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谈《蜗居》被禁播的理由 


 听说电视连续剧《蜗居》被禁了,据说是因为台词有点黄。果真如此吗?带着好奇,我从网上在线看了《蜗居》。一集一集地、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边看边同情、边看边感叹,边看边思考。不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我闷得慌。

[color=和网上的热烈讨论。它将镜头对准了大城市中不那么光鲜的一面:房价的上涨以及由此给年轻人的理想造成的巨大冲击。我们自己的生活就像剧中描写的一样,一切都暴露在了阳光下。剧中把房子带来的社会问题推上极致,这种残酷的生活直抵每一个因房价而困扰生活的人。

  一项36万多人参加的投票调查中,大多数人认为“幸福与房子关联密切。” “还房贷、吃盒饭”,已经成为房价飙升年代对白领生存状况的一种直白描摹。主人公一波三折的买房奋斗史,道出了都市无房族的困惑:房价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

  有人甘心做房奴吗,不买房子不行吗?答案是,不行!谁会租房租一辈子?你要说,没钱你就去郊区甚至农村买房子呀。对,可以在郊区或农村买到便宜房子,可是你的工作单位在市区,你怎么办?是啊,人民有广泛的自由,有选择的权利。可是,你要上学,就得接受高学费,你要看病就得接受高收费,你要住房就要选择高房价,除非你不让孩子上学、不去看病,不住房子。你有不选择的自由吗?没有。买房是社会逼的,是形势逼的,是必需的,你可以选择这,选择那,你能选择不住房子吗!

  那,是谁逼着群众做了房奴?是垄断阶层,是官商勾结,是政治腐败!国家是人民的,资源是国家的,理应由人民共享。可是利益集团利用人民的资源,凭借其垄断地位要挟人民。看看现实,看看中石油、中石化, 领着巨额财政补贴,买楼是10亿10亿的买,不涨价就断你车子的油、不涨价就断你家的气,人为制造紧张。中国移动,传播黄色淫秽网络的先锋,哪里还有一丁点的社会责任;有线电视,大家都看见了,独此一家,不用也得用,不允许你安装卫星电视,查处你!诸如此类,实在太多。还有无耻的专家为他们摇旗呐喊:不能因为穷人喝不起水就不涨水价,中国的电价严重偏低。涨价是为了节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能力外的资本为零,哈哈,令人笑掉大牙……见过无耻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

  看看剧情吧,权力支配一切,资本动摇人性,利益逼良为娼。权贵阶层可以随便劫人祖居、淫人妻女、左右一切。同样是过年,富人在富丽堂皇充满温馨的大房子里,穷人没水没电点着蜡烛苦熬;群众顶着加班的压力努力地工作,不过取得些微薄的收入,而权贵的二奶买件衣服随便一出手就成千上万!这是我们要的和谐社会吗?   看到第19集,我,一个男人,哭了。小贝的几声大吼,你以为只是因为夺妻之恨吗?非也,他喊出了人压抑已久的东西!

  感谢《蜗居》的七个理由?

  上海电视台制作的35集电视连续剧《蜗居》在国家广电总局的否认禁播中还是被“禁播”了。只有上海东方卫视似乎还在播放,不过,大家多数人已经看过这部电视剧了,原因是网络拉近了精神产品制造者与消费者的距离。各地方电视台电视台形式上的禁播,只是一些人的作秀。我觉得应该感谢《蜗居》。

[color=度的,在被受众的关注过程中,既实现了电视台的播放价值,又实现了媒体的报道价值,还能教育国人,净化心灵。在对《蜗居》的争议中,国人慢慢接受它的存在。

[color=的目的,这让一些人感动

。   感谢《蜗居》的第三个理由,它写了拆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深入执行,城市要扩展生存空间,老旧小区以及棚户区、平房、贫民区等都要被拆迁建新的。《蜗居》把存在于拆迁中的核心问题全部写出来,让观众自己感受,让观众自己解决。不管是利益拆迁还是流氓阻迁,都在观众的心理。

  感谢《蜗居》的第四个理由,它痛恨腐败。腐败是发展的毒瘤,国人恨之入骨,尤其是哪些家中或者亲戚中没有当官的人,更是恨不得“吃腐败分子的肉,喝腐败分子的血”。当然,家中或者亲戚中如果有当官的腐败了,那就另当别论了!他们会以此自诩,同时,也会捞取一些提高生活水平的金钱、名誉、地位,彻底揭示出国人的双重人格。

