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的故事(zT)


离开永州好久了,可那里的老街,那里的山水,却总是在梦中浮现……
老街的故事
撰文:凌云 摄影地:古城永州
好想提笔写点什么,以纪念我那些逝去的岁月。
遥想梦里檫肩而过的流年,恍若隔世。梦里的人世沧桑,花开花落,在我的不经意间,散落天涯。
总喜欢一一种寂寞的姿态重温旧物。古旧书籍上轻柔的灰尘,以及那些工整而模糊的字迹,总能唤起内心里温柔的情愫。原来世上的人和物都是一样,经时间和耐心酝酿而成的爱意已化在淡淡的生命之酒中,芬芳而持久,无法一笔抹煞。因为那些闯入生命的物事,刚一开始是无心的,时日一长,就成了习惯和必须,要刻意忘却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他们说雁过无痕,风过无踪,可是雁和风毕竟来过,实物虽然不在了,记忆却是永存的。而旧物是记忆的联结点,是故事的起始和开端。
    在我所就读的大学附近,渡过潇水,就有一条老街。老街对于一个新兴的城市来说,是一个残破的梦,是一种古旧的记忆,历史与文化渗透其中,从而呈现出一种美,古典的,深厚的美。城墙上斑驳的青苔,庙宇前古老的台阶,清净的庭院,沧桑的小木屋,无不传承着一种诗意的美。也因此成为水墨画中时常营构的意象。
老街有旧书摊,菜市场,古玩店。文化气息浓厚,与日常生活密切地交融在一起,似一位道行高深的老僧,仙风道骨,高深莫测,却是迈着从容的步子,带着极富亲和力的笑容迎面而来。于是你只能顺从他的思路去欣赏大街小巷无处不在的美。
鸢飞戾天者望风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老街虽然没有峰,没有谷,却一样能够让人屏弃杂念。仿佛坐在芭蕉林下,听寺院里清泠的木鱼声,灵魂能得以超脱。朋友喜欢上一家古玩店。在精致工巧的古物旁细细观摩,流连忘返。玻璃橱窗里陈列的玉器,铜制艺术品,散发着清幽的光泽。每件艺术品都在诉说一个故事,是云鬓轻摇的女子对着铜镜的懒梳妆,是雕刻着十八罗汉的胭脂盒里迷醉的红颜,是厚重的乌木家具上铜镯的叹息,是长明灯里无眠的夜色,是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是老街故事里尘封的段落。
    一壶未喝完的老酒,一盘未下完的棋,一艘等待往来过客启而未发的小船,构成了老街日常生活的内容。人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把自己隐逸在从容而淡定的凡俗生活中,未尝不是一种超脱。
   多年前的一首老歌,总在孤独的吟唱间,感动的我泪流满面。那个叫毛阿敏的女子用她独特的歌声打动了我的灵魂。无论她现实中的人品及其他一切怎样,我都始终坚守着曾经的痴迷。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
    恩怨忘却/留下真情从头说/相伴人间万家灯火/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
    其实《渴望》原本就是老街故事里的一个插曲,一首歌,也是陈年的老酒,香醇而浓。
写下你的评论...
11
享受大自然 2009-05-11 22:33   #2楼

什么时候去体验老街的老?宁远大哥赶快召集吧。
享受大自然 2009-05-11 22:35   #3楼

清远到永州大概三个小时的车程不远,周末去也没问题。大哥,想想看吧。
海鱼 2009-05-11 22:39   #4楼
写得不错呀,:handshake ,有空来我这,我发现不少好玩的地方。
宁远 2009-05-11 22:41   #5楼
呵呵,此老街位于我的老家永州。写此文者是我的学姐,风景摄于柳子街,即当前柳宗元贬谪之地。当年他曾在此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其中有一句“永州之野产异蛇……”,相信很多TX都曾看过,欢迎各位前往一游。
文文 2009-05-11 23:04   #6楼
喜欢古香古色的老街...dd61001
俺没走过dd58001
布衣 2009-05-12 07:03   #7楼
楼主召集去永州抓蛇呀。:lol
min_yee 2009-05-12 10:29   #8楼
dd66001 dd66001 dd66001 dd66001 好苍凉~··唉~生活~~~~~~~~我们被生活安乐死了~~~
军仔 2009-05-12 11:32   #9楼
楼主召集:victory: :victory:
jack 2009-05-12 12:39   #10楼
原帖由 布衣 于 2009-5-12 07:03 发表
楼主召集去永州抓蛇呀。:lol

