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想
白日里,我带着我的狗,走在乡间小路上。
沿途禾叶青青,我看见飞翔的鸟,停下匆匆的脚步,在松枝停歇整饬。
疯长的野草,在我视线中铺展蔓延开来。
山路弯弯,几个转角后,我看见了那片竹林。
那是一片神奇的竹海,海中的精灵,在以自我的姿态,旁若无人的挺直身躯,傲立山头。那是故乡的竹。
每次,看到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的时候,画中人坚毅,大义凛然的表情,会令我瞬间的想起那一根根傲然挺立在故乡山头坡野的竹,在凛冽的寒风中,依旧保持着从容,坚定的姿势。
芝麻开花节节高,竹也是年年攀升。
在一节又一节的竹的间距里,该是有着一个又一个竹的梦想,在不断的丰盈。
做人也应该如竹一般,正直,坚挺,节节攀升。曾无数次,我这样跟自己说。
竹一直是文人墨客心中的尤物。
八大山人朱耷的泼墨山水里,少不了竹的疏影横斜,灵动点缀。
扬州八怪之首的竹痴郑燮,更是居不可无竹,食不可无竹。
据说老先生饭桌之上,可无肉,若无竹,则食欲不振,大呼苦哉。
然其写竹的诗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却将一个文人的人格与竹完美交融,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年代更久远一些,在那个是真名士自风流,英雄辈出的年代。
世称“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
肆意酣畅,播扬过烈烈扬扬的生命意志。
千百年来,那在人海沉浮,上演时代大戏,主宰时代脉搏的英雄侠客,早已尘归黄土。
而竹,始终是先贤们最真诚的聆听者,见证者,将一个个故事收藏。
我躺在竹林下,闭上眼睛,便听见风来疏竹的声响。
一个声音,用近乎天籁的声调,在给我讲故事。
我曾经把自己的故事讲给竹听,让它帮我记住。
再次邂逅的时候,经过竹的沉淀,那些往事,已然栩栩美丽。
我曾在竹林里搭了个小棚,那是放牛时遮风挡雨,隔离阳光曝晒的逍遥好去处。
山雨来临时,雨滴清洗着竹的容颜,竹便惬意的接受者大自然的馈赠,一派慵懒女儿初醒梳洗的写意。
竹缝外,烟雨迷离,是远远近近的,三两人家。
我的牛,在棚外的草地上,欢快的吃草,偶尔回头望我,我捕捉到它喜悦的眼神。
有只小鸟,也慕名远来造访,飞入了这避风港,与木讷的主人一道听雨。
便栖竹林深处,斜风细雨不须归。
晴日里,有笋虫在竹枝上徜徉。
便下手捕捉,并不需要任何工具,一双肉掌即可。
笋虫大多依附在竹枝上,金黄色的外衣在阳光下甚是显眼。
发现目标后,轻声屏息的蹑足过去,轻轻一捏,便手到擒来。
可顽固的敌人,从来不轻易的举手投降,奋力的用爪子挠着你的手,力求挣脱。
于是,残忍一点的孩童,便折断笋虫的翼与爪。
稍有爱心的,便在上山抓笋虫的时候,不忘带上一个小罐来存放。
归来后,放盐,拿油一炸,肉质松甜,类如蟹肉,甚是美味。
三四月间,竹彰显生命力,美其名曰:雨后春笋,势不可挡。
竹笋破土而出,奋力向天空靠近,欲与天公试比高。
乡下人家,待竹笋长粗,挥刀砍下,洗净切片,与肉混合,脍制成美味的农家小菜。
制法大同小异,如五花肉焖笋,酸笋大肠等,不求色香味俱全,但求鲜美,确实解馋。
亦有人家,来不及一一消灭,便晾晒成笋干,小心保存,留待客至。
古人诚不欺我:食不可无竹。竹者,笋也。
时日荏苒,便至六七月盛夏。
竹林是避暑的逍遥去处,山风阵阵,涤荡身心,自然心旷神怡。
农忙间隙的人儿,告别田间的酷热,在竹下,喝一壶梨叶茶,躺上一小会,身心的燥热顿时消失无踪。
忙完了农活,大小孩子簇拥着进入竹林。
砍下年迈的竹子,扎成竹排。撑到江心游荡。
我曾站在竹排上,足心传来河水的清凉。
放眼四眺,江水荡漾,远山苍翠,白云悠悠。憧憬无限。
