广泛包容性,使得广州人在文化结构上,左右逢源,难以划分。
老广州人,不但信佛,信仙,也信祖宗,鬼神。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宗教寺庙,都香火不断,信客络绎不绝。他们拜神,无论是玉皇大帝、观世音菩萨、如来佛祖、弥勒佛、天后元君圣母娘娘。。。。。。都是他们的膜拜对象。且不分宗派,一庙之中同时奉祀三四种神祗也很正常。广州人“无教不信,无神不拜,分不清何佛为何道。‘有奶就是娘’的现世作风表达在宗教上,就是‘有灵就是神’。”事无大小,都来上香晋拜。所谓“拜得神多自有神保佑”。其虔诚的程度,只要数数广州的祠堂寺庙便知。
这种信仰,并不是真正的宗教信仰。信神敬神多出自实用,功利而且势利。 钟叔河先生《念楼集》有语云:“这种以许愿还原、有求必应为特征的敬神,也就是人神之间的权钱交易、行贿受贿。人们这样做,或是为了祈求,或是为了报答,宗旨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决非信仰。做之既久,像逢年过节提了礼品往领导家里去一样,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近代广州,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它无疑是外来文化的“领头羊”。这里最先废除裹足,最早剪掉辫子,西关小姐还最早敲响了解放女性的先声。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意识传入,瓦解他们本来就不是很深厚的民族传统根基。在宗教方面,基督教的人生状态、信仰、人际、科学、处世等方面思想向导符合了新时代发展的趋势,也合乎他们迫切挣脱民族包袱的心理需求。一时之间,外来宗教在上流社会兴起,呈现一种趋之若骛的热情,但这毕竟只是暂时的。对广州人来说,文化地域的差异性决定西方的宗教只能略懂,难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广州人便用他们的“折衷主义”,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制造出一套属于自身生存的信仰体系。
于是,近代广州出现两种文化极端,对封建迷信的坚定不移和民主科学的向外,也是贫苦劳动阶级与上层资本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文化如同民族命运,在二十世纪的暴风雨中艰难前行。
当代经济化,全球化的更新变换中,迫使青年一代的精神价值重新审核鉴定。过去遗留的文化,没有对他们造成太大心理负担。广州人“早已习惯于事物的高频率变更,有一种冷静中的容忍和容忍中的冷静”。在这种心理定势上,当代广州人很难在心底形成长久而又诚恳的服从一种价值体系,或信服某种宗教信仰。他们既不信佛祖,也不信上帝。比起外界,他们更相信自己。与其烧香拜佛,祷告上帝,他们更宁愿遵从“人定胜天”的成功论,唯我论。他们的精神状态,随时会因为外界的变换起伏不定,甚至濒临崩溃边缘。在物欲膨胀的潮流里,朝九晚五的广州人经常产生“不知何处去”的困惑。
所以现在的庙宇,纵使香火鼎盛,但来的人大多是游人,而不是信客,带着一种观赏性质,而不是出于内心需要。广州的宗教文化保护得很好,历史对边缘的痍蛮之地特别优待,除了自然灾害之外,并没有制造多少人为苦难给广州。一千年的宗教寺庙灵堂,经修缮,还是有模有样。成了对外开放,游人观赏游览的旅游景点,上了年纪的广州人,还保留着一些风俗习惯。上香,拜佛,留点香油钱,为了求一个心安。现代青年人早已缺失这种闲情逸致,他们关注的是庙堂背后。商人打着宗教的名义,做起了无知信客的生意。玉器,古董,凡一切与佛祖有关的东西,都成了他们的欲望驱动。华林寺,便是广州有名的“玉器一条街”。讨价还价声淹没了诵唱经文,金钱贸易取代了宗教活动。商人强占了寺庙,欲望扰乱了静斋。广东省科学馆和中山纪念堂外的“算命一条街”,更是讽刺。
