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转贴)



      作者:孙文涛 2006-10-17 09:36:19 来自:邮件来稿 阅读指数: 774

[/td][/tr][tr][td]  [/td][/tr][/table][/td][/tr][tr][td=1,1,560]
评点:文革40年(“我的文学与历史回忆”之一)  
       孙文涛
   
   
   (评:“又过了冬残春尽,看不了野花山树,景物芳菲,前面又见一座高山峻岭。三藏心惊问道“徒弟,前面高山,有路无路,是必小心”。行者笑道:“师父这话,不像个走长路的,却似个公子王孙,坐井观天之类。”……《西游记》第八十四回)
   
   
   文革是什么?!谁能用1篇文章、100篇文章说清它?!文革来临我太小,它是我见过一只历史与时代“怪物”,从深水中腾出凸现又骤然消失。文革是人类社会史形态上似乎从未有过的迷团与“民众风暴”(冷静看它能在我国发生,说明有土壤。不能保证不重复。可能转换形式)再过500年都可资研究。
   
   
   文革至今,我阅读过能找到回忆、资料、书本,觉得都还只鳞片爪,难窥见全豹,有的甚至更不得要领,以讹传讹。还有西人文章喜欢“画框框”、“定调子”(均为文革爱用二个词),(缘于长期意识形态对立思维)。
   
   
   (评:这篇文本想不写。写了无用功。可文革爆发历40年,对于它,我们和后代青年认知了多少?又从中汲取多少真知教益?寥寥。甚至可能完全误导和毫无“借鉴!”)
   
   
   (评:对文革,我们至今缺乏第三说、第四说、第五说……所以不能把它彻底“解构”。西方不了解什么叫“中国国情”,更乏亲历性,人云亦云,搜集资料支离。得到的反馈仅是一部分“知识分子”或“类知识分子”反馈。西方结论遮蔽了国内外对文革新的研究。而绝大多数亲历的底层中国人在历史里无机会讲话,或根本无力讲出他们的“多层复合”复杂感受。以及他们还未来得及从历史里分离出对他们有用的东西。还有就是时间积淀没最终完成。)
   
   (评:“文革”某意义可说,客观上是我国现代史上,底层群众最后一次试图模仿巴黎公社,与最高领袖结合,大规模执掌中层权力而以失败告终的陈迹。但还不是民选,是民夺)
   
   
   抽掉“高层”、“政治”眼光,我从一个当年六年级学生所见所闻,历40年反刍思之,数亿人悉数卷入何为?前期群众发现可以对具体的本位利益,喷发压抑已久“怒火”,如对本单位少数坏专权等;后期则汇入一场全国性“权”的争夺,任何一工厂、机关、学校,乃至县、市、区、省全在忙着“夺权”,其势态能不“波澜壮阔”?(文革中另一个自形容词)。
   
   
   (评:文革之前我太小,还不足形成固有观念;文革之后我太老,老到懒得评说)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
   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我们不干,谁干?
   我们不说,谁说?!……”
   
   “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
   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
   ---红卫兵小报流传的两句毛泽东青年时名言
   
   (评:傻瓜说,给文革贴个贴签,建个博物馆就行了。咦,他们以为文革是“一件物质!)
   
   
   “文革”最令人吃惊之处,“暴露”了此前人们并不知晓的、几乎涵盖一切,“潘朵拉魔盒”,矛头直指各级大小干部,当年社会的两大矛盾一是经济(生产关系),二是政治(权力监督),“文革”前经济矛盾(生产与分配)基本消除,但“文革”挑起后一个争端。
   
   
   (评:所有“结论”均不足涵盖。不是太教条,就是太牵强;不是太概念,就是太幼稚。不是跑到历史左边,就是跑到右边。再不就是荒嬉与臆断历史原貌。总之,距8亿人参加活灵活现千变万化甚远)。
   
   
   1966年夏秋,我升入长春客车厂中学,不久,小学同学中有二位父亲因在企业任中层干部定走资派自杀。一年时间内我参加过批判教导主任、校长、校书记、直到省长等各式人物几十场批斗会,我亲见某省长站在敞棚汽车上被挂牌狼狈相,还参观了他家里“奢侈、腐化”的现场罪证。(文革前即有少数干部腐败,严厉的文革客观上延缓了他们十几、二十年)
   