:lol :lol :lol 支持啊!
宁远 2009-05-18 16:32   #11楼
文人永州
  
  
   文/徐志频
  
  
   说到永州,我脑海里自然浮现出柳宗元。鹅冠博带的柳宗元形象,让我总不自觉地发现,永州人的气质,越看越像一个文人。如果说这是“因人而城”,很干脆,这算民间版的“倾城之恋”。
   同属于湘南地区,同衡阳形象类比,永州在某些地方气味接近。但正如书生与文人最大的分别,在于他们虽然都有文化,但做书生是为了学问,当文人是为了感情。
   进一步说:书生求的是科学,文人爱的是美学。因为一切的文人作品,首先都得要感染别人,这要求文人首先有一种情绪。永州在湖南的土地上,情绪刚好一直丰沛如雨。
  永州所以又叫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或者说舜陵的别称。
   这里我们读出的是悠久,文化越久就越让人景仰。如果到此为止,永州既可以是书生,也可以是文人。称“文人永州”,源于娥皇、女英千里寻夫的动人故事。舜帝南巡死于九疑后,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九疑,想要找到舜帝的陵墓。她们一路寻找,一路伤心落泪,直到泪尽泣血。泪血洒到竹子上,留下泪斑,使竹子成为泪竹(斑竹)。作家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用到过这一典故。伟人毛泽东写诗说:“斑竹一枝千滴泪”,用的也是这一典故。
   但故事结局忧伤。娥皇、女英最终没有找到舜帝的陵墓,在返回中原途中,双双投水自尽于洞庭湖。为了纪念娥皇、女英的多情,人们将舜陵改称为零陵。
   零陵的意思,到这里就明白了,是“为舜帝陵墓涕零如雨”。用毛泽东的话说:永州人对着舜帝陵墓,泪飞顿作倾盆雨。
   所以在我看来,永州人的基因是忧伤的,而忧伤是文人的标签。当一种忧伤沉淀了五千年,忧伤本身已成文化,深入进这块土地。
   延续永州这一忧伤文化性格基因的,也正是中国历史一批伟大的文人,其中就包括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他们的情绪,用白居易的话说,就是“江州司马青衫湿”。
   哭是一种伟大的声音。中国无数伟大的人物,几乎全是靠哭出来的。岳阳的屈原、长沙的贾谊,都是哭得伟大的见证。但如果哭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并且成了主要的性格,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风云变幻,他就不大可能去横刀立马,或架风乘云。
  我们拿邵阳人的样子一对照,很容易就感受到强烈反差。在我接触过的永州人中,整体感觉都是温和的,他们的激情、血性,哪怕是怒发冲冠,要踏破贺南山阙,也从根本上不是邵阳人的热烈、阳刚、彪悍,也没有那样的力度。
   我想起文人的特点,之一是知书达礼。永州人够朋友,他们待人接物,都很有礼。借三句古人的话来概括:刘禹锡《送周鲁儒序》说,永州人“往往清慧而文”;宋《方舆览胜》说,永州“民知教化”;清李逢时在《东安县志序》中说,东安“民雍容而好礼”。
  我猜想,这与永州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随便一数有:九嶷山舜帝陵、宁远文庙、柳子庙、阳明山、舜皇山、浯溪碑林、江华瑶城。一个生于斯又长于斯的人,即使是一个平常人,从小耳濡目染,也要沾染几分文气,何况这块土地,有不少伟大文人的后代,他们留下基因,蔓延开来,四面八方,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
  永州人往往喜欢讲这样一句话:永州是一部书。这是永州人自己心中的对永州历史文化底蕴的观点。可见他们对文化的自我认同感很强,并以此感到自豪。舜的开明治国、任人唯贤,孔子的崇贤尚礼,柳宗元深刻的惜民爱民思想,周敦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女书”的神秘莫测和瑶文化的千姿百态,以及道县玉蟾岩文物的出土,都给永州打下了文人的烙印。而这种文人的气质,经岁月水花的淘洗,已经光华洁亮;经时光火炉的锻炼,也已经炉火纯青。
   如果可以给文人永州用笔标点几下,让人可以更醒目地看到,我以为四幅表情足矣:舜帝忧伤,柳宗元抑郁,周敦颐清高,女书神秘。所以如果去画永州,给人看时已像蒙娜丽莎的微笑。对应表情的四种基因,沉淀在永州世俗与民间的文化里,流淌在每一个永州人的血脉里。
  所以人从外面来到这里,被浓郁的文气感染,首先想到的是抒情。毛泽东说自己于诗文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他到了永州,完全被文气感染,文人的情绪被激发,写下了凄婉绵长的一句: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是柳永的气味,是枕上堆来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对照他回乡时写下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我们会发现,湘潭是一种几乎完全有别于永州的土气、豪气、英雄气。来到永州,你已无意铁脚琵琶,唱大江东去;自觉哼出的,却是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对照,让我们又会加深对永州的文人形象认识.
913zgc 2009-05-18 17:32   #12楼
永州宁远913:lol
关于作者-
宁远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写