竹承受的,不仅仅是我的体重,更是一个孩童最初的梦想。
遥远的年代,第一个泛舟三峡的人,一定撑着竹排。
竹该给了他,原始的,强大的动力。一种无限向极限发起冲击的狂想。
我想象着这样的一个画面:一个男人,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撑一支长蒿,如风行水上。
岁月雕刻了他的容貌,山水抚平了他的创伤,竹排承载了他的梦想。
踏歌而行,渐行渐远。。。
有时会感觉到它的无处不在,那一双双筷子,那一张张竹席,竹椅。
那一个又一个背在身上的小背篓,还有簸箕,还有一个个的篱笆,一枝枝的竹篙。
以及在乡间随处可见的竹制摇篮,竹无限的彰显着它的影响力。
我常走山路,去看风景,去看那掩映在大山深处的竹影。
崎岖的同时,却美景不断。
在我有生之年,我渴望依山而居,给自己搭个小楼。
依山而居,搭楼一定要用竹子。
人常说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可到底还是有着声音的,流水低鸣,夏竹私语。
在楼上摆满自己心爱之书,泡杯清茶,便可神游。
浮生若此,何事不喜。
我在黄昏时刻,召回了在竹林与松鼠嬉戏的狗。轻声跟竹林告别。
我看见夕阳斜斜的透过斑驳的竹缝,射到草地上的美丽。
风摇群竹,竹自岿然。
远处悠悠的白云,在蓝天下溜达。
云儿探头窥视人间,一不小心,被人捕捉到美丽容颜。
来不及收回羞涩的容颜,于是盈盈一笑,便是人间千万道袅袅炊烟。
我依稀闻到有五花肉焖笋的香味,在风中飘送。
一个不小心,把家底泄露了:L
呵呵,版主实在是太客气了,其实两个论坛间的互动,一直的持续着。
很多的水友,都在这里申请了ID。
上次的清远,连州骑友合骑,印象深刻。
于是,也忍不住在这里留下脚印。
文字,图片,话语。
其实,都是心与心的互动。
赫赫。。。五花肉焖笋,酸笋大肠。。。
你甘开胃:L
花溪畔,听竹音,心幽远。
欣赏了,竹之爱

北江文化本版热帖-
happy everyday
开此贴,除了写写心情心语外,当然还支持下本地论坛啦!
第一天报道,希望有好的心情!... 阅读全文
《点点滴滴》
因为我的仔仔乳名叫点点,开这个贴,主要是记录他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写法。
口述:点点
代笔:happy!... 阅读全文
八碑墓(大结局了)
秋意早起,凉风阵阵萧萧刮过山岗,吹落一大片一大片枯黄的树叶,这树叫细叶相思树,除了山顶一条长长的防风带外,其余的就是凌乱地生长在这乱葬岗的坟墓之间。相思树长得笔直笔直的,是这里常种的防风树,树木高大,听说这片树林已经种了十几年了,埋在这里的先人更是很久很久的年代,其中一座最为古老,它孤怜怜地坐立在山顶与山腰之间,可能就是“七上八落”的位置,它远离墓群,其实是墓群远离它,因为它比这里的墓群所有的墓都要早,甚至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埋葬在这里,它像是这里的王者霸主,但它看上去却是那么的凄凉、孤独!四周没有一棵高大的树木,只有杂草丛生,而且这里生长的草是出奇的高大,基本把它隐藏起来,很明显它已经太久没有人来拜祭了,偶尔阵风稍大吹低杂草,隐约可见残旧的灰砂白墙,让人感觉到它是哪么的神秘莫测,哪么的阴森,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慌,如果是一两三个路人经过都会远远的兜个转儿走。... 阅读全文
《为你写诗》
其实一直以来,俺就有一个远大的梦想,不过这个梦想大得有点不切实际,就是想为论坛里的每个同学写一首诗!夸张吧?!由于自己不是诗人也非作家,所以,这个梦想一直不敢付诸实践。
如今,既然成为文化版版主,干脆就试试吧!每个人都有份,不过,可能得排队!