   “文革”前我写日记,在一次参观某“现行反革命”罪证展览上,看到有“反动日记”物证,大惊,回家马上点火烧掉了两本日记,从此终生不在日记中记入对“社会”的真实想法。
   
   1966年秋,我被邀参加学校一个“红卫兵造反团”,主写传单,后因其它派别攻击说这个组织有“地富出身的狗崽子”而劝退除名。从此整个“文革”我为一“逍遥派”。(“文革”用词,指不积极,不参加派别)。
   派系“武斗”历时前后约一年:筑建“据点”、棍棒、枪剌,机枪、抓人,射击。
   
   “我爱大海波涛汹涌
   把我们锻炼得无比坚强……”
   ---文革中流行的海军歌曲《我爱这兰色海洋》
   
   1967年至1969的初中三年,约有一半时间上课,另一半“学工”下工厂。
   军训。由部队派连排营干部任教,野营、拉练、防毒气、防原子、挖战壕、练刺杀、外伤救护等,非常正规。学校来了“军宣队”、“工宣队”执掌校政。
   
   (评:文革群众试图破除“四旧”、“特权”,但更大的特权却在文革后重露端倪。“四旧”,包括伴随旧乡村霸权的封建迷信,在文革后“卷土重来”。其效果与法国大革命类似耶?!)
   
   “文革”使所有群众明白权力之产生、控制、夺取。今看觉得某意义,权力、金钱含人类最大奥秘,众人悉数卷入,必起纷争。所以传统古代社会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群众专政队”。简称“群专”,产生于“文革”早期。(“文革”按表面算10年,实际“轰轰烈烈”只有几年,到1970年知青下乡,红卫兵离城,规模减半,后式微于1971年“林彪事件”)。“群专”由少数激进教师及学生组成,设一屋“关押”犯错误人,校干部,长达半年、一年。“群专”又泛称“专政队”,我在文革所见“最坏的东西”之一(少数人滥用司法)。
   
   (评:了解历史必须还原“彼时彼地”。最忌道听途说。贵第一手资料性和亲自勘查。由此想及1789年、1871年法国大革命中诸人物若醒来,其言论一定形同奇谈怪论,吓后边欧洲和法国人一跳)
   
   反观我自己:一开始“风暴”来临,害怕,因为“出身”,看见当权派被批斗,有时惊恐,有时麻木,有时快乐,觉得他们不少人也有错,甚至有罪,“现世报”!或他们子女如今也跟我一样由特权变成“狗崽子”,拉平了,……
   “文革”前社会秩序底子太好,故文革中偷、盗等反而不多。照造反派说法坏人“吓坏”了,未及苏醒。部分工人“偷盗工厂物资”,发生于“文革”后期。文革前决无此行为。
   
   (评:类如天下大乱,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土改是第一次“财富大分配”(1946-1949),文革是二次“权力大分配”,谁不想分一杯羹?!)
   
   庞大的产业组织不是轻易被破坏的,它有很强的恢复能力。“学工”下厂,厂区工人有条不紊地工作(“活动”,如批判会等,需在工余时间)。而农民受波及较小,故文革中不缺粮。奇怪的是那些年农业多风调雨顺。工业品无断档,有不少比1960年时到1963年左右那一段进步不少。“文革”实际冲击集中于大中城市(特别是省会,而又集中于头三年,造反人群集中于大中专学生,因为他们最闲,其次为机关,体制上最倾向于“倾夺”。老年、儿童相对于较少。工人居中)
   
   (评:我惊见历史总是两条道路:当一条飞快前行,另一条马上飞快倒退。)
   
   其中,受冲击最大为文革前“走资派”。文革前已渐流行一个词“特殊化”,干部侵占经济、滥用权力、压制民主等,引起群众不满,一经煽动,群而攻之,愈演愈烈。另外底层群众的本质素来有扩大自己的社会民主权倾向。
   
   (评:干部腐烂了,就要把他拿掉,没腐烂的也一齐警醒一遍,各打大板。这是文革“矫枉过正”。亦是它的“千秋功罪”。)
   
   (评:文革后人们学乖了,不单纯了。发现任何政治、口号都可以拿来“搞事”,人和人互相内斗做工具。“群众斗群众”——文革语。整个国家智慧上升了一层,经验上结了层“历史老茧”。)
   