  • 获得 0 次赞同

    获得 0 次喜欢,0 次收藏

  • 参与 0 次公共编辑
  • TA的最新主题
  • 为了那张毕业证-5.1船底顶活动回顾 还记得初入校门时,那份独特的兴奋与梦想吗?那时候,看着师兄师姐们成熟的脸庞,想想毕业,似乎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还记得离开校园时,那份别样的兴奋与怅惘吗?那时候,看着师弟师妹们青春的笑脸,回味过去,一切恍如昨日。 毕业,原来就是这么的简单。 船底顶,因山体酷似一倒扣的船而得名,其线路路况复杂、艰难,被誉为广东最难的徒步线路,登上船底顶在玛尼堆的留影也被成为广东驴行毕业照。 所有的劳累与奔波,所有的梦想与激情,都来自于那张--梦中的毕业证…… 在出发前的聊天中,我再一次打出了蓝莲花的歌词: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对自由的向往…… 假期了,我再一次打点好自己的行装,出发了。 4月30日18:00,各位队员陆续集中在我们的老地方:新中源。想着未来的行程,各位TX兴奋莫名。东方和赖伯两位特来送行,着实让人感动不已。 出发后,经过一段路程的颠簸后,队伍一行11人顺利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新洞小学。船底顶被誉为驴行的毕业地,的确是个户外热点,我们到达之前,已经有两队人马扎下营来了。我们扎营休息后,又陆续有其他队伍到达。 5月1日早晨5点半,我们就早早起床了。在门口摆了几个POSE后,开车前往上船开始的地方:上斜. 如果你疼爱她,带她走船底顶.那是一个美丽浪漫的地方,温暖她;如果你讨厌她,带她走船底顶,那是一个群山连绵的地方,甩掉她. 这是关于网上关于船底顶的故事中流传着的一段话。没想到一语中的. 在船的路有很多条,在过了大坝山水电站后不久,我、山大和当然就与大部队失散了。我们走了另外一条路线。在此向各位队员、后方关心支援我们的东方、赖伯等人致谢和致歉!让你们担心了 在经过一段无聊的机耕路后,我们在中午3点左右走到了一个水塘前面,机耕路走到了尽头。前面就是大草坡了。我们在此休整,碰到一队人马,告知我们前面大草坡有所谓的伤心大草坡,绝望大草坡等等。知道前方有路,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三人开心许多. 大草坡真的很美。美得我已经无法再找出什么词汇来形容了。或许无法形容,这也已经就是最好的形容了吧。不过她的坡度也真的是很陡,陡得我们经常需要手脚并用,这美丽的大草坡,又是伤心又是绝望的,着实是催人意志。无怪乎前人把这些美丽的草坡说得是那么的恐怖了。 当当真是我们的开心果,一路上有了她,欢声笑语不断,徒增了许多的乐趣,也增添了些许美丽的情怀. 当我们终于走到船底顶的山脚之下,天色已黑。体力几乎已经接近透支。山大已经是想要就地扎营,第二日再上山与大部队会合了。而我的心中就只有一个信念,是我带他们来到此处的,我一定要带领他们几位登顶!此时突然从密林中传来一阵阵呼叫和口哨声:我们迷路了!我们迷路了!快来救我们!从声音上判断,就在我们的前方。我们也不断地与他们喊话,冲入前方,在密林深入一个取水点有个三岔路口,在正确的路上有前人系了条红布。那几位就是在此处迷路的。原来他们是已经登顶的驴友,下到此处来取水的。身上什么装备都没有。据他们说,他们已经迷路很久。若不是听到我们的声音,他们已经近乎绝望地准备生火过夜了。其实他们的出现,也给了我们信心。明确了我们仅仅还需20多分钟左右,就可以顺利登顶.此后一路登顶,大雄浮石他们已经煮好米饭,等待我们久矣。狼吞虎咽之下,饭菜格外香甜.
    0 赞 · 113 评论 @宁远
