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不弃


中文出处:
      这是红楼梦中薛宝钗的金锁上刻的两句话中的一句。 意思是永远在身边,永不分离,永不抛弃的意思。
  您可以参考《红楼梦》的有关章节:
  宝钗“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看毕,又重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
写下你的评论...
3
胡杨 2009-11-29 22:06   #2楼

西方出处:
      取自西方人结婚时神父要新人之间相互的承诺,意思是无论生老,无论病死,你都会不离不弃,陪在他/她身边,一起走完一生
  参考资料:
  版本一:
  1.问男方
  XX你确信这个婚姻是上帝所配合,愿意承认接纳XXX为你的妻子吗?
  2.问男方
  上帝使你活在世上,你当常常以温柔端庄来照顾你的妻子,敬爱她,唯独与他居住,建立基督化的家庭。要尊重她的家人为你的家人,尽你作丈夫的本分到终身。你在上帝和众人面前愿意这样行吗?
  3.问女方
  XXX你确信这个婚姻是上帝所配合,并愿意承认XX为你的丈夫吗?
  4.问女方
  上帝使你活在世上,你当常常以温柔端庄,来顺服这个人,敬爱他、帮助他,唯独与他居住,建立基督化的家庭。要尊重他的家人为你本身的家人,尽力孝顺,尽你作妻子的本分到终身。你在上帝和众人面前愿意这样行吗?
  版本二:(自己念的)
  1.男方自己念:
  我XX愿意承认接纳XXX做我的妻子,诚实遵照上帝的诫命,和她生活在一起。无论在什么环境,愿意终生养她、爱惜她、安慰她、尊重她、保护她,以至奉召归主。
  2.女方自己念:
  我XXX愿意承认XX做我的丈夫。诚实遵照上帝的诫命,和他生活在一起,无论在什么环境愿顺服他、爱惜他、安慰他、尊重他保护他,以致奉召归主。
胡杨 2009-11-29 22:18   #4楼