   (评:少数当权派在文革中学会了隐忍和对群众让步及权力“反争夺”术。)
   (评:今回思,文革不是单线条的,是复线条的;是多向性的;不是一个目标,而是多个明显与隐蔽“互为矛盾”目标;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无数个看的见看不见因素在起作用。不是直线性的,而是纵横交叉。总之不是单纯的,是繁复的、不固定瞬息变化的、陈杂的。所以文革才谓一个海洋。)
   
   
   1967年.派别械斗升级,有类“暴动”、“局部战争”状态,我在省里看到:筑成街垒、抢夺汽车、军械、弹药、甚至坦克、进攻监狱、公安局……但以上时间短暂,被“军管”迅速制止。
   
   
   派系斗争是文革中缤纷亮丽的一景。很难说孰是孰非。要溯源也许需解读《三国演义》及各类中国杂史。
   
   “大字报”。墨笔在大张白纸上写字,内容为披露某项真相情节。(大小字报其实古以有之,古今形式各异,地方官员、朝臣的奏折,百姓的状纸,今日的上告信、匿名信、网上论坛贴子均是)文革大字报之多,用“燕山雪花”、“铺天盖地”形容不夸张,字体隶楷草各体齐备。看大字报,为文革一大“奇观”,眼福千载不逢。(很多文革前“当权派”被这一小小魔器制服,一提“大字报”恨之入骨。)
   
   (评:读大字报我惊诧发现,我国群众中蕴藏着几乎无穷无尽建设、改造一个好的中国的最高智慧和才华,令人惊叹!遗憾的是这之前和之后它们绝大多浪费了。)
   (评:干部和群众都有少数人在文革结下了旧怨,至死难分。其后他们用政治与权力的方式“互为报复”。)
   
   
   (评:文革后电影、小说、电视剧、文艺作品拙劣简单图释文革,“千人一腔”。而文革一团乱麻,越理越乱,老作家们至死没能找到解开钥匙,活着的宁愿跟风或拣现成答案保险。复仇者从一己恩怨切割历史。被弄昏的老“知识分子”或观念固化,或天真以为诉苦“添油加醋”保证不再受苦。思想懒惰者想筑一座物质博物馆来代替破释历史的艰难工作。高明一点选择缄默或回避。更多亲历者长期失语,忽左忽右,以遗忘为最终答案。)
   
   (评:中青年三代人文革观。60年代出生者文革或婴或孩,这一代长大后唯西方为神,西方怎么说就怎么定,,成长岁月受百分百一边倒观点灌输,太迷信中国幼稚的所谓“知识分子”,缺少理念定义,他们头脑中文革只剩暴民化漫画脸谱。70年代出生对文革减少偏见,五里云雾,态度冷淡。80年代出生者“免谈”,他们以“搞笑”方式看历史)
   
   
   “七亿人民七亿兵
   万里江山万里营……”
   ——文革初年的一首歌,主指苏、美、日当年夹击中国的世界格局。
   
   
   “文革”中各类人的遭际:
   1、受损惨重的:各类干部、高级知识阶层……
   2、又受次惊恐:原“黑五类”、“历史不清”者……
   3、又揪出“一小撮”坏人(叫“现行反革命”等)……
   4、在“混战”中实际未亏未盈的:多数工人、农民、教师、低级干部……
   5、先“益”后损的“初、高中、大学生……”(其中大学生损失较少)
   6、“既得利益”者:新“当权派”,即夺到了各级“革委会”权力的人(文革中及文革后期丧失,或被清算)
   7、“误伤”的:各类人均有,约占百分之一二左右……
   8、“文革”发挥最大作用“弹压江山”的:(依次出场)红卫兵、“工宣队”、“军宣队”。
   
   
   (评:问:文革再来一次你怕不怕?答:怕。天使可掌握这个利器,魔鬼也可以。故可怕。)
   
   (评:文革前一些群众中吊儿郎当的,作风不端好逸恶劳,反秩序喜欢混乱,乘此机会“造反”,向从前好干部进行报复,是复杂文革漩涡凶险特色。文革十年坑掉了一批文革前勤恳工作事业有望的壮年。“好人不香、坏人不臭”也始自文革。)
   
   
   (评:关于世界之阐述,实乃佛的“万千说法”。人类社会纷繁本体是一场实验。今后仍是。)
   
   
   
