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之美



   为感谢磐石兄将其精美的青花瓷“笔插”给我等分享,我联想到两件与
“青花瓷”和“笔筒”都有关的趣事,转述如下,也与大家一起分享!
   在中华文化中,赠送礼物是有很高深的学问,特别是礼物上升为政治学
的时候,就更具有令人遐想的想象空间和寓意,这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
一原因。
   今年的马陈会上,马英九与陈云林互赠礼物。
   陈云林送给马英九的一幅大陆著名画家韩美
林的画作“骏马
图”,这是一个象征意义很强、寓意也很明显的礼物,这既可以
理解为希望台湾如同骏马奔腾,也可以理解为希望小马哥,这位
曾喊出“马上就会好”的马英九如同骏马奔腾。

    马英九赠送给陈云林夫人的礼品,是一件琉璃工坊的“大
爱丰收”琉璃作品,而送给陈云林的则是一件象征一帆风顺的
台湾瓷器工艺品“蝴蝶兰的故乡”。我想一帆风顺的寓意并不
难理解,但送“一个瓷器”而不是其他的礼品似乎还弦外有音。

    我们对这件礼品,既可以看作是“一个瓷器”,也可以理
解为“一个中国”,你以为如何!因略知英文的朋友都知道,
瓷器的英文就是china。这一点对马英九这位英文要比台语还
熟练的哈弗高材生来讲,再清楚不过了。而他有意送陈夫人一
件琉璃,而送给陈云林“一个瓷器”,而不是同时送给夫妇各
一个瓷器,似乎值得我们回味。这一点,也是我等认为马英九
略高一筹的原因。
    由此,我们又联想到汪道涵、辜振甫这两位深韵中华文化
精髓老人交往的一段逸事:
    据说,1998年,海峡两岸举行了历史性的第二次“汪辜会谈”
之后,辜老有感他们这一代人,年事已高,便在竖年
春节托人送给汪道涵一个精美的“筷子筒”,汪老
领神会,也经人回赠了一件精美的“笔筒”,两位
老人都会心一笑。此事一直传为美谈,让人们深感中华传统文化
之美和两位老人的智慧
  
   我想大家已经知道,两位老人互赠的礼物所表达的深刻含义了吧!
     
   若哪位网友也将您知道的这类趣事,一并上传分享,辑成一集《中华文化之美》,
实为一件快事!
写下你的评论...
9
飞鱼 2008-12-12 21:49   #2楼
很高深的学问。LZ真是博学多才,学习了
响铃 2008-12-12 22:09   #3楼
holly 2008-12-13 08:24   #4楼
送礼,绝对是一门学问。送礼送得恰当,会收到非常好的成效,不仅受礼人接受得轻松、愉快,而且送礼者自己也会很开心。
  挑选称心如意的礼物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一般而言,第一要看赠送对象的年龄、身份、地位;第二要看赠送者本人的情况及其与赠送对象的关系与感情;第三要看赠送的场合与时机;第四就要看赠送者自己的经济实力了——超出自己所能承受范围的送礼行为,即使让受礼者很高兴,但就赠送者来说,送礼时愉悦对方的快感可能会大大降低。
响铃 2008-12-13 08:39   #5楼
这则趣事,美在:
马英九、汪辜两老互赠的礼物都表达了全中国13亿人民的一个共同的心愿:“一个CHINA”,“筷子筒”,“笔筒”。

美在含蓄,美在智慧,美在心照不宣,美在回味无穷!

[ 本帖最后由 响铃 于 2008-12-13 08:46 编辑 ]
自然风 2008-12-13 22:51   #6楼
佩服中!
布衣 2008-12-14 18:45   #7楼
“筷子筒”是否“快统”----- 两岸快统一
“笔筒” 在粤方言是“不统”但普通话“笔 BI 筒”就是“必BI统” -----  两岸必须统一
tzm371
响铃 2008-12-14 19:43   #8楼
你太有才了
小马意为:一个中国。
辜老意急:快统!
汪老意坚:必统!
迷惘的农民工 2008-12-14 20:16   #9楼
寓意深长,细细品味才可领会
小孔明 2009-02-24 10:20   #10楼
又学到吾少野啦.....
本版热帖-
  • 会飞的鱼 发表于 2009-05-26, 747 回复

    男女速配游戏专贴!放飞心情,偶遇浪漫……

    :loveliness: 游戏规则: :) 写一个还没有出现的楼层数字。 比如你现在在19楼(上家18自已就是19), 你选大于19的数字。 如:20..38....99....不能选18....16.....9 比如你选了59,:hug: 那么在59楼回贴的异性就是你的速配对象了 :victory: 。没有到你选的楼层请别多选,过了才能重选, 至于成事于否,就看你的本事了。 :lol 可以留QQ!:call: :loveliness: :loveliness: :loveliness: :kiss:... 阅读全文
  • 关于作者-
    响铃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写