[color=,也有代言人,也有说话的地方,而有一个群体是没有代言人的,是被遗忘的快要发霉的群体,他们生活在城市夹缝中喘不过起来,他们以打工名义无尽地奋斗着,他们是知识分子,他们有文化,有志向,有力气,有理想,就是没有跳起来高飞的平台。他们每天在一个企业里面被老板残忍的剥夺着,得到的与自己付出的根本不等价,他们的收入被以奉献的名义剥夺了,加班合理化、扣钱流氓化、养老保险强制化……就是打个车还要为城市管理者的无能埋单。

[color=士阶层。记得在中学的时候学习历史,讲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出现了士阶层,他们有钱有势,生活无聊,寻找刺激,没有追求,攀比成风,人乳宴就是那个时候发明并且被推广起来的。现在这个新士阶层是一个高度变态的阶层,他们比谁的二奶奶多,脸蛋漂亮,岁数小……并且他们不会受到内心的谴责的,这是可怕的警示。

  感谢《蜗居》的第七个理由,它打造忍者神龟。好像动画片里有个东西叫忍者神龟,《蜗居》就是告诉受众,在这个社会生活、生存必须学会忍让,就像乌龟那样永远地蜷缩着自己的脑袋,不要放出了。这样下去,将让这个社会失去了血性。
写下你的评论...
10
胡杨 2009-12-05 13:10   #2楼
认真地看了一遍,编者所表达的也代表了一部分人心声。支持论坛多一些这样大众热议的话题,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求生存!
肉夹馍 2009-12-05 13:25   #3楼
我没看......................
硕鼠 2009-12-05 13:42   #4楼
在凤凰网的博文中才能看到的好文在这里看到啦,好!好!好!
369 2009-12-05 14:14   #5楼
我在东莞这边都看到这个剧,是的,,某些人须然要通过某些东西.做某些事,才能达到所要的目的,这不就是反映现今的社会就是这样的啦,
大可 2009-12-05 16:51   #6楼
有空看看
轻烟 2009-12-09 12:09   #7楼
正在追看,看完后准备写一出<我的蜗居生活>~~:lol
胡杨 2009-12-10 11:48   #8楼
本帖最后由 雪狐 于 2009-12-10 12:03 编辑
正在追看2:lol(在PPS影音里有清晰版)
清风 2009-12-13 15:44   #9楼
值得一看的.社会实录
晶晶亮 2009-12-13 19:52   #10楼
哦,原来是这样啊,马上找来看看!!
东南风 2009-12-15 13:33   #11楼
这样,有空要看看
关于作者-
逸清寒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写