   不少挨整的“走资派”,以前历次“运动”也整过人。“天道”又轮回了一圈。因他们种下人怨。“群众眼睛是雪亮的”(文革流行语)群众,或一部分人群会借政治“运动”报仇、互斗,很复杂。底层“小人物”想借机提升社会地位。成年人的动机并不像中学生红卫兵那么单纯富于理想。
   “走后门”、“不正之风”产生于知青下乡后的70年代初,到70年代中后期愈盛,“香烟一递,说话和气;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拿,政策没啥”,(民谣),而到1980年则是“冒烟不顶事,冒沫(啤酒)顶一阵,要想办大事,得送箱子和立柜”(当年箱子、立柜为高档家俱,相当于今送高档装修)。工人付出了很多代价试图得到“民主”,但文革后工厂却由“集体领导”变成了厂长“一枝笔”,人、财、物一人专权。
   
   (评:文革后,另一部分新生干部从文革汲取“反面教益”,滋长狡猾,毫无信仰,玩弄权与法,取消民主监督。公权力变私权力。钱权勾结,明火执杖,比当年“坏当权派”犯下更大罪责,埋下其后我国“国有资产”遭劫后患。)
   
   
   与我有关的利与弊:
   初中三年,境况有好有坏,课业少,无人管,无负担,物质生活比以前好。由吃玉米改为吃黑麦面或部分白米面,副食渐有提升。“成份论”加重,政治课、忆苦课增加,成了隐性牵连对象。入红卫兵、入团、入党、参军……此后这一切“光明前途”被骤然切断。内心痛苦,连亲人都无法讲述,精神负重,有时真想天塌地陷……
   
   但“文革”给我一代的最大损失回顾竟是“金色的学生时代,已伴随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知青歌词总结)!过早地从中学就完结了一生的学业。
   
   
   “前进吧前进,前进!英雄的长春公社!
   穿过硝烟,穿过战火,穿过战友的血泊
   惊涛骇浪,我们去踏平
   光辉的前程,我们去开僻
   为了保卫毛主席
   长春公社社员
   决心流尽最后一滴血
   长春公社社员决心
   战斗到胜利黎明!”……
   
   约产生于1967年筑垒战斗中的《长春公社社员战歌》,曲调悲壮。长春公社:模仿巴黎公社缘名,为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当年有数十万参加的“革命组织”,有个别人在城市枪战中战死,“烈士墓”曾掩于市中心数年。
   
   (评:文革至今悲哀的是我已由一个鼓满幻想、布满憧憬的“少年布尔什维克”,堕落为毫无志向、随世俗私欲的虚无主义者,失去了对人类与社会许多热爱与信任。对耶?错耶?得耶?失耶?福耶?祸耶?今生不知。)
   
   (评:红卫兵。其前身份为初高中学生,其后为知青。是共和国的长子。本质意义为共和国理想第一批卫士。他们奋斗牺牲,挫折舛误,失败殉史,毫不为私,故有其可泣一面。其中多数人彼后40年漫长人生备历探求,负重跋涉,彷徨凄迷,几番偿付。他们曾是纯洁的极端公共理想者,60年代青春意义与时代意义探索者。时代之背弃玩弄乃天路天命。文革出尽风头犯够迷误,越过文革绝大多数黯然回归底层。几十年来他们并不知晓当年并行在两条路上:其一是人民欲望复活20世纪早期理想,夺回丧失在社会板结中的“公权力”。百孔千疮,透出光芒。)
   
   (评:任何事情都难有绝对的是与非。所以说历史是复合型的。佛曰:不可说)
   
   
   很日常。“文革”空闲多,学会了笛子,弹琴,城郊小片开荒种地学会饲鸟、养鱼、养花、木刻、打家具、军棋、乒乓球……几项技艺都渐臻佳境。
   业余捕鸟。当年长春街树多,小片树林多,郊区水田多,水库多,还有城郊的沼泽,吸引了大批候鸟,种类有小型鹰隼类、水鸟类,杂鸟类,记得鸟名的迁鸟有:麦溜子、燕雀、红壳、黄豆瓣、瞎老叶,黄鸟、腊嘴、铁雀……(俗名),那时我简直快成“捕鸟专家”.
   
