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与道的异与同


浅谈佛与道的异与同



无论从宗教信仰,还是修行体系而言,佛、道都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本文试图管中窥豹,从修行体系的角度,探讨佛、道的异与同。
一,异
1,看待世界的方式
佛、道认识世界的角度截然不同。道家是从旁观角度来看世界,把世界看成一个他在的,自我运行的对象,其基本认识成果是阴阳气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万事万物皆在气中,气分阴阳,阴阳二气化生万物,并推动世界的变化。由此衍生出气运之说,应用于对人世的推断,周易、八卦皆是。
佛家则将世界仅视为人(更确切说是人的意识)所处的环境,一切围绕人的意识而存在。万事万物的发生,皆有其因缘;人与环境中万事万物(包括他人)的关系,是一切境遇、命运的根源。这种因果不但伴随人的一生,而且贯穿生生世世。该学说的要点,即灵魂(即佛家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不灭,灵魂不断轮回,前世之因,生后世之果,因果相循。
简单说,道家像是自然科学,它把世界看成客观存在的外在之物,其中自有其内在规律;佛家像是社会科学,主要着眼于世界与人的关系,世界之规律即关系中生出的因果。所以道家多出世,以此来旁观、模拟物之理;佛家多入世,以此来完善自身之因果。
无疑,佛、道两家皆有其道理,各自洞彻了世界的一个侧面。但也正因为如此,可能它们又各有其片面性。体现在对世事的推断上,都表现为某种含糊性。无论按道家的气运之术,还是据佛家的因果之说,所得结论往往只能是一个大概,无法精确到点位。所以和尚、道士给人算命、算事时,往往含糊其词,事前不能说透,事后对照,却又似乎尽在其中。如果两种方式结合,应可提高预测、判断的精准度。
这就像世俗提拔干部,有考试、人情二种因素。两种因素都要起作用,所以哪一种方法也不能定得太死。比如考试以300分划线,结果有3人入围;人情请托有力者也有3人,而其中只有1人达到300分。两种标准结合,才能精准到人。
正因为佛、道之间具有这种互补性,所以由最初的对峙,逐渐走向靠拢。
2,修行目标
道家的修行目标是成为仙人,长生不灭。起初,道家认为人间有仙人,遗世而独立,隐居于仙山之中,修行就是要达到仙人境界,肉身长存于世。但随着海内一统,以及交通手段的进步,对周边地理的熟悉,道家转而相信,仙人福地其实另有洞天,存在于另一空间中。所以道家开始追求白日飞升,以求晋入另一重天地。
因为相信灵魂不灭,本来长存,所以佛家不以长生为目标,而以觉悟为目标——灵魂虽不灭长存,却迷失在每一世的轮回中。只有破迷,回归本我,才是真正的永恒。所以佛家修行的最高成就不是仙人,而是觉者(佛)。
对修行境界的划分,也与两家的世界理论密切相关。道家将人体视为与外界万物一样的客观存在,同样由阴阳二气构成。修行就是不断强化和纯净自我之气,成就高低取决于体内阴阳二气的构成,最终目标是修成纯阳之体。修行的不同境界:人仙、地仙、神仙、天仙,都是按此标准划分。
佛家的成就取决于觉悟程度。小乘的最高成就是罗汉,也就是灵魂已经觉悟自明,不再迷失于轮回的人。大乘的最高成就是佛,不但灵魂已自我觉悟,而且能以此照见万事万物之因果,形成“真如佛性”,达到最高觉悟,即不但觉悟自己,而且觉悟周遭的环境即世界。而菩萨则处于二者之间,是一个过渡阶段。
3,修行方式
目标不同,导致了修行手段的不同。道家早期主要分为炼气、炼丹、符彔三大流派。炼气是从阴阳气化理论化生出的道家本宗,炼丹结合了医家的一些方法及其对人体的认识,符彔借鉴了巫家的法术。从纯粹修行角度说,主要有炼气、服丹两种方式,以达到改造人体的目的;而符彔主要用于法术。
佛家的修行主要分内、外两种。内功是在学习前人成就(研习经文)基础上的禅定,通过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获得觉悟。外功即行善,多积功德,以此了结因缘,得到超脱,不再受因果业力的羁绊,从而破迷成觉。小乘只修内功,大乘强调内外兼修。
4,法术神通
法术神通虽只是修行的副产品,但因见效快,有利于生存与传播,所以受到重视,形成不同的体系。
道家的法术同样依据阴阳气化理论,认为人同样是阴阳二气的产物,而且是精华所聚。而人之精华在神魂(即意念),所以人的意念可主动与同为阴阳二气化生的万事万物构成某种联系。对修行者来说,意念不只是能够在主观世界运行,不只是能够认识事物,而且能够在客观世界中与意念的对象建立起某种对应性联系,从而影响事物。例如,意念“石头”,就可能与“石头”建立联系,从而影响“石头”,驱动“石头”。