【时间:2008年12月30日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今报】【作者:今报记者程丽鸾 通讯员周燕梅/文  今报记者张存立/图】【编辑:覃铮】
       陈力贤:“只要她的眼睛还会动,她就是我的妻子、孩子们的妈,我不会丢下她。”  
      黄桂珍:“如果老天爷有眼,希望下辈子还能跟他做夫妻,我要把这辈子亏欠他的都还给他。”
  一场灾难,让当时年仅28岁的黄桂珍失去了右手、右腿,并导致下身瘫痪,从此被禁锢在病榻之上。面对残缺的肢体,她痛不欲生,几乎丧失生活的勇气。在近30年的岁月里,正是有着丈夫真挚的爱、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黄桂珍才有了生的希望、活的精彩……
  1
  灾难突降
  1980年5月的一天上午,宾阳县和吉镇平桥村村民黄桂珍遭遇了她生命中难以承受的灾难。当天她生病发高烧,丈夫陈力贤和家公等家中四五口人跟生产队在村子附近的铁路边修铁路,她去给家人送稀饭。工地用火车皮装石块,她被叫去跟几个村民一起推火车皮,因为惯性速度越来越快,就在车子往岔道转弯时,她所推一侧的挡板突然震落,“我感觉右手一阵剧痛,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黄桂珍被挡板砸中右手后,人向前倒在铁轨上,火车皮从她右腿上面碾过。被拉出来后,她的右手臂只剩下一小截,右腿血肉模糊。家人随即将她送往附近的卫生院治疗,简单包扎后,又被转送到柳州铁路中心医院。手术过后,她一直高烧不退,担心右腿的伤口感染,为了保住黄桂珍的性命,丈夫陈力贤忍痛在同意截肢的手术单上签了字。
  当黄桂珍在医院醒来时,发现自己的右手和右腿没了,下半身不能动弹。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用能动的左手拔掉了嘴里的输氧管。陈力贤见状,扑上去痛哭流涕地劝导:“你怎么能轻易就死,不管你变成什么样,你都是孩子们的妈啊,这个家不能缺了你。”看着泪流满面的丈夫,想到年幼的儿女,黄桂珍长叹一声,慢慢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2
  不离不弃
  苦难的生活才刚刚揭开序幕:意外发生时,黄桂珍才28岁,与丈夫同年。夫妻俩抚养着4个孩子,最大的女儿刚6岁,最小的儿子才10个月,还在吃奶。这日子怎么过啊?望着嗷嗷待哺的儿子,黄桂珍的心撕裂般地痛。
  瘫痪在床后,黄桂珍下半身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经常将床单弄脏。每次陈力贤都马上帮她换洗,有时一天晚上要起床换洗好几次,如果连续几天没有大便,陈力贤就用手帮她抠。在医院,陈力贤背着小儿子,帮她擦洗身子,照顾她的生活起居,从来没有任何抱怨。黄桂珍在床上躺了29年,寒冬酷暑,她身上从来没有长过褥疮,“每次去医院看病,医生都觉得不可思议。”
  在医院住了整整一年,黄桂珍才出院。考虑到黄桂珍的身体虚弱,同时还担心回宾阳老家后难以谋生,通过与铁路部门协调,陈力贤请求留在了柳州。
  “哪怕是去捡破烂,我也希望她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回想起往事,陈力贤说自己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最后,铁路方面将他们一家6口安排在红桥路一间12平方米的招待所居住,每个月补助他们70元生活费,之后又提高了几次。
  出院后不久,黄桂珍患上了哮喘,有时喘得气都接不上来。冬天的晚上,她发病后会彻夜难眠,陈力贤就会扶她起来,用被子裹住身子,靠在床头帮她拍背,有时一坐就到天亮。“他白天做工,晚上服侍我,所以眼睛总是红红的,现在都落下眼病了。”说到这里,黄桂珍不无愧疚地指着丈夫的眼睛告诉记者。
  其实,这么多年来,很多亲友都劝过陈力贤,叫他重新组织一个家,毕竟他还年轻,而且一个人拉扯这么多孩子,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太苦了。“只要她的眼睛还会动,她就是我的妻子,孩子们的妈,我不会丢下她,我要照顾她一辈子。”每当别人提起这类话题,他总是留下这席话,尔后转身就走。甚至黄桂珍也劝他娶一个进门,帮他分担一些家务,照顾孩子们,她宁愿与他姐弟相称。陈力贤却说,不管如何,孩子只有一个妈,这个家缺了她就不完整了。
  3
  言传身教
  黄桂珍出事后,陈力贤将老家的4个孩子接来了柳州。起初两年,陈力贤因为要在家照顾她,一家人就全靠铁路部门的70元补助费过活。每隔一段时间,陈力贤的大弟就给他们送来米和干咸菜,左邻右舍也会送来粮票和肉票。陈力贤和孩子舍不得吃,总是把肉食留给黄桂珍。听说吃瘦肉营养好,有次家里吃肉,才两三岁的小儿子将一块咬掉肥肉的肉夹给黄桂珍说,妈妈吃了后,断掉的手和腿还会长出来的。听到小儿子的话,黄桂珍顿时泪流满面。
  每次想到的孩子们小小年纪还要照顾自己,黄桂珍心如刀割。她决心尽最大的努力来关爱他们。没钱给孩子买新衣服,她捡来碎布,折好放在床头,用已截肢的右肩摁住布料,左手一针一针地缝制。不知道用了多长的时间,她才给4个孩子每人缝制出一套衣服。大女儿的班主任来家访时,看到黄桂珍艰难的举动,眼睛忍不住红了。