   (评:“文革”把我这一代都锻炼磨历成真正的中国本土“社会学家”。)
   
   “豪情满怀去东北,
   踏上征途誓不归;
   刀山挡路刀卷刃,
   火海阻道火成灰。
   踏破林海千里雪,
   胸有朝阳无限晖……”
   ——1970年左右出版的首部描写上海知青赴边疆长篇小说《征途》中诗句。
   
   
   (评:西游可悔真诚意,
   回望中原小人寰)
   
   
   (评:人口文革后骤增约四分之一,国情已大变。此一时也,彼一地也。三十年河东成往昔。)
   
   文革后。部分文革前坏“当权派”(有不少失权的未复原)混入,执掌权力,实行“清算”,但已形不成真正气候。他们一部分在改革岁月的80年代初,既与人民改革分道扬镳。比文革前变本加利,个人凌驾于组织民主之上,集权加腐败,专横加跋扈,践踏篡改党纪国法于不顾。他们挥霍掉的恰恰正是原共产信仰中最好、最有益于人民部分。其中少数劣迹败露,“二进宫”摔倒;另一部分安插子女,继续搞文革曾被我国群众付出巨大代价破除的“特权”“世袭制”;趁原社会大改革、公财大易手的80、90年代,制造混乱,假“改革”真搞乱,跟他们亲手坐大的中国小撮“暴富集团”黑黑联手,劫掠分赃我国公财,一笔窃取原社会主义几十年人民奋斗建设财富积累,然后隐于商海……。他们的坏榜样污天染地。直接影响了后边60、70年代出生的一批干部“急速腐败”!!……
   
   
   (评:可能,对于我们个人,值得纪念的不坏的,只有青春和年轻。年轻的印象。年轻的单纯高贵。为国为民精神与追求。记忆不会腐败烂掉.)
   
   (评:“……在那百感交集的心灵深处,会重现那只有你自己才深深懂得的生活光辉和往事的芬芳,会重现那一片青春的新绿、柔性和力量。”—19世纪俄国诗人作家屠格涅夫)
   
   (评:错误+错误+错误……可能等于一般人类史片段。而正确是天际射来额外真理光芒,阿门。)(完)
   
   (2006年,夏秋。京郊三稿。)
[/td][/tr][/table]
写下你的评论...
2
猛于虎 2009-12-12 10:04   #2楼
拨开现象看本质,问题的根子在制度
当然 2009-12-12 14:16   #3楼
拜读。。。
北江文化本版热帖-
  • happy 发表于 2008-08-31, 329 回复

    happy everyday

    开此贴,除了写写心情心语外,当然还支持下本地论坛啦! 第一天报道,希望有好的心情!... 阅读全文
  • happy 发表于 2008-09-09, 167 回复

    《点点滴滴》

    因为我的仔仔乳名叫点点,开这个贴,主要是记录他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写法。 口述:点点 代笔:happy!... 阅读全文
  • 林风 发表于 2011-08-25, 151 回复

    八碑墓(大结局了)

    秋意早起,凉风阵阵萧萧刮过山岗,吹落一大片一大片枯黄的树叶,这树叫细叶相思树,除了山顶一条长长的防风带外,其余的就是凌乱地生长在这乱葬岗的坟墓之间。相思树长得笔直笔直的,是这里常种的防风树,树木高大,听说这片树林已经种了十几年了,埋在这里的先人更是很久很久的年代,其中一座最为古老,它孤怜怜地坐立在山顶与山腰之间,可能就是“七上八落”的位置,它远离墓群,其实是墓群远离它,因为它比这里的墓群所有的墓都要早,甚至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埋葬在这里,它像是这里的王者霸主,但它看上去却是那么的凄凉、孤独!四周没有一棵高大的树木,只有杂草丛生,而且这里生长的草是出奇的高大,基本把它隐藏起来,很明显它已经太久没有人来拜祭了,偶尔阵风稍大吹低杂草,隐约可见残旧的灰砂白墙,让人感觉到它是哪么的神秘莫测,哪么的阴森,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慌,如果是一两三个路人经过都会远远的兜个转儿走。... 阅读全文
  • happy 发表于 2009-05-18, 143 回复

    《为你写诗》

    其实一直以来,俺就有一个远大的梦想,不过这个梦想大得有点不切实际,就是想为论坛里的每个同学写一首诗!夸张吧?!由于自己不是诗人也非作家,所以,这个梦想一直不敢付诸实践。 如今,既然成为文化版版主,干脆就试试吧!每个人都有份,不过,可能得排队! 写得不好,欢迎拍砖,也欢迎同学们互写~~~ 声明:俺不是诗人,俺以下写的诗,不讲通仄,不求押韵,讲求的,只是别人给自己的感觉或纯属是自己的感觉!... 阅读全文
  • 以斯帖 发表于 2010-02-01, 32 回复