这种联系的建立,主要有两种方式或两个条件:1,意念进入特殊状态;2,借助某种媒介。炼气流主要强调意念进入特殊状态,不同的状态对应不同的能力。所以道家特别重视师承,重视口传心授——只有以心传心,才能将弟子带入特定的精神状态,从而体验和获得特定的能力。经过多年积累,前人已摸索出了许多意念状态与特殊能力的固定关系。如果单靠自己个人从头摸索,一是没有依据,无从下手;二是太难、太慢,即便运气好,或许一辈子也只能摸索出一种初级的能力状态——只有站在前人肩膀上,触类旁通、万法归宗后,才适于进行新的尝试、新的创造。
借助媒介的主要是符彔流,这是从巫家借鉴来的方法。与西方的魔法、巫术一样,中国的巫家本身使用的媒介也多种多样、千奇百怪。道家对此进行了整合,归纳为符、咒两大主流体系。即使使用媒介,使用者也同样要进入一定的意念状态,否则徒具其形,只能沦为笑话。
佛家法术同样依据其因果理论,通过明彻因果来影响、改变因果。因此,佛家法术并不按事物本身的属性来分门别类,而是混万物于一统,只问因果。修行觉悟到了哪种境界,就能影响、调节哪种因果。
道家的“六神道”,也是分门别类的;而佛家的“五眼通”,其实只是一通,但因修行境界的不同,而表现为五种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使用程度与范围。
二,同
既然佛、道各有短长,那么彼此逐渐走近,相互取长补短,就是一种必然。为什么佛家慧能、道家八仙的名气那么大?原因之一是,他们分别是佛、道相互借鉴的关键性人物。
慧能借鉴了道家的炼气、炼体之术,拓宽了佛家修行的手段和范围。八仙更是借鉴佛家的灵魂不灭观点,开创了道家内丹一脉(也就是今天流行的“丹道”),通过吕洞宾传王重阳,形成全真教,最后成为后世道家修行的主流。
内丹学被称为“金丹大道”,已成为道家修行成就的代名词,可见其流传、影响之广。金丹大道的理论前提是:灵魂(第八识)不灭,它被包含、隐藏在道家所谓“精气神”的“神”(即佛家之第七识、末那识,常人所谓“下意识”)之中,而“神”被包含、隐藏在“心”(即佛家第六识,意识,常人所谓意念)之中。将修炼的重心放在灵魂而不是肉体上,最终以灵肉分离,而不是灵肉合一的方式实现长生,这就是金丹大道的实质。对道家来说,这无异于一场革命。
基本做法是:在承认灵魂(第八识)不灭的基础上,为灵魂另塑一个载体,这就是“金丹”的来由。金丹是意念(第六识)观想的产物,它首先被观想成人体内特定部位上(例如丹田)衍生的某种物体,例如玉壶、明珠、葫芦之类;通过意念的培养,这种观想的内景将越来越清晰、稳定;同时,在意念过程中,下意识(第七识)的一部分会从意念中分离出来,驻入观想物中,使其逐渐具有灵性。于是该观想物(金丹)也就成了部分下意识的载体,同时也是灵魂的载体之一。于是,灵魂在意念本我之外,又有了另一个载体。通过对这一载体的不断意念温养,促使其内含的灵性逐渐发育,就像十月怀胎一样,最终达到丹内婴儿(元婴)现身。
下一步是让元婴继续成长,逐渐能够离开人体而自由行动,同时具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性和特殊能力,但又与主意念保持某种联系。当元婴足够强大,能够长期离开人体存在,同时自我意识完善,甚至觉悟到灵魂不灭之本源后,有可能白日飞升,挟灵魂晋入另一重天地,肉体则圆寂、坐化;即使元婴不飞升,在人的身体和主意识死亡时,灵魂也可以之作为载体,长存于世,不入轮回,同样实现长生与觉悟之道果。这就是金丹大道。
当下意识(第七识)部分入驻金丹,使其产生灵性时,就可能衍生出特殊的能力,表现为各种特异功能。元婴的形成,更使功能的运用有了高级形式。由于元婴的自主性,主意念无须建立和维系与施法对象的对应性联系,只须提出简单目标,元婴即可自动选择最佳的手段和步骤,自动完成施法,颇有“一念代万法”的味道。此时,道家“无为”观念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平时对元婴干预越少,越有利于其成长;施法时意念越简单,越有利于元婴发挥。
在上世纪气功热、特异功能热时期,有科学家欲寻找气功外气和特异功能的物质基础。结果,仪器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什么红外辐射波、中子、伽马射线……应有尽有。其实,修行者使用的,是迄今科学尚未发现的力量,这是一种更本源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力量不属于这个世界,其本身存在不受已知物理定律的约束。但当它被运用于这个世界时,又必须遵循这个世界的物理规律。于是,它根据目的的需要,在各种已知的物理能量和物质属性之间进行选择和转换——目的不同,表现出来的能量或物质形态就不一样。