  “她非常聪明,很能干。”说话中,陈力贤忙不迭地夸上妻子一句。家里穷,孩子学习底子不好,黄桂珍担心孩子们跟不上,就买回字典自学。她只上过3年的学,很多字不认识,大女儿上学学习拼音,她跟着读拼音,学会了认字,再教给孩子们。就这样,她不但教自己的4个孩子,还成了小叔子两个孩子的启蒙老师。如今,黄桂珍的二女儿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小叔子的两个儿女也都考上了大学。
  “她很有耐心,注意方法,总是鼓励孩子学习。现在她都有很多学生了。”陈力贤笑着说,侄儿、外甥都是她的学生,现在又开始教孙子辈。大儿子怕黄桂珍在家寂寞,帮她订了一份《南国今报》,汶川地震那段时间,她天天看报纸,牵挂着灾区的同胞,支持小孙女为灾区群众捐款。
  4
  亲情接力
  风雨磨砺数十年,黄桂珍总觉得亏欠丈夫太多,连累了他和家人。“她一点也不欠我,这都是她应得的。”陈力贤说,1971年,两人经媒人介绍结婚后,相亲相爱,尽管日子过得清贫,但一家人过得很满足。黄桂珍是一个贤惠的女人,嫁过来的时候小叔子才六七岁,长嫂如母,她经常帮陈力贤的弟弟妹妹缝洗衣服,有好吃好穿的总是先孝敬老人,里里外外都照顾得很好,就在出事的那天,她生病了还去做工。为此,陈力贤说他觉得内疚,并暗暗下决心,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一定要好好照顾妻子。
  当年黄桂珍出院后,丈夫一个人晚上要照顾他,白天又要出去做工,操劳过度让他疲惫不堪。为了减轻哥哥的压力,陈力贤的大妹从宾阳老家赶来服侍大嫂。一个未成家的大姑娘,每天端屎端尿、洗床单,帮她擦洗身子,有时候还要为便秘的她用手抠屎。两年后,大妹结婚了,小妹又接过服侍黄桂珍的辛苦活。妹妹相继成家后,陈力贤的小弟一家来到柳州,两家人一起生活,白天就由弟媳服侍她。直到1996年,孩子们都长大后,大家才分成两家。
  来到柳州后,陈力贤兄弟俩合伙卖猪肉。因为黄桂珍需要照顾,每次杀完猪后,陈力贤就回到了家中,但一天买卖下来,小弟会按各家人口数的多少把收入分给大哥,两家10口人,陈力贤一家拿十分之六。后来小弟在磨滩路建了一栋新房,还为大哥一家都留出房间。每次说到这些事情,黄桂珍就感慨不已,说自己真是找到了好人家。
  5
  苦中有乐
  为了让黄桂珍不闷在家中,陈力贤改造了一辆可以带着她一起出门的自行车。晴朗的天气里,夫妻俩就出去散心,雀儿山公园、柳侯公园、大龙潭公园……柳州市区的公园他们几乎逛完了。柳州人民广场喷泉在改建后开张的第一天,陈力贤就拉着黄桂珍去看喷泉,晚上慢慢骑车回到家,夜都深了。有一年元旦,西环路放花灯,黄桂珍也想去看看热闹。走到火车站时,道路实行交通管制,两人被值勤的交警拦住,交警责备陈力贤那么多人还出来,“我跟交警说,正是因为人多热闹我们才来,不然她永远也看不到这样热闹的场面。”交警感动了,不仅让他们通过,还帮他们开了一段路。
  有一年五一节,陈立贤带黄桂珍和儿女们去动物园游玩,开始黄桂珍不愿意去,“说去看动物,别人看我才像怪物。”后来经不住陈力贤的劝说就去了。果然有不少人看她,看到人群中投过来厌恶的眼神,黄桂珍的心里非常难受。“他就安慰我说,其实别人是在羡慕你,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出来玩,多好!”黄桂珍一下想开了,是啊,有了家人的爱,自己有什么坎不能迈过去?
  在近30年里,陈力贤精心地照料着自己的妻子。经常抱她下楼去晒太阳。“我不愿意下去,是不想他太累了。”黄桂珍说,每次下楼晒太阳,丈夫都要先将轮椅拿下去,再背她下楼,安顿好后,还要上楼帮她拿药,来回折腾三四趟,看到丈夫吃力的样子,自己既心痛又感到很温暖。
  今年6月13日晚,柳州发洪水,陈力贤凌晨4时起来关窗户时,突然中风倒地,黄桂珍躺在床上及时用左手接住了他的头,急忙呼喊家人,但她的声音被淹没在雨声中,“当时心里很害怕。”黄桂珍紧紧抱住陈力贤,夫妻俩用眼神相互鼓励。直到家人发现,将他送往医院。
  陈力贤出院后,双手失去了力气,抬不高,有时连衣服也扣不拢,可他依然细心地照顾着妻子。翻不动黄桂珍的身子,陈力贤就叫人做了一个圆柱形的枕头让黄桂珍垫着,慢慢帮她擦洗身子。
  记者在他们床头看到一根不锈钢管,这是给黄桂珍抓住起身的。床尾的墙上钉着一根铁管,“这是方便我上去的。”原来陈力贤中风后双手没有力,爬不上床,铁管是帮助他施力的。说完,他还演示了一遍,只见他的手甩了几下,借助惯性把手甩到铁管上,然后抓住铁管爬上床。就在陈力贤演示的时候,黄桂珍用关注的眼神一直盯住。“我能够活到今天,已经很知足了。”黄桂珍说,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她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缺憾了。握住妻子的手,陈力贤补充说:“这个家这样才是团团圆圆的”。
  就在这间简陋的房屋里,在这张特别的病床上,记者听到了黄桂珍的心愿:“如果老天爷有眼,希望下辈子还能跟他做夫妻,我要把这辈子亏欠他的都还给他。”
  今报记者程丽鸾 通讯员周燕梅/文
  今报记者张存立/图
  陈力贤近30年来悉心照料卧床的妻子黄桂珍,使妻子的生活和正常人一样精彩。
  黄桂珍用左手教孙女写字。黄虽然文化不高,但靠自学,她已经是不少孩子的启蒙老师。
硕鼠 2009-11-30 08:46   #5楼