  • 获得 0 次赞同

    获得 0 次喜欢,0 次收藏

  • 参与 0 次公共编辑
  • TA的最新主题
  • 遁迹   近来天气越发晴好,山中的清晨,云层的罅缝里,流泻出阳光的温柔。   偶来兴致,一个人,去独享这晨光朝露。在熟悉的篮球场上,我试着大口呼吸,然后慢跑,听晨风在耳际划出空灵。醉心之余,发现大片田野,铺满丰收的喜悦。还有远处屋舍,俨然有序。忽念及陶潜,若有大水阻隔的宁静,这里似乎也是个可以遁世的桃花源。   然一切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因为现代的我们,无处可藏、无处可逃。   很多故事,总落入俗套。比方爱情。凑巧不凑巧地相遇、然后若即若离的开始、有了爱恨交织的过程、最后便步入悄无声息的结局,一切都在可能与不可能的比率间晃动。   青说,他恋爱了。云说,为什么爱那么苦。燕说,放弃了,才能重新开始。成说,我结婚了,新郎不是他。   都是与我无关的风月,却也挠起心中惆怅。昨晚看了几米漫画,是反思现代婚姻情感的。泛过些许触动。会期冀以后的婚姻,是因心中持久的、暖暖的感动,而非条件优越下,闪电的眩晕。   可是爱河无岸,流来流去,只能随缘。   那天,一个有关承诺的银镯扣脚断了,这是个无伤的意外,它原本只为装饰,而非实用。所以没有怨叹。可是仔细观详时,却发现,温存过的银镯,没有光泽,只有斑驳,或深或浅。   岁月撞击的痕迹,剥落心中,一切的伪装,赫然在目的,是伤痕。   某天,一盆有关爱情的草,因盆裂土撒而奄奄一息。他尽心抢救,小心粘贴,精心爱护。数十天后,那草活过来了,继续开枝散叶,绿意葱茏,一如他脸上,灿然的欣喜。   可心中,总有隐忧,有裂痕的东西,总有着毁灭的结局,可一切又都无能为力。   于是最近,又开始,以麻痹的姿态,游荡在网络。   频繁地,光顾以前的文学群组。很多文友,亲切问候。没有疏间,没有感怀。一如从前,简单的,文字絮叨。某次,不经易中透露了自己的年龄,有人惊讶说:“清寒,一直以为,你是沧桑过后的30岁左右的女子……”   偶尔,也会任着性子,在QQ的网聊群中,大放厥词,滔滔不绝。渐渐熟识了某些人,见过的没见过,见过即忘或是一面深交的。有个网友建议我改名,说听我的网名,会让人莫名地,寒意渐起,可现实中的你,却并不冷……   昨晚,网上碰到一个高中故友,和他絮叨起忧伤。他很不以为然,说我在打趣。他执著相信,我仍是当年,只会乐呵呵的傻妞……   错位,这是我想到的一个词语。逃避,这是我能解释的一个状态。   很多年前,我们就如此纠结过。而今,依然且只能还在红尘劫难里浮沉。   有位好友在苏州,她说,那是座美丽的城市。高中时,她爱上这个城市,大学她在那呆了四年,既而永远留下。她在外企上班,是高雅的白领一族,有着自己相濡以沫的爱情,更有着泛着书香的喜好与脱俗。偶尔,看到她充满灵性的文字,廖廖数语,却依旧能感受到曾经“紫砂清茶”的温情。   可是近来,她也疲惫了。美丽通透的景致,有着审美的疲惫,更映衬生活的荒凉。她说,忽然发现,这个城市的美丽与之无关。职场的杯盏交叠间,照耀出虚伪的龌龊,更将悲凉沁入愁肠。她问,香,我们什么时候变老。老到只有真实的慈祥,去实现我们“小猫猫与老奶奶”的约定。   开始失语。这应该是个哲学的问题,我难以回答。   想起老子的《道德经》、想起庄子的《逍遥游》。   老子说:“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也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何谓“不争”?何谓“无欲”?我们该以怎样的一种洒脱与刚强,去实现庄子的“乘桴浮于海”的逍遥?万物“相生相克”的依存里,又如何实现“此消彼长”的平衡,以及“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的定位与把握。   他们还说,无为即大为。   是否?心中超然的无为,足以平抚情感与生活的烦忧。   是否?心中坦然的无为,可以平衡现实与理想的跷板。   我不知道,因为本无准确答案。   此刻,只想遁迹,有形的,还有无形的。
    0 赞 · 22 评论 @逸清寒