佛家也有类似的灵魂载体,那就是“法身”,但其形成方式与金丹截然不同。法身是在自我觉悟的基础上,通过积累功德而形成。就其形体而言,它其实是各种因果业力,尤其是众人感激、崇拜、期望之类念力的聚合物。它以众人的念力为食粮,借以壮大自己,同时维系灵魂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所以,高僧大德在身逝很长时间后,灵魂仍可能存显于此世间;在各种佛教徒热烈聚集的场合,往往可见有佛、菩萨之法像显现于空中。
从吕洞宾开始,道家也开始借鉴佛家这种外功壮魂之法。这种方法对内丹派的效果最明显。因为元婴始终是相对脆弱的,对外界的意念很敏感,对意念环境有着特殊的依赖性。在恶劣,尤其是充满恶意、敌对、不信任的氛围下,元婴会受到很大伤害。此时它不但难以表现出能力,而且不愿意从人体内出来。通过外功积累众人感激、崇拜、期望之类念力,不但可以强化元婴,而且可改善元婴所处的外部意念环境,使元婴更愿意出来,出来后也能更顺利、更不费力地行动。
这种外功还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为什么修行界特别强调传承,很多时候都是师傅找徒弟,无论如何也要把本系的道统传承下去?原因之一可能在于:通过传承,师傅与徒弟之间构成一种精神联系,即使师傅年老后故去,其神魂也可通过这种联系存留和显现于这个世界,而不会被彻底排斥到另一个世界。
三,人心之谜
不仅佛、道,世界上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宗教信仰和修炼体系,几乎都承认因果报应,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正向因果律。在这种强大的精神导向下,在持续数千年的善恶报应正向效果积累下,为什么人心迄今没见有明显改善;由此可见,不断轮回的灵魂属性也没有得到改善?
原因很简单,有另一种力量,另一种相反方向的因果律介入了其间,那就是世俗的力量,即现世“善有恶报,恶有善报”的逆向因果律。
虽然各种宗教所主张的正向善恶报应,在世俗中总不乏现实例证,但那其实只是少数。现世中大量存在的,还是逆向报应的例子。不久前,就有女大学生在前往山区支教的途中,被山石砸死。即便是被普遍视作行善之典范的雷锋,也是年纪轻轻就死于车祸中。反之,有人说:将现在当官的统统枪毙,肯定有冤枉的;隔一个枪毙一个,又肯定有漏网的。也有人说:现在的富人大部分皆有“原罪”,都是凭不正当手段掘得“第一桶金”——这些说法虽失之偏颇、极端,但也反映了逆向报应现象的普遍性。
因此,对善恶正向报应的彻底论证,只能结合轮回来论因果;仅就当世而言,逆向报应更普遍。原因也简单,在现实世界中,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之一是不择手段。不择手段包括不择善恶,要成功,首先至少要不惧为恶。否则,你不敢怎么样而别人敢怎么样,就相当于你被绑住一只手和别人两只手较量,鲜有不败之理。在某些情况下,越恶,越能成功——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似乎就存在这种极端情况。
正向报应主管轮回,逆向报应主导现世,两种因果机制作用相反,阴阳互动,人心就在其间流转,最终不会过于偏向某一方。具体情形是:你前世的善恶决定了你今世的境遇和成就,但纵然前世因果决定你今世能够成功,你要实现这种成功,仍必须遵循现世的逆向因果律,不惧为恶;于是,你今世之积恶又可能导致来世不得善报——善恶流转,福祸也随之流转,福不会累世聚于一身(灵魂),善也大多不会累世不变。在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下,人心始终不上不下,亦正亦邪,历史不会终结,教化也不能终止。
哪怕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绝对统治时期,或者是中国梁武帝崇佛时代,在政权的全力支持下,人心也未见有根本改善,逆向报应机制始终在发挥作用,教化难竟其功。真正能够对人心改造产生大范围作用的,似乎惟有老子所说的弃圣绝智,使民闭塞、无知——中世纪的下层民众,文革时的中国,今日之朝鲜,皆如是。
由此可见,或许“大道行世”和共产主义一样,只是一种理想;“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更只是在表达一种宏愿。轮回、当世,各行其道,各有各的轨迹,相互作用于人心的最终结果,可能还是不进不退,亦善亦恶。“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上帝并不高于凯撒,二者分属不同世界,在各自的领域
写下你的评论...