每个人的愿望````不离不弃``
北江文化本版热帖-
  • happy 发表于 2008-08-31, 329 回复

    happy everyday

    开此贴,除了写写心情心语外,当然还支持下本地论坛啦! 第一天报道,希望有好的心情!... 阅读全文
  • happy 发表于 2008-09-09, 167 回复

    《点点滴滴》

    因为我的仔仔乳名叫点点,开这个贴,主要是记录他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写法。 口述:点点 代笔:happy!... 阅读全文
  • 林风 发表于 2011-08-25, 151 回复

    八碑墓(大结局了)

    秋意早起,凉风阵阵萧萧刮过山岗,吹落一大片一大片枯黄的树叶,这树叫细叶相思树,除了山顶一条长长的防风带外,其余的就是凌乱地生长在这乱葬岗的坟墓之间。相思树长得笔直笔直的,是这里常种的防风树,树木高大,听说这片树林已经种了十几年了,埋在这里的先人更是很久很久的年代,其中一座最为古老,它孤怜怜地坐立在山顶与山腰之间,可能就是“七上八落”的位置,它远离墓群,其实是墓群远离它,因为它比这里的墓群所有的墓都要早,甚至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埋葬在这里,它像是这里的王者霸主,但它看上去却是那么的凄凉、孤独!四周没有一棵高大的树木,只有杂草丛生,而且这里生长的草是出奇的高大,基本把它隐藏起来,很明显它已经太久没有人来拜祭了,偶尔阵风稍大吹低杂草,隐约可见残旧的灰砂白墙,让人感觉到它是哪么的神秘莫测,哪么的阴森,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慌,如果是一两三个路人经过都会远远的兜个转儿走。... 阅读全文
  • happy 发表于 2009-05-18, 143 回复

    《为你写诗》

    其实一直以来,俺就有一个远大的梦想,不过这个梦想大得有点不切实际,就是想为论坛里的每个同学写一首诗!夸张吧?!由于自己不是诗人也非作家,所以,这个梦想一直不敢付诸实践。 如今,既然成为文化版版主,干脆就试试吧!每个人都有份,不过,可能得排队! 写得不好,欢迎拍砖,也欢迎同学们互写~~~ 声明:俺不是诗人,俺以下写的诗,不讲通仄,不求押韵,讲求的,只是别人给自己的感觉或纯属是自己的感觉!... 阅读全文
  • 以斯帖 发表于 2010-02-01, 32 回复