  • 七月,明媚成伤   七月,有明媚阳光,灼热成伤。          ——题记   一、宿命   安妮说,七是个神秘的数字,带着宿命的纠结。如同她故事里的七月与安生。    母亲也常说,人要认命,凡事不应强求,知足方能常乐。   青春期的好胜与冲动,总让人满怀激情,不断地憧憬与抗争。   只是最后,才恍然发现,无尽的挣扎,已扭曲了最初美好的本质,执著开始成为一种执拗的不甘。   故事反复轮回。七月的某天,终意兴阑珊,所有一切,在命定的结局里,戛然而止。   二、守候   炎炎夏日,总衍生无尽的疲倦。于是,习惯窝居在家,坚守自我的喜好与宁静。   七月的夜空,总有繁星满布。晚上,总忍不住,去细数那小小的美丽与幸福。   而总有朋友问,一个人在外是否孤单。我答,久了,习惯了,自然也麻木了。   想起《海上钢琴师》里的1990,那个从未踏上陆地半步的他,把一生囚禁在自我的陶醉与惶恐里。他给人们创造了无数美丽的梦幻,可面对现实,却踟蹰不前,迈不出步。   或许我也一样,生活的馈礼,亦是自我的牢笼。陶醉的时候,不经意溢出忧伤。   三、突围   七月的某天,看了电视剧《胭脂雪》,主题有关等待与突围。   胭脂雪,是种很唯美的想象。云开告诉玉禾,那亦是种难得的景致。胭脂般的桃花,须经过长期的等待与蕴酿,才会忽如一夜冬风来,千树万树齐飞舞。所以,人要满怀信心,坚强地等待生命美景。   煮了一壶茶,慢饮,涤去芜杂心绪,静赏剧情。   等待的兜兜转转里,刻满忧伤,如同口中茶般苦涩。原来,有些突围,需要一些人的等待落空与成全,且只有心存美好与善良,珍爱生活的人,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强大,最终抵达幸福的彼岸。   莫名地,最初的苦茶渗出甘洌与香醇。不禁地,开始期待一场胭脂雪。
    0 赞 · 18 评论 @逸清寒
  • 荒芜的青春,在疼痛里开花——偶忆学生时代   因一场陪人考试,周末的清晨,去了一所高中。   那是一所环境还算不错的学校,四体围合而成的教学楼,朴质而大方。朋友去考试了,留我,一个人,静静地享受这学校的宁静。缓步踱行,漫看周遭,一切安然。偶遇一两个学生,穿着宽大的校服,略带狐疑的看着我,我简单冲他们一笑,为自己,闯入净地的冒失。他们也回我一个腼腆的笑,干净而明朗。   想学会隐饰,于是,在校门的摊位上买了本《读者》。这是高中时,常看的读物。记起高中一个同桌,会期期买它,看后顺手递给我。这是个经久难忘的温情画面。彼此交流并不多,却总有些片断在眼前闪过。有如,他的《读者》、他的花儿乐队、他的诗、他的早恋、他的愤慨与桀傲。   晨风淡摇,神回首。不禁苦笑,流年似水,似水流年。   手握书卷,不知觉中走到学校的篮球场。有几个学生,在练球。很年轻、很阳光。而此时,太阳也开始绽放光芒。寻了个花坛的边沿坐下,摊开书,沉浸进去。很久都没认真看过文学作品了,此刻,让心就如此这般,单纯地回归学生时代。   篇首便是王蒙的最近的随笔《为这一生的感动》。他说,他活着就是为了寻求感动,进而回顾了感动过他一生的诸多因子。如文学、音乐、革命,以及至善的追求与清明的智慧。更重要的还有家庭,因为他平生只爱过一个人,只和一个人在一起。 关于王蒙以前的文字,似已忘却。可他这篇文字,似乎却真正感动我了。看似呢喃絮叨的简单随笔,却道出了人生智慧、人生追求。比起精心编织的长篇小说,这种剖心的坦诚,总容易感动人。因为,感动来自原始的情感冲动,从来勿需雕饰。   所以,开始很喜欢随笔,率性而恣肆,散乱而丰盈。   “小心点!”,一声急促,打乱我的思绪,继而一只篮球飞落脚边。一个小男孩跑过来,略带歉意地与我相视一笑。望向篮球场内,一切立马就变得喧闹起来。篮球架下,三五成群。身影律动、喝彩张扬,青春鲜活喷薄。好似当年,实习时,班里学生篮球联赛的激烈情景。   我不是个运动爱好者,甚至连个称职的观众都不是。曾经,班里那几个调皮的学生,疯一般爱上篮球,总试图教我篮球,好将我们身份来个调换,可惜最后,他们永远都只能成为我的学生,唯一的学生。曾经也有人,极力带我运动,可惜最后,我的心淡意懒、心绪无常还是将其耐心打败。   开始发现,人是个固执的动物,如我,在校如此,出校还如此。   不记当初,学生生涯是怎么过来的。那时的青春,应该也是夺目炫力,流金溢彩吧。可是回首过去,一切似乎都变得很安静。所有记忆画面,如文学、同桌、学生、友情、爱情等元素,剪辑而成的电影,看似唯美精彩,却终寂无声,心中漫过的只有“荒芜”的落寞。   记得很多年前,校园的广播节目《听一朵花开的声音》,总挠人心弦。而今,广播也成为历史遗忘的名词。渐渐明白,属于我们的人生之花,早已盛放,却喑哑无声。只是,某个深夜,你却能听到疼痛发出的碎裂的声音,蔓延整个寒冬。
    0 赞 · 11 评论 @逸清寒
  • 返回首页买户外保险手机版隐私保护指引
  • 侵权举报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粤ICP备14018191号-1
  • 粤公网安备 44180202000087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82716601
  • 联系我们 © 2008-2021 清远运动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