    1982清远大水(很珍贵的图片)

    水浸清城,汪洋一片。   地方影像志(4)   樊沃夫 黄宅裕 刘苏   现在的清远人对于洪灾的记忆,也许停留在1994年那场百年一遇的特大 洪涝灾害。然而在清远老人的记忆中,1982年的那场特大洪涝灾害才是真正 的梦魇。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已退休的刘伯仍然心有余悸:“那场洪水真的 是很大,一夜之间,整个清远都成了一座水城。”   31个公社48万人受灾   那场特大洪涝灾害,来势凶猛,受灾面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清 远县31个公社受灾,全县总人口89万人,其中48万遭遇洪灾,占总人数的54 .3%,损失极其严重,局部地区属于毁灭性破坏,部分重灾社队的农民几乎 丧失生存的基本条件。   1982年5月12日凌晨三点开始,当人们还沉浸在梦乡,一场突如其来的 特大暴雨袭击了清远县。鱼坝、洄澜等24个公社(镇、场)暴雨成灾,市区录 得最高雨量600mm,飞来寺高达800mm,致使山洪爆发,北江河水急剧上涨, 县城13日午夜北江水位达到15.9米,超过历史最高洪峰。内涝水位超过16米 ,造成黄岗围、黄坑围、清西围、飞水围、秦皇围、大厂围、白庙围等36宗 堤段决堤,缺口75处,总长4335米。   山洪冲毁全县公路干线共512公里,大小桥梁冲毁无数。毁坏农田6万多 亩,早稻受浸40万亩,其中失收29万亩,浸坏、冲走旱粮作物36万亩,鱼塘 浸顶25000多亩。倒塌房屋68221间,有203人丧失了生命。40万群众被洪水 围困,17万人无家可归,露宿山头、基堤,饥寒交迫,处境十分困难。   位于北江河畔的清城镇。5月12日,西郊的黄坑围被山洪漫顶并冲开7个 缺口,加上北江水位急剧上涨,清城腹背同时受到洪涝袭击,洪水如脱缰野 马,冲进街道,穿房入屋,几小时内,全城顿成汪洋泽国,县府门前水深高 达2米,中山公园达到3米。受浸六天时间,倒房879间,浸坏和冲走大量物 资,工、商、财、文、教、卫生、交通、邮电各行各业被迫瘫痪,整个县城 受到重创。   海路空三军清远抢险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尽管刚刚改革开放,经济基础薄弱,然而当了解 到清远遭遇特大洪灾后,从中央、省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非常重视,全国各 地有关部门纷纷来电来信表示慰问,除了将节衣缩食的钱粮物资送给灾区, 还派出各种技术员支援县各业及早恢复生产。   省民政厅立即拨出应急救济款230万元帮助灾民渡难关。据当时的统计 数据显示,现金50多万元,大米45万斤,稻谷7万多斤,炒米14万斤,面食4 万多斤,衣物66万多件,还有大批药品、医疗器械和水泥等物资。   在人民群众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冲锋在前的始终都是人民子弟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及时派出海陆空三军部队指战员到灾区救人抢险,投放救 济物资,为灾区人民防病治病,洪水一退又迅速奔赴恢复生产的第一线,担 负起抢修公路、桥梁的艰苦任务,仅用18天时间就修复了清阳公路,提前42 天完成工程任务,有力地加速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步伐。   广大群众也奋不顾身自觉投入抢救国家人民生命财产的行列,努力使损 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洪水一退,立即投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5月底至7月 初,上千名县、社、队干部带领7万民工奔赴复堤工地,通过艰苦奋战,完 成了125万土方任务,使全县堤围缺口堵复90%,其中8宗捍卫万亩以上的堤 围已基本复原;修复被冲毁的农田2万多亩;修复灌溉11万多亩,同时清阳 公路、清西公路全线恢复通车。   清远大水成记忆   再次经历了1994年的大洪水,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在位于北江上游 的升平镇修建飞来峡水利枢纽的决定,1994年10月18日,飞来峡水利枢纽工 程正式开工,1999年10月8日正式建成投入试运行。   飞来峡水利枢纽是北江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的关键性工程,枢纽以 防洪为主,兼有航运、发电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效益。飞来峡水利枢纽与北江 大堤联合运用组成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近期可将北江下游防御洪水标准从 5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北江大堤达到防御100年一遇洪水标准后,堤 库联合运用可防御300年一遇洪水。   如今清远人民再也不用担心洪魔肆虐,也从此告别了多灾多难的昨天。 在今年“3.28”庆典上,清远人获得了一个更为振奋的好消息,清远水利枢 纽已正式启动。可以想象,在不远的明天,如诗如画、山水相映的新兴城市 将呈现在市民的面前。 水浸清城,汪洋一片。 洪水凶猛,淹没了村庄,冲毁了桥梁。 被浸的朝阳里 下廓街受淹情景 禾云公社黄田一带一千多亩农田被沙石堆积达一米多高。 四十万人被洪水围困,十七万人无家可归。洄澜、禾丰等群众 转移到北江堤坝上生活。 灾民正在分发空投饼干 石角公社小学毕业班正利用几张乒乓球台进行毕业考试。 黄坑围堵口复堤工地... 阅读全文
  • 布衣 发表于 2013-01-22, 48 回复