9
林风 2010-08-12 17:56   #2楼
哇,好长,要担张凳子慢慢睇
布衣 2010-08-12 19:40   #3楼
简单些吧
相同之处:以善为本。
不同之处:佛家主张修来世,道家主张修当世。
小万 2010-08-12 21:11   #4楼
看来我是没什么慧根啦···
当然 2010-08-12 22:26   #5楼
是原创么    好多字哦
行至水尽 2010-08-12 23:07   #6楼
不知道為啥,
宗教在我的印象當中就是:
上帝撒旦天堂地獄佛祖觀音閻王牛頭馬面術士殭屍因果輪迴燒香拜佛沐浴齋戒奇裝異服禁色禁欲條條框框……
老随 2010-08-13 13:29   #7楼
此生未了,糊涂帐,行于独道
来世不复,不信佛,却戴佛珠
千秋小虫 2010-08-13 15:44   #8楼
一沙一世界。。。。
老张 2010-08-13 15:54   #9楼
谈经论道挺好。
咸鱼 2010-08-13 16:38   #10楼
人生在世,无言以对,
本版热帖-
  • 会飞的鱼 发表于 2009-05-26, 747 回复

    男女速配游戏专贴!放飞心情,偶遇浪漫……

    :loveliness: 游戏规则: :) 写一个还没有出现的楼层数字。 比如你现在在19楼(上家18自已就是19), 你选大于19的数字。 如:20..38....99....不能选18....16.....9 比如你选了59,:hug: 那么在59楼回贴的异性就是你的速配对象了 :victory: 。没有到你选的楼层请别多选,过了才能重选, 至于成事于否,就看你的本事了。 :lol 可以留QQ!:call: :loveliness: :loveliness: :loveliness: :kiss:... 阅读全文
  • 关于作者-
    罗列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写

  • 获得 0 次赞同

    获得 0 次喜欢,0 次收藏

  • 参与 0 次公共编辑
  • TA的最新主题
  • 喝一碗孟婆汤,难舍今生的情缘 相传过了鬼门关便上一条路叫黄泉路,路上盛开着只见花,不见叶的彼岸花。花叶生生两不见,相念相惜永相失,路尽头有一条河叫忘川河,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亭子叫孟婆亭,有个叫孟婆的女人守候在那里,给每个经过的路人递上一碗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喝下孟婆汤让人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前世今生来世。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最后看一眼人间,喝杯忘川水了结今生。。。 传说人死先到鬼门关,出了鬼门关,途经黄泉路,来到忘川河边,便是奈何桥。桥分三层,上层红,中层玄黄,最下层乃黑色。愈下层愈加凶险无比,里面尽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生时行善事的走上层,善恶兼半的人走中层,行恶的人就走下层 。。。 奈何桥上有孟婆,要过奈何桥,就要喝孟婆汤,不喝孟婆汤,就过不得奈何桥,过不得奈何桥,就不得投生转世。凡是喝过孟婆汤的人就会忘却今生今世所有的牵绊,了无牵挂地进入轮回道开始了下一世的轮回。 孟婆汤又称忘情水或忘忧散,一喝便忘前世今生。一生爱恨情仇,一世浮沉得失,都随这碗孟婆汤遗忘得干干净净。今生牵挂之人,今生痛恨之人,来生都形同陌路,相见不识。阳间的每个人在这里都有自己的一只碗,碗里的孟婆汤,其实就是活着的人一生所流的泪。 每个人活着的时候,都会落泪:因喜,因悲,因痛,因恨,因愁,因爱。孟婆将他们一滴一滴的泪收集起来,煎熬成汤,在他们离开人间,走上奈何桥头的时候,让他们喝下去,忘却活着时的爱恨情愁,干干净净,重新进入六道,或为仙,或为人,或为畜。 不是每个人都会心甘情愿地喝下孟婆汤。因为这一生,总会有爱过的人不想忘却。孟婆会告诉他:你为她一生所流的泪都熬成了这碗汤,喝下它,就是喝下了你对她的爱。来的人眼中最后的一抹记忆便是他今生挚爱的人,喝下汤,眼里的人影慢慢淡去,眸子如初生婴儿般清彻。 为了来生再见今生最爱,你可以不喝孟婆汤,那便必需跳入忘川河,等上千年才能投胎。千年之中,你或许会看到桥上走过今生最爱的人,但是言语不能相通,你看得见她,她看不见你。