    1982清远大水(很珍贵的图片)

    水浸清城,汪洋一片。   地方影像志(4)   樊沃夫 黄宅裕 刘苏   现在的清远人对于洪灾的记忆,也许停留在1994年那场百年一遇的特大 洪涝灾害。然而在清远老人的记忆中,1982年的那场特大洪涝灾害才是真正 的梦魇。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已退休的刘伯仍然心有余悸:“那场洪水真的 是很大,一夜之间,整个清远都成了一座水城。”   31个公社48万人受灾   那场特大洪涝灾害,来势凶猛,受灾面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清 远县31个公社受灾,全县总人口89万人,其中48万遭遇洪灾,占总人数的54 .3%,损失极其严重,局部地区属于毁灭性破坏,部分重灾社队的农民几乎 丧失生存的基本条件。   1982年5月12日凌晨三点开始,当人们还沉浸在梦乡,一场突如其来的 特大暴雨袭击了清远县。鱼坝、洄澜等24个公社(镇、场)暴雨成灾,市区录 得最高雨量600mm,飞来寺高达800mm,致使山洪爆发,北江河水急剧上涨, 县城13日午夜北江水位达到15.9米,超过历史最高洪峰。内涝水位超过16米 ,造成黄岗围、黄坑围、清西围、飞水围、秦皇围、大厂围、白庙围等36宗 堤段决堤,缺口75处,总长4335米。   山洪冲毁全县公路干线共512公里,大小桥梁冲毁无数。毁坏农田6万多 亩,早稻受浸40万亩,其中失收29万亩,浸坏、冲走旱粮作物36万亩,鱼塘 浸顶25000多亩。倒塌房屋68221间,有203人丧失了生命。40万群众被洪水 围困,17万人无家可归,露宿山头、基堤,饥寒交迫,处境十分困难。   位于北江河畔的清城镇。5月12日,西郊的黄坑围被山洪漫顶并冲开7个 缺口,加上北江水位急剧上涨,清城腹背同时受到洪涝袭击,洪水如脱缰野 马,冲进街道,穿房入屋,几小时内,全城顿成汪洋泽国,县府门前水深高 达2米,中山公园达到3米。受浸六天时间,倒房879间,浸坏和冲走大量物 资,工、商、财、文、教、卫生、交通、邮电各行各业被迫瘫痪,整个县城 受到重创。   海路空三军清远抢险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尽管刚刚改革开放,经济基础薄弱,然而当了解 到清远遭遇特大洪灾后,从中央、省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非常重视,全国各 地有关部门纷纷来电来信表示慰问,除了将节衣缩食的钱粮物资送给灾区, 还派出各种技术员支援县各业及早恢复生产。   省民政厅立即拨出应急救济款230万元帮助灾民渡难关。据当时的统计 数据显示,现金50多万元,大米45万斤,稻谷7万多斤,炒米14万斤,面食4 万多斤,衣物66万多件,还有大批药品、医疗器械和水泥等物资。   在人民群众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冲锋在前的始终都是人民子弟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及时派出海陆空三军部队指战员到灾区救人抢险,投放救 济物资,为灾区人民防病治病,洪水一退又迅速奔赴恢复生产的第一线,担 负起抢修公路、桥梁的艰苦任务,仅用18天时间就修复了清阳公路,提前42 天完成工程任务,有力地加速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步伐。   广大群众也奋不顾身自觉投入抢救国家人民生命财产的行列,努力使损 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洪水一退,立即投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5月底至7月 初,上千名县、社、队干部带领7万民工奔赴复堤工地,通过艰苦奋战,完 成了125万土方任务,使全县堤围缺口堵复90%,其中8宗捍卫万亩以上的堤 围已基本复原;修复被冲毁的农田2万多亩;修复灌溉11万多亩,同时清阳 公路、清西公路全线恢复通车。   清远大水成记忆   再次经历了1994年的大洪水,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在位于北江上游 的升平镇修建飞来峡水利枢纽的决定,1994年10月18日,飞来峡水利枢纽工 程正式开工,1999年10月8日正式建成投入试运行。   飞来峡水利枢纽是北江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的关键性工程,枢纽以 防洪为主,兼有航运、发电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效益。飞来峡水利枢纽与北江 大堤联合运用组成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近期可将北江下游防御洪水标准从 5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北江大堤达到防御100年一遇洪水标准后,堤 库联合运用可防御300年一遇洪水。   如今清远人民再也不用担心洪魔肆虐,也从此告别了多灾多难的昨天。 在今年“3.28”庆典上,清远人获得了一个更为振奋的好消息,清远水利枢 纽已正式启动。可以想象,在不远的明天,如诗如画、山水相映的新兴城市 将呈现在市民的面前。 水浸清城,汪洋一片。 洪水凶猛,淹没了村庄,冲毁了桥梁。 被浸的朝阳里 下廓街受淹情景 禾云公社黄田一带一千多亩农田被沙石堆积达一米多高。 四十万人被洪水围困,十七万人无家可归。洄澜、禾丰等群众 转移到北江堤坝上生活。 灾民正在分发空投饼干 石角公社小学毕业班正利用几张乒乓球台进行毕业考试。 黄坑围堵口复堤工地... 阅读全文
  • 布衣 发表于 2013-01-22, 48 回复