  • 别有洞天在白湾(探洞全程记录) 掀开神秘面纱,别有洞天在白湾 2008年9月30日 白湾镇两个无名岩洞 布衣、湾仔、大雄、阿细、亦意、格格、F、华华、周晶晶、当然、风中的承诺 6:00 昨晚满天星斗让我等兴奋了好一阵,此时从我们的N星级旅馆起床。宁静的白湾醒来得格外的早。晨曦笼罩下,不远处的人家已升起袅袅炊烟。 8:00 白湾镇上吃过早餐。 8:15 背上各自行囊,朝洞口出发。众驴一路欢笑。并在路上见识史上最强进行教育标语:“打工也要读高中,不读高中做苦工”!引发众人一阵狂拍。 8:30 到达洞口。因洞中水量大,探洞有较大危险,按之前的商定,女驴们留守洞口,其余人马戴好安全帽和头灯,在向导的带领下,小心翼翼进洞。洞中流水淙淙,凉意阵阵。钟乳石形状各异,银光闪闪,真是别有洞天,众人惊叹之声不时传来。各人的傻瓜、单反也是一鼓脑儿伺机出动,布衣拍得几张好PP,老夫聊发少年狂,手舞足蹈,后来捡到一块天大的宝贝,更是高兴得不得了。。。后布衣心满意足,遂与亦意先行折返。其余三人另行深探。据说后面颇为惊险,还连累得大雄哥哥的相机入水。当然其风景也是更为惊奇秀丽,非一般可比。 10:15 布衣与亦意出洞。与众女将到镇上迎接风尘仆仆赶来会合的风大师。我等称之为“接风”。又在镇上流连一番,不表。 12:00 吃过中午饭,等到后返的三位猛将,听他们诉说后来探险的惊历,皆惊奇不止。几位女士对到达洞口却无缘进洞颇为不满,强烈要求下午再行探洞! 15:00 出发前往另一旱洞。从公路边往洞口望去,好像很近的样子,但走起来却大费周章。初次参加活动的周晶晶TX更是叫苦不迭。 15:25 到达洞口。 16:45 出洞。徒步回到营地。休息一阵后,开始为我们的全羊烧烤作准备!其中FB细节,各位就参考大雄哥哥的帖,再加上自己的丰富联想吧。:lol :lol :lol :lol :lol :lol :lol !
    0 赞 · 71 评论 @宁远
  • 【意向】践约之旅-5月1日船底顶穿越 有这样一段经典的对话: 为什么要登山? 因为,山在那里。 自从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段话就如同王家卫电影里的呓语一般,如影随形。 我与大山有个约定。 如果你不曾崩溃在看不见顶的落日坡下 如果你不曾疯狂在山顶的玛尼堆上 如果你不曾颤抖在无休无止的乱石坡中 如果你不曾穿行在遮天蔽日的溪谷密林 如果你不曾感受过弹尽粮绝的蚂蚱味道 你便不会明白,那一场行走的故事 你也难以理解,那一次华丽的抗争 从大雨中走出平坑的时候,远处的群山还笼罩在云雾中,船底顶,我们还会再来的,我们约定! 船底顶,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最高峰,地理坐标24°28’N 113°15’E,主峰海拨1586米,由于顶峰酷象船底而得名。船底顶穿越路线可以说是一条涵盖广东各种山区地貌的线路,既有丛林、草坡,又有碎石坡、巨石阵,还有少量溯溪、攀爬路段。船底顶穿越号称是:“广东省目前最艰苦、最经典、最具挑战性的穿越线路”。 登上船底顶在玛尼堆的留影也被称之为广东驴行毕业照。 如今,51大假越来越近,是时候,该上船了!自去年船底顶的华丽过后,时光已飞逝了一年,风景依旧,人事已非。此时的我,已不再强求所谓的“毕业”,已学会享受其中的过程,只要在路上…… 一起去吧!喜欢风景的驴子们,一起去享受那里的美景,因为,那里是天堂。 一起去吧!喜欢ZN的驴子们,一起去体验那里的痛苦,因为,那里是地狱。 [attach]20480[/attach]
    0 赞 · 84 评论 @宁远
  • 返回首页买户外保险手机版隐私保护指引
  • 侵权举报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粤ICP备14018191号-1
  • 粤公网安备 44180202000087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82716601
  • 联系我们 © 2008-2021 清远运动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