千年之中,你看见她走过一遍又一遍奈何桥,喝过一碗又一碗孟婆汤,你盼她不喝孟婆汤,又怕她受不得忘川河中千年煎熬之苦。 千年之后若心念不灭,还能记得前生事,便可重入人间,去寻前生最爱的人。 奈何桥边有块青石叫三生石,三生石记载着每个人的前世今生,石身上的字鲜红如血,最上面刻着四个大字“早登彼岸”。。。 千年之后若心念不灭,还能记得前生事,便可重入人间,去寻前生最爱的人。 世上有一种药叫“龙蜒草”,它能使垂死之人不死,但却不能活人。 传说世上还有一种药叫“孟婆汤”,它能使人还阳,但却令人忘却过去。 世上有一种草叫“断肠草”,它会让人恢复记忆,但它也可致命,一旦服之三天之内必会暴毙而亡。 喝一碗孟婆汤,难舍今生的情缘 走一回奈何桥,湿了前世的眷恋 今生的豪赌,输了前世的誓言 奈何桥畔,等你千年 风里看见,你的泪如纷飞的花瓣 眼眸交错时,你我已形同陌路,惟有泪千行.. 如果,在某年某月某一天,你遇见一个人, 会不自觉地流泪,而自己却毫无察觉 也许就是你遇见了上一世的那个人 只是 今生的你们 都各自爱着别的人 莫名眼前人... 失了记忆 没了感觉
    0 赞 · 13 评论 @罗列
  • 浅谈佛与道的异与同 浅谈佛与道的异与同 无论从宗教信仰,还是修行体系而言,佛、道都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本文试图管中窥豹,从修行体系的角度,探讨佛、道的异与同。 一,异 1,看待世界的方式 佛、道认识世界的角度截然不同。道家是从旁观角度来看世界,把世界看成一个他在的,自我运行的对象,其基本认识成果是阴阳气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万事万物皆在气中,气分阴阳,阴阳二气化生万物,并推动世界的变化。由此衍生出气运之说,应用于对人世的推断,周易、八卦皆是。 佛家则将世界仅视为人(更确切说是人的意识)所处的环境,一切围绕人的意识而存在。万事万物的发生,皆有其因缘;人与环境中万事万物(包括他人)的关系,是一切境遇、命运的根源。这种因果不但伴随人的一生,而且贯穿生生世世。该学说的要点,即灵魂(即佛家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不灭,灵魂不断轮回,前世之因,生后世之果,因果相循。 简单说,道家像是自然科学,它把世界看成客观存在的外在之物,其中自有其内在规律;佛家像是社会科学,主要着眼于世界与人的关系,世界之规律即关系中生出的因果。所以道家多出世,以此来旁观、模拟物之理;佛家多入世,以此来完善自身之因果。 无疑,佛、道两家皆有其道理,各自洞彻了世界的一个侧面。但也正因为如此,可能它们又各有其片面性。体现在对世事的推断上,都表现为某种含糊性。无论按道家的气运之术,还是据佛家的因果之说,所得结论往往只能是一个大概,无法精确到点位。所以和尚、道士给人算命、算事时,往往含糊其词,事前不能说透,事后对照,却又似乎尽在其中。如果两种方式结合,应可提高预测、判断的精准度。 这就像世俗提拔干部,有考试、人情二种因素。两种因素都要起作用,所以哪一种方法也不能定得太死。比如考试以300分划线,结果有3人入围;人情请托有力者也有3人,而其中只有1人达到300分。两种标准结合,才能精准到人。 正因为佛、道之间具有这种互补性,所以由最初的对峙,逐渐走向靠拢。 2,修行目标 道家的修行目标是成为仙人,长生不灭。起初,道家认为人间有仙人,遗世而独立,隐居于仙山之中,修行就是要达到仙人境界,肉身长存于世。但随着海内一统,以及交通手段的进步,对周边地理的熟悉,道家转而相信,仙人福地其实另有洞天,存在于另一空间中。所以道家开始追求白日飞升,以求晋入另一重天地。 因为相信灵魂不灭,本来长存,所以佛家不以长生为目标,而以觉悟为目标——灵魂虽不灭长存,却迷失在每一世的轮回中。只有破迷,回归本我,才是真正的永恒。所以佛家修行的最高成就不是仙人,而是觉者(佛)。 对修行境界的划分,也与两家的世界理论密切相关。道家将人体视为与外界万物一样的客观存在,同样由阴阳二气构成。修行就是不断强化和纯净自我之气,成就高低取决于体内阴阳二气的构成,最终目标是修成纯阳之体。修行的不同境界:人仙、地仙、神仙、天仙,都是按此标准划分。 佛家的成就取决于觉悟程度。小乘的最高成就是罗汉,也就是灵魂已经觉悟自明,不再迷失于轮回的人。大乘的最高成就是佛,不但灵魂已自我觉悟,而且能以此照见万事万物之因果,形成“真如佛性”,达到最高觉悟,即不但觉悟自己,而且觉悟周遭的环境即世界。而菩萨则处于二者之间,是一个过渡阶段。 