    清远运动休闲网暨协会基地陆续曝光

    经过东方 大雄 文伟 子俊 虫仔 老狼 JUI IRJ 野狼 轻风 秋天 若冰 天蓝月 芭芘 硕鼠(参与TX太多,难以一一列出 排名不分先后)..........等等一众TX的辛苦努力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清远运动休闲网暨清远市业余无线电协会清城区无线电协会清城区自行车协会清城区野外科学考察协会的活动基地初步成型.未来几天将陆续放上基地的装修布置情况. 基地由45平方米的办公室和60平方米的多功能室组成 位置:新城区清远市人民医院对面的青少年宫二楼. ... 阅读全文
  • 文伟 发表于 2009-12-23, 87 回复

    我想免费教别人学画可行吗,会否给别人当怪物

    我希望能免费教授很想学绘画的人,实现我多年来的想法 --- 免费学画 .免费可以让很想学习的人免去无谓的负担,我自己也不用把辛苦学习来的知识带进棺材里,既然免费就只能选择如公园般公共场所一角地方,这样也能方便大众,这样的想法可行吗?大家请给些建议,我的作品 [attach]51425[/attach] 钢笔速写 [attach]51426[/attach] 水彩 [attach]51427[/attach] 油画 [attach]51428[/attach] 地址:清新公园(黄坑明霞大道公园门口有公车站 2路,107路,209路公车) 上课时间是星期六,星期日上午9:00 --- 11:30 (直至农历新年前,夏天会考虑分一些中山公园处) [attach]51398[/attach] 不要怕别人看到你画得不好,这是每个过学画者必经历的,没什么特别,学到了知识就永远都是你的了,记得带上笔,纸, 学生年龄必须要高中以上,在公园为了安全些,还望大家体谅... 阅读全文
  • 关于作者-
    胡杨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写