    清远运动休闲网暨协会基地陆续曝光

    经过东方 大雄 文伟 子俊 虫仔 老狼 JUI IRJ 野狼 轻风 秋天 若冰 天蓝月 芭芘 硕鼠(参与TX太多,难以一一列出 排名不分先后)..........等等一众TX的辛苦努力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清远运动休闲网暨清远市业余无线电协会清城区无线电协会清城区自行车协会清城区野外科学考察协会的活动基地初步成型.未来几天将陆续放上基地的装修布置情况. 基地由45平方米的办公室和60平方米的多功能室组成 位置:新城区清远市人民医院对面的青少年宫二楼. ... 阅读全文
  • 文伟 发表于 2009-12-23, 87 回复

    我想免费教别人学画可行吗,会否给别人当怪物

    我希望能免费教授很想学绘画的人,实现我多年来的想法 --- 免费学画 .免费可以让很想学习的人免去无谓的负担,我自己也不用把辛苦学习来的知识带进棺材里,既然免费就只能选择如公园般公共场所一角地方,这样也能方便大众,这样的想法可行吗?大家请给些建议,我的作品 [attach]51425[/attach] 钢笔速写 [attach]51426[/attach] 水彩 [attach]51427[/attach] 油画 [attach]51428[/attach] 地址:清新公园(黄坑明霞大道公园门口有公车站 2路,107路,209路公车) 上课时间是星期六,星期日上午9:00 --- 11:30 (直至农历新年前,夏天会考虑分一些中山公园处) [attach]51398[/attach] 不要怕别人看到你画得不好,这是每个过学画者必经历的,没什么特别,学到了知识就永远都是你的了,记得带上笔,纸, 学生年龄必须要高中以上,在公园为了安全些,还望大家体谅... 阅读全文
  • 晃晃悠悠 发表于 2008-11-05, 55 回复

    神游飞来峡,凭吊苏东坡

    [size=10.5pt]网友[size=10.5pt]野云随风计划搞一个关于清城文化资源考证的课题研究,这种“[size=10.5pt]挖掘清城区文化艺术源泉[size=10.5pt]([size=10.5pt]野云随风语[size=10.5pt])[size=10.5pt]”的善举,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切响应,我虽然也有点兴趣,但由于该课题涉略范围较大,考证的内容又较晦涩难懂,再加上时间、精力有限,更主要的是自己的知识贮备不足,不敢参与其中。可不参与又心有不甘,还是先收集一点资料研究一下再做决定吧。[size=10.5pt][size=10.5pt]手头没有什么资料可查,也懒得去图书馆查阅,还是上网搜索吧。清远本土文化很广,网上的资料较为杂乱,找不到重点,所谓的查阅只不过是泛泛而读,资料研究也就无从谈起。正当我要放弃的时候,九尾狐女士送来了一份关于飞来峡景区人文资源的资料,粗略的看了一下,我竟然看了苏东坡的名字,这让我心中一震,飞来峡与苏东坡联系到了一起,那就以此为切入点吧,飞来峡有了苏东坡,其它的人文资源还不黯然失色吗?苏东坡以其强健的精神为飞来峡注入了一种新的人文韵味。清远,从此不再是文化的寒极。[size=10.5pt][size=10.5pt]说起来十分惭愧,我曾带家人浏览过飞来峡,却不知苏东坡也曾游览于此。我晃悠的脚步,是否踩踏过先人闪亮的足迹?我迷离的目光,是否惊扰了先人神游的思绪?请原谅我的孤陋、原谅我的无知吧。苏东坡,中国文化史上的坐标。飞来峡、苏东坡,一个是地理名称,一个是文化符号,地理名称印刻着文化符号,同样文化符号也支撑着地理名称,两者相依相存,相宜得彰[size=10.5pt]。[size=10.5pt]此刻,曾经的游历与现在的思绪在我的脑海中叠加,我要神游飞来峡,凭吊苏东坡。[size=10.5pt][size=10.5pt]待续……(下面的内容有些难度,或者说是困难重重,恳请有兴趣的朋友提供友情帮助,在这个网站首次开贴,但愿不要半途而废)... 阅读全文
  • 关于作者-
    格朵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写