3,修行方式 目标不同,导致了修行手段的不同。道家早期主要分为炼气、炼丹、符彔三大流派。炼气是从阴阳气化理论化生出的道家本宗,炼丹结合了医家的一些方法及其对人体的认识,符彔借鉴了巫家的法术。从纯粹修行角度说,主要有炼气、服丹两种方式,以达到改造人体的目的;而符彔主要用于法术。 佛家的修行主要分内、外两种。内功是在学习前人成就(研习经文)基础上的禅定,通过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获得觉悟。外功即行善,多积功德,以此了结因缘,得到超脱,不再受因果业力的羁绊,从而破迷成觉。小乘只修内功,大乘强调内外兼修。 4,法术神通 法术神通虽只是修行的副产品,但因见效快,有利于生存与传播,所以受到重视,形成不同的体系。 道家的法术同样依据阴阳气化理论,认为人同样是阴阳二气的产物,而且是精华所聚。而人之精华在神魂(即意念),所以人的意念可主动与同为阴阳二气化生的万事万物构成某种联系。对修行者来说,意念不只是能够在主观世界运行,不只是能够认识事物,而且能够在客观世界中与意念的对象建立起某种对应性联系,从而影响事物。例如,意念“石头”,就可能与“石头”建立联系,从而影响“石头”,驱动“石头”。 这种联系的建立,主要有两种方式或两个条件:1,意念进入特殊状态;2,借助某种媒介。炼气流主要强调意念进入特殊状态,不同的状态对应不同的能力。所以道家特别重视师承,重视口传心授——只有以心传心,才能将弟子带入特定的精神状态,从而体验和获得特定的能力。经过多年积累,前人已摸索出了许多意念状态与特殊能力的固定关系。如果单靠自己个人从头摸索,一是没有依据,无从下手;二是太难、太慢,即便运气好,或许一辈子也只能摸索出一种初级的能力状态——只有站在前人肩膀上,触类旁通、万法归宗后,才适于进行新的尝试、新的创造。 借助媒介的主要是符彔流,这是从巫家借鉴来的方法。与西方的魔法、巫术一样,中国的巫家本身使用的媒介也多种多样、千奇百怪。道家对此进行了整合,归纳为符、咒两大主流体系。即使使用媒介,使用者也同样要进入一定的意念状态,否则徒具其形,只能沦为笑话。 佛家法术同样依据其因果理论,通过明彻因果来影响、改变因果。因此,佛家法术并不按事物本身的属性来分门别类,而是混万物于一统,只问因果。修行觉悟到了哪种境界,就能影响、调节哪种因果。 道家的“六神道”,也是分门别类的;而佛家的“五眼通”,其实只是一通,但因修行境界的不同,而表现为五种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使用程度与范围。 二,同 既然佛、道各有短长,那么彼此逐渐走近,相互取长补短,就是一种必然。为什么佛家慧能、道家八仙的名气那么大?原因之一是,他们分别是佛、道相互借鉴的关键性人物。 慧能借鉴了道家的炼气、炼体之术,拓宽了佛家修行的手段和范围。八仙更是借鉴佛家的灵魂不灭观点,开创了道家内丹一脉(也就是今天流行的“丹道”),通过吕洞宾传王重阳,形成全真教,最后成为后世道家修行的主流。 内丹学被称为“金丹大道”,已成为道家修行成就的代名词,可见其流传、影响之广。金丹大道的理论前提是:灵魂(第八识)不灭,它被包含、隐藏在道家所谓“精气神”的“神”(即佛家之第七识、末那识,常人所谓“下意识”)之中,而“神”被包含、隐藏在“心”(即佛家第六识,意识,常人所谓意念)之中。将修炼的重心放在灵魂而不是肉体上,最终以灵肉分离,而不是灵肉合一的方式实现长生,这就是金丹大道的实质。对道家来说,这无异于一场革命。 基本做法是:在承认灵魂(第八识)不灭的基础上,为灵魂另塑一个载体,这就是“金丹”的来由。金丹是意念(第六识)观想的产物,它首先被观想成人体内特定部位上(例如丹田)衍生的某种物体,例如玉壶、明珠、葫芦之类;通过意念的培养,这种观想的内景将越来越清晰、稳定;同时,在意念过程中,下意识(第七识)的一部分会从意念中分离出来,驻入观想物中,使其逐渐具有灵性。于是该观想物(金丹)也就成了部分下意识的载体,同时也是灵魂的载体之一。于是,灵魂在意念本我之外,又有了另一个载体。通过对这一载体的不断意念温养,促使其内含的灵性逐渐发育,就像十月怀胎一样,最终达到丹内婴儿(元婴)现身。 下一步是让元婴继续成长,逐渐能够离开人体而自由行动,同时具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性和特殊能力,但又与主意念保持某种联系。当元婴足够强大,能够长期离开人体存在,同时自我意识完善,甚至觉悟到灵魂不灭之本源后,有可能白日飞升,挟灵魂晋入另一重天地,肉体则圆寂、坐化;即使元婴不飞升,在人的身体和主意识死亡时,灵魂也可以之作为载体,长存于世,不入轮回,同样实现长生与觉悟之道果。