  • 获得 0 次赞同

    获得 0 次喜欢,0 次收藏

  • 参与 0 次公共编辑
  • TA的最新主题
  • 胡杨徒步穿越之北海寻梦 在不经意间看到驴友浮石的单人单骑骑行的回顾贴,心潮起伏不断,思绪万千。曾几何时我也幻想着自己漫步于祖国的山山水水,领略各地的民族风情。却因种种的原因,种种的顾虑,心中的梦想只能一直沉睡。就在这一刻,心中的梦想重新被唤醒,失去良久的激情仿佛又被重新燃起。 借着这次梦想的唤醒,激情的重新燃起,我要鼓起勇气,抛开束缚,抛开牵挂,一个人、一个背包、一双鞋,用行动去实践自己原有的梦想,寻回失去已久的向往和激情,用心用脚去领略一种不同的生活感觉。 为让这次徒步更加有意义,决定将这次徒步之旅的等级升级。沿途尽自己能力做一些公益活动,为贫穷的的孩子送上一点温暖(生活补助),因此特发此帖向广大驴友征集善款、赞助和冠名! 计划如下: 始终点:广东省清远市——广西省北海市 出发时间:6月28日 行程耗时:两——三个月 户外类型:徒步露营 人物:胡杨 装备:户外徒步露营装备 活动冠名:以清远运动休闲网为载体,为活动冠以“XX徒步送温暖” 公益内容:沿途为贫困的孩子送上温暖(生活补助) 补助来源:社会捐助 或赞助 此活动的性质:个人自发组织的户外徒步之旅 备注:出发前如没有公益活动资金,将以个人名义和方式出行 经费赞助:布衣100元、日出东方100元、朱山100元 公益资金:0元
    0 赞 · 41 评论 @胡杨
  • 6月5日“花尖登顶”回顾 6月5日的早晨,阳光明媚(往后就有点热了),七点三十分观景台下已有驴友在早早等候,七点四十五分参加登顶的驴友陆续报到。大家一致通过,出发前照个集体相。一切就绪,大家兴致勃勃地向“花尖顶”出发。 待续……;P
    0 赞 · 49 评论 @胡杨
  • 户外活动中无线电通讯的重要性 转自:http://www.cnlongkou.net/thread-186173-1-1.html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钟爱于户外运动。 在户外运动中不仅需要有户外装备还需要有无线电通讯做保障! 新年的第一天,来自北京某户外运动俱乐部的16名成员在攀登海拔约2800米的河北蔚县小五台山时因为不熟悉路而迷了路,同时失去与山下人员的联系,被困在山中。之后,当地村民组织了3次搜救行动都没有找到他们。 茫茫雪山,一切常规的电信通讯都中断了,到哪里去寻找他们?在情况危急的时候,有人想起了利用无线电通讯来寻找这些失踪的山友。1月4日凌晨,一场“无线电应急通讯搜救”行动上演了。据搜救小组的带队———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的“元老”会员“哈巴雪山”(网名)介绍,4日凌晨6时左右,他们到达小五台山下,立即在基地架设了固定电台,使用车载高频率对讲机锁定失踪山友的对讲机频率向山上不停呼叫,在1700米救援营地和西台制高点营地配备了长时间工作的对讲机,并同时派出了5只搜索队。8时45分左右,救援基地就收听到了失踪队员清晰的回应,并迅速获得了他们受困位置的经纬度、海拔高度,搜索队迅速奔向失踪人员所在地。至此,一场“无线电应急通讯救援”行动胜利结束。 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王力军表示,HAM(无线电运动爱好者)的行动缩短了搜救时间,降低了失踪人员的生命危险程度。“哈巴雪山”则告诉记者,在各种灾害中,传统的通讯工具都瘫痪时,正是无线电通讯崭露头角的时候,它们往往能在救人于危难的时候起到独特的作用。 但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在具有风险的户外运动中,无线电通讯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关注。据了解,全国正式的无线电协会会员只有3万多名,而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数字则要大得多,但有多少人能在进行户外运动,比如登山的时候能首先想到利用无线电保障自己的通讯顺畅呢?“哈巴雪山”说,无线电通讯在登山之类的户外运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一种“保命”的工具。但现在很多人都缺乏这个意识。他建议,一名登山爱好者最好首先是一名无线电爱好者,经过系统的无线电知识培训,知道怎么使用无线电通讯。 有人建议,各种户外俱乐部也应该以他们的名义成立一个集体电台,在每次的户外活动前认真做好应急通讯保障工作。这是一个不错的提议,其实,无线电应急通讯不仅仅在山岳救险中大有用场,在交通事故现场的紧急救护或者各种自然灾害下的应急通讯中,无线电业余爱好者们都可以大展身手,充分利用现在HAM普遍拥有的便捷的交通工具,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快速建立起联系,保障抢救的顺利进行。
    0 赞 · 10 评论 @胡杨
  • 返回首页买户外保险手机版隐私保护指引
  • 侵权举报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粤ICP备14018191号-1
  • 粤公网安备 44180202000087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82716601
  • 联系我们 © 2008-2021 清远运动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