  • 获得 0 次赞同

    获得 0 次喜欢,0 次收藏

  • 参与 0 次公共编辑
  • TA的最新主题
  • 弯腰,低若花蕾 [attach]234453[/attach] 弯腰,低若花蕾 1 无非两种 花开有时或无时 我只是弯下了腰 像一声燕子的长叹 2 在交迭的田园里,苦苦的等 纠集着葳蕤花、油菜花、苦菜花…… 我要如何挥霍春天的相思 用一种毒药医治你的忧伤 3 最初是流言蜚语 在折转舞动中凋谢 如果你弯下腰去,就会和我一样 看到草,疼。黄黄绿绿的悔 4 轻起的涟漪,细细 花开到一半时,那些失声的蓓蕾 从一条溪流跑向另一条溪流 长不出的夜曲,也被轻风压弯了腰 5  我下定决心,跟着你 从一个春天到一个春天 风哗然而去,灵巧而来 把姹紫嫣红的心,吹急了,再吹软了 6 我看到了绿芽,绿荫,绿地 一半是月光,一半是花海 是缘散,缘聚的清高 这骨子里的野蒺藜啊 7 ……我穿过未雨绸缪的午夜 关上耳朵,练习油菜花的眼神 是的,没有人知道我低若花蕾 没有人知道我纤瘦的灵魂 [size=12.0pt]
    0 赞 · 6 评论 @格朵
  • 《来世》 [size=16.0pt]《来世》 /格朵[size=14.0pt]像隔世的耳朵[size=14.0pt]听千山万水的高度[size=14.0pt]像低处的沙粒[size=14.0pt]读雅鲁藏布江的祈祷[size=14.0pt] [size=14.0pt]听众只有自己[size=14.0pt]是一个诗人的乳名[size=14.0pt]一个为赋新愁的少年[size=14.0pt]一个蜇居在土壤里的鳅蚓[size=14.0pt]一个巴掌拍动翅膀的凤凰[size=14.0pt] [size=14.0pt]若是长眠,却忘情于郊野的羁绊[size=14.0pt]忘情于化蝶为生的轮回[size=14.0pt]忘情于一片树叶清风[size=14.0pt]忘情于言外之意的爱恋[size=14.0pt] [size=14.0pt]此时,立春的忧伤落入尘世[size=14.0pt]像夕阳一样地潜伏[size=14.0pt]那是为你,低下头颅[size=14.0pt]
    0 赞 · 8 评论 @格朵
  • 清远市文艺批评家协会成立了 (2009-08-27 21:20:25) 今天上午,清远市文艺批评家协会成立大会暨清远市文艺批评家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于2009年8月27日在市政府机关1号楼208会议室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省作协副主席、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理事陈实,省文艺批评家协会秘书长陈川泓、副秘书长金鹏和中共清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雷广财、市文联党组书记、文联副主席林蔚然,及市八大协会主席和清远诗书画院长,还有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文艺批评家、文艺批评工作者、爱好者代表18人。 这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文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团结和动员全市文艺批评家和文艺批评工作者、爱好者,,充分发挥文艺批评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会议的主要议程有:听取上级领导的重要讲话;听取审议清远市文艺批评家协会筹备工作报告和第一届文艺批评家协会《章程》;选举产生清远市文艺批评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 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选出9人为清远市文艺批评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在当天举行的清远市文艺批评家协会第一届理事第一次理事会上,到会的8名理事(1名请假),通过无记名投票,选出清远市文艺批评家协会第一届主席团成员。
    0 赞 · 10 评论 @格朵
  • 返回首页买户外保险手机版隐私保护指引
  • 侵权举报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粤ICP备14018191号-1
  • 粤公网安备 44180202000087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82716601
  • 联系我们 © 2008-2021 清远运动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