这就是金丹大道。 当下意识(第七识)部分入驻金丹,使其产生灵性时,就可能衍生出特殊的能力,表现为各种特异功能。元婴的形成,更使功能的运用有了高级形式。由于元婴的自主性,主意念无须建立和维系与施法对象的对应性联系,只须提出简单目标,元婴即可自动选择最佳的手段和步骤,自动完成施法,颇有“一念代万法”的味道。此时,道家“无为”观念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平时对元婴干预越少,越有利于其成长;施法时意念越简单,越有利于元婴发挥。 在上世纪气功热、特异功能热时期,有科学家欲寻找气功外气和特异功能的物质基础。结果,仪器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什么红外辐射波、中子、伽马射线……应有尽有。其实,修行者使用的,是迄今科学尚未发现的力量,这是一种更本源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力量不属于这个世界,其本身存在不受已知物理定律的约束。但当它被运用于这个世界时,又必须遵循这个世界的物理规律。于是,它根据目的的需要,在各种已知的物理能量和物质属性之间进行选择和转换——目的不同,表现出来的能量或物质形态就不一样。 佛家也有类似的灵魂载体,那就是“法身”,但其形成方式与金丹截然不同。法身是在自我觉悟的基础上,通过积累功德而形成。就其形体而言,它其实是各种因果业力,尤其是众人感激、崇拜、期望之类念力的聚合物。它以众人的念力为食粮,借以壮大自己,同时维系灵魂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所以,高僧大德在身逝很长时间后,灵魂仍可能存显于此世间;在各种佛教徒热烈聚集的场合,往往可见有佛、菩萨之法像显现于空中。 从吕洞宾开始,道家也开始借鉴佛家这种外功壮魂之法。这种方法对内丹派的效果最明显。因为元婴始终是相对脆弱的,对外界的意念很敏感,对意念环境有着特殊的依赖性。在恶劣,尤其是充满恶意、敌对、不信任的氛围下,元婴会受到很大伤害。此时它不但难以表现出能力,而且不愿意从人体内出来。通过外功积累众人感激、崇拜、期望之类念力,不但可以强化元婴,而且可改善元婴所处的外部意念环境,使元婴更愿意出来,出来后也能更顺利、更不费力地行动。 这种外功还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为什么修行界特别强调传承,很多时候都是师傅找徒弟,无论如何也要把本系的道统传承下去?原因之一可能在于:通过传承,师傅与徒弟之间构成一种精神联系,即使师傅年老后故去,其神魂也可通过这种联系存留和显现于这个世界,而不会被彻底排斥到另一个世界。 三,人心之谜 不仅佛、道,世界上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宗教信仰和修炼体系,几乎都承认因果报应,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正向因果律。在这种强大的精神导向下,在持续数千年的善恶报应正向效果积累下,为什么人心迄今没见有明显改善;由此可见,不断轮回的灵魂属性也没有得到改善? 原因很简单,有另一种力量,另一种相反方向的因果律介入了其间,那就是世俗的力量,即现世“善有恶报,恶有善报”的逆向因果律。 虽然各种宗教所主张的正向善恶报应,在世俗中总不乏现实例证,但那其实只是少数。现世中大量存在的,还是逆向报应的例子。不久前,就有女大学生在前往山区支教的途中,被山石砸死。即便是被普遍视作行善之典范的雷锋,也是年纪轻轻就死于车祸中。反之,有人说:将现在当官的统统枪毙,肯定有冤枉的;隔一个枪毙一个,又肯定有漏网的。也有人说:现在的富人大部分皆有“原罪”,都是凭不正当手段掘得“第一桶金”——这些说法虽失之偏颇、极端,但也反映了逆向报应现象的普遍性。 因此,对善恶正向报应的彻底论证,只能结合轮回来论因果;仅就当世而言,逆向报应更普遍。原因也简单,在现实世界中,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之一是不择手段。不择手段包括不择善恶,要成功,首先至少要不惧为恶。否则,你不敢怎么样而别人敢怎么样,就相当于你被绑住一只手和别人两只手较量,鲜有不败之理。