  • 获得 0 次赞同

    获得 0 次喜欢,0 次收藏

  • 参与 0 次公共编辑
  • TA的最新主题
  • 也谈《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为和“野云随风”共同探讨同感兴趣的话题,特编撰此短文,以作交流!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自诗三百与《楚辞》之后,文学作品逐渐盛行起来。自此百家争鸣,不时有流芳之作惊世而出。自《诗经》、《楚辞》起,汉赋、唐诗、宋词,以至后来盛行的戏曲小说,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延绵不断。如果把中国文学史比成延绵不断的群山,那么横空出世在清朝康乾末年的小说《红楼梦》便是这群山中的巅峰。   《红楼梦》自出世以来,便征服了千千万万读者。自古就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说,足显其盛。而后《红楼梦》研究者自成一派,直到现在,“红学”研究已经历时了二百多年,足以使人叹为观止。《红楼梦》被视为“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灭”的“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达到了我国文学创作的最高峰。 而它又不仅是小说这么简单。它集诗词歌赋、经史子传、医艺杂说之大成,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我们的毛泽东主席甚至还称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不但“文备众体”,而且入情入景,这是文学史上闻所未闻的。“除小说主体文字本身也兼收了‘众体’之长外,其它如诗、词、曲、赋、歌、谣、谚语、偈语、辞赋、对联、书信、灯谜、酒令等等,应有尽有”。研究它的都是清代以来各个时代最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脂砚斋、胡适、鲁迅、周汝昌,也有像张爱玲等,那一个不争的天昏地暗! 而它的主题也不是单纯“宝黛爱情”悲剧那么简单。它既讲宝黛的爱情,也讲封建社会青年女性的普遍悲剧,还讲贾府的衰亡,影射封建皇朝的必然没落。每一个内容都可以有众多例子可以说明。仅以其写那个时代女子最终不免薄命的悲剧为例。曹雪芹通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对小说中纯洁美丽的所有的女子发出尊重、赞叹、惋惜的呼声。大家读过《红楼梦》后,就会问:“这些优美动人的女子怎么会被压迫、被歧视、被污辱,然后又悲惨的死去,为什么没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可以改变它,这是谁的错?”《红楼梦》就是通过 “美的毁灭”,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剧美,让你深思,痛恨那个社会。再说封建社会衰亡史影射说这一内容。它一开篇第一章就暗示“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家的兴衰荣败,让曹雪芹有着刻骨铭心的切肤之痛,这宁荣两府由兴到衰的描写,难道看不到康乾开始衰败的迹象?曹雪芹也同样借写贾府家族衰亡史,喻示当时的封建社会必然走向衰亡。 试问,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有哪一部作品,有“红学”这样一个专门的称谓来命名其研究的领域? 无论是其思想深度、艺术造诣,还是两者的完美结合,或是其文化内函的博大精深,还是其人物、情节、景物的细致刻画,都是古今中外任何单一部文学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size=10.5pt] 如果《红楼梦》诞生在当代,诺贝尔文学奖,非它莫属!
    0 赞 · 51 评论 @响铃
  • 周六羽球活动回顾 周六羽球活动小结: 今天活动愉快结束! 海豚、响铃、森林、火机、海陆空先后到达,随后东方、009、天使专程赶来声援,练习刚好尽兴!海豚是游泳结束后赶来,且是第一个赶到,:victory: :victory: :victory: 全场练习,打完双打、打单打(强项),口言透支,不见倦意,精神可嘉、韧劲可佩!东方、009不愧为版主,尽管另有任务在身,仍尽心尽责,全情投入!: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森林、火机、海陆空都可见基本功扎实,天使很虚心,进步不少,关键开心! 最大的收获是:经东方、009、海豚及参加活动者初步商定,以后每周日下午4-6时,初步约定以“北江运动休闲”名义暂时固定在市体育馆订场练习羽乐!有兴 趣之网友,欢迎参与练习。场租、用球费用每次活动后A ,估计每次每人A10-15元,球拍、矿泉水自备,交通工具自行解决。 最大失误是:没有留下联系电话,导致积极报名参加的筛子TX,找不到组织。为此,特向筛子TX道歉!:loveliness: :loveliness: 为吸取教训,日后本人召集,一定留下联系方 式! 相约活动方式,建议每周由响铃、东方、009、海豚轮流于周四前在网站“体育健身”以“周日羽球活动预约”发帖召集,视报名人数,于周五前致电体育馆 3373755订场。
    0 赞 · 66 评论 @响铃
  • 纯真! 一直很欣赏老同学阿里几年前驴行西藏的惊人杰作,他起的名字是《四脚一鞋》,我第一感觉是《天真纯朴》、第二感觉是《顽强的生命》,你觉得还可以起什么名字?阿里、老布、老饭,为让北江网友一同分享,就特许转帖吧! [attach]13400[/attach]
    0 赞 · 69 评论 @响铃
  • 返回首页买户外保险手机版隐私保护指引
  • 侵权举报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粤ICP备14018191号-1
  • 粤公网安备 44180202000087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82716601
  • 联系我们 © 2008-2021 清远运动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