二十一世纪“上帝死了”“万物崩离,中心失依”。一切看不见的暴行都打上文明的旗帜,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安静的地方越来越少,这座城市的人越来越膨胀。拥有真正信仰的人越来越稀有,欺世盗名的人越来越肆无忌惮。归根到底,还是缺少一种衡定价值意义的信仰。广州人自古便缺少宗教意识,缺少宗教上的终极关怀,很容易将金钱、地位、名誉当作人生的根基和目标。导致患得患失,被世俗的功名利禄牵着鼻子走。在功利的社会里人们既无法判断来路,亦不知去往何处。文化的用余秋雨的话来说是“缺少皈依的一群”。
1700年来,你不断对外吸收,容纳,兼容并束,我以为你已走到了前头,殊不知,你还在后头彷徨。
2008。10。22。增删五次。
不错,很有深度。其实不但广州人如此,广东人乃至整个华人世界都是如此。从来没有过虔诚的宗教信仰,对多神的膜拜只有心灵上和物质上的算计,都是一种渴望有回报的“投资”。
这个贴转到文化版吧。
这个贴转到文化版吧。
何须“皈依”:lol
自由 自在 自然 自我 !:victory:
自由 自在 自然 自我 !:victory: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将自己隐藏在凡俗生活中,何尝不也是一种乐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皈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
没什么研究!dd54001
本来无所谓有,无所谓无,难道非得找一种理由,一种束缚
广东人好像个个都盲目的迷信的,不过,我就是不信:lol :lol
我觉得宗教的相互兼容没有什么不对。宗教本身是一种哲学意识形态,任何一种宗教信仰都仅代表其价值取向。没有单一的宗教信仰或者没有宗教信仰,并不意味着人的精神状态就是空白鄙陋。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不是因为没有宗教信仰,而是因为民主和科学的落后。其实中国古代不乏这民主和科学这两个元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尤其是墨家中就有很充分的主张。只是近代中国落后了。四大宗教流派的宗教信仰和价值取向在中国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布施到下层民众的生活中,下层民众由于没有文化,最后将之俗化成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宗教不应该成为主流社会统治阶层的选择,因为这只是一种微观的心灵的抚慰。因此,宗教应该是个人的自由选择,这样也就不存在批判和指正的必要。在西方,宗教信仰浓厚的地方一样也是有例外的,比如巴黎圣母院的那个神父。印度等地的佛教氛围很浓厚,可谓深入人心,但我们不难发现,个中还有多少释迦牟尼的原教旨?恐怕很少。不然,印巴也不至于兄弟反目。所以,我认为,宗教不是解决世间纷争的手段或者唯一手段,仅仅是一种心灵挣扎、迷思的一种解脱和抚慰。如果广州人从求神拜佛中获得了心安,我们也不用管他是不是真信宗教,信什么宗教,也没必要让他们明白神灵的谁跟谁,无非求心安而已。尊重别人是民主社会最主要的特征,那我们就尊重别人吧。余秋雨作为一个文化学者,仅仅代表其自身的理解,一家之言而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信仰,这跟哪一个宗教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中国发展一些宗教替代品是最好的
我是个凡人,只追求凡人的幸福。
宗教不是解决世间纷争的手段或者唯一手段,仅仅是一种心灵挣扎、迷思的一种解脱和抚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信仰,这跟哪一个宗教没有必然的联系。
下层民众由于没有文化,最后将之俗化成一种封建迷信活动,这一点是事实。
dd53001
无神论。。。。。。
无神论。。。。。。
楼主,这就是老广的特色,敢为人先,敢创敢干,包容多过宽容,在他们心中没有了皈依,确又拥有了他们心中真正的皈依。
人还是有有信仰的好,这是种心理治疗,毕境生存是有压力的,谁也不想做市井之徒,谁都想高高在上!
你很有才,什么时候拿吉他过来教我呀@!!!
楼上的,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