在某些情况下,越恶,越能成功——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似乎就存在这种极端情况。 正向报应主管轮回,逆向报应主导现世,两种因果机制作用相反,阴阳互动,人心就在其间流转,最终不会过于偏向某一方。具体情形是:你前世的善恶决定了你今世的境遇和成就,但纵然前世因果决定你今世能够成功,你要实现这种成功,仍必须遵循现世的逆向因果律,不惧为恶;于是,你今世之积恶又可能导致来世不得善报——善恶流转,福祸也随之流转,福不会累世聚于一身(灵魂),善也大多不会累世不变。在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下,人心始终不上不下,亦正亦邪,历史不会终结,教化也不能终止。 哪怕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绝对统治时期,或者是中国梁武帝崇佛时代,在政权的全力支持下,人心也未见有根本改善,逆向报应机制始终在发挥作用,教化难竟其功。真正能够对人心改造产生大范围作用的,似乎惟有老子所说的弃圣绝智,使民闭塞、无知——中世纪的下层民众,文革时的中国,今日之朝鲜,皆如是。 由此可见,或许“大道行世”和共产主义一样,只是一种理想;“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更只是在表达一种宏愿。轮回、当世,各行其道,各有各的轨迹,相互作用于人心的最终结果,可能还是不进不退,亦善亦恶。“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上帝并不高于凯撒,二者分属不同世界,在各自的领域
    0 赞 · 9 评论 @罗列
  • 驴友与旅游新趋势 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2008年后旅游的人群将会越来越多,而自助游或自驾车方式出游的人也将会水涨船高。张家界作为国际旅游大都市也将会迎来更多的自助游或自驾车的客人.也就是大伙通常听到的驴友,“驴友”是对户外运动爱好者的称呼。特指参加自助旅行、一般性探险、爬山、穿越等爱好者,来源于“旅”友和“绿”友的谐音,最初由新浪旅游论坛专出。“绿”是指环保,不污染环境。因此,驴友特指“爱好者”,是指人,而非旅游本身,因此,将驴友当作旅游的谐音,可能是误解。“驴友”也是爱好者自称、尊称对方的一个名词,因为驴子能驮能背,吃苦耐劳,所以,也常被爱好者作为自豪的资本之一。驴友一般指的是徒步或骑自行车出去的旅游者。他/她们自带帐篷、厨具以及各种野外生存工具。往往能够发现一些别人没有去过或者很少去过的美丽风景区。但是在路途中往往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或突发事件。也特指以风景、人文、生活的体验或采风为目的的旅行者,而非那些以度假为目的的游客。是近几年流行于社会各阶层的一种旅游方式。川西、云南、西藏一带已经成为驴友的乐园了,其中丽江周边地带海拔相对不高,含氧量却高,自然风光比较秀美,已经成为驴友最先涉足的一个地方,然后再是四川,以及西藏。当然也有很多敢于挑战的自行车驴友涉足张家界。     现在自助游来张家界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自助旅游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也不是省钱旅游的代名词,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趋势,无论老少,希望享受自由、深入、有特色旅游的人都会加入自助旅游的行列。可是仍有很多人对自助旅游有错误的认识,旅游内容粗糙,可能会有很多危险,旅馆会有不安全的感觉,其实,如果深入了解自助旅游特性,会发现自助旅游是一种相当精致有特色的旅游形态。
    0 赞 · 4 评论 @罗列
  • 返回首页买户外保险手机版隐私保护指引
  • 侵权举报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粤ICP备14018191号-1
  • 粤公网安备 44180202000087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82716601
  • 联系我们 © 2008-2021 清远运动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