写得不好,欢迎拍砖,也欢迎同学们互写~~~
声明:俺不是诗人,俺以下写的诗,不讲通仄,不求押韵,讲求的,只是别人给自己的感觉或纯属是自己的感觉!... 阅读全文
1982清远大水(很珍贵的图片)
水浸清城,汪洋一片。 地方影像志(4) 樊沃夫 黄宅裕 刘苏 现在的清远人对于洪灾的记忆,也许停留在1994年那场百年一遇的特大 洪涝灾害。然而在清远老人的记忆中,1982年的那场特大洪涝灾害才是真正 的梦魇。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已退休的刘伯仍然心有余悸:“那场洪水真的 是很大,一夜之间,整个清远都成了一座水城。” 31个公社48万人受灾 那场特大洪涝灾害,来势凶猛,受灾面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清 远县31个公社受灾,全县总人口89万人,其中48万遭遇洪灾,占总人数的54 .3%,损失极其严重,局部地区属于毁灭性破坏,部分重灾社队的农民几乎 丧失生存的基本条件。 1982年5月12日凌晨三点开始,当人们还沉浸在梦乡,一场突如其来的 特大暴雨袭击了清远县。鱼坝、洄澜等24个公社(镇、场)暴雨成灾,市区录 得最高雨量600mm,飞来寺高达800mm,致使山洪爆发,北江河水急剧上涨, 县城13日午夜北江水位达到15.9米,超过历史最高洪峰。内涝水位超过16米 ,造成黄岗围、黄坑围、清西围、飞水围、秦皇围、大厂围、白庙围等36宗 堤段决堤,缺口75处,总长4335米。 山洪冲毁全县公路干线共512公里,大小桥梁冲毁无数。毁坏农田6万多 亩,早稻受浸40万亩,其中失收29万亩,浸坏、冲走旱粮作物36万亩,鱼塘 浸顶25000多亩。倒塌房屋68221间,有203人丧失了生命。40万群众被洪水 围困,17万人无家可归,露宿山头、基堤,饥寒交迫,处境十分困难。 位于北江河畔的清城镇。5月12日,西郊的黄坑围被山洪漫顶并冲开7个 缺口,加上北江水位急剧上涨,清城腹背同时受到洪涝袭击,洪水如脱缰野 马,冲进街道,穿房入屋,几小时内,全城顿成汪洋泽国,县府门前水深高 达2米,中山公园达到3米。受浸六天时间,倒房879间,浸坏和冲走大量物 资,工、商、财、文、教、卫生、交通、邮电各行各业被迫瘫痪,整个县城 受到重创。 海路空三军清远抢险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尽管刚刚改革开放,经济基础薄弱,然而当了解 到清远遭遇特大洪灾后,从中央、省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非常重视,全国各 地有关部门纷纷来电来信表示慰问,除了将节衣缩食的钱粮物资送给灾区, 还派出各种技术员支援县各业及早恢复生产。 省民政厅立即拨出应急救济款230万元帮助灾民渡难关。据当时的统计 数据显示,现金50多万元,大米45万斤,稻谷7万多斤,炒米14万斤,面食4 万多斤,衣物66万多件,还有大批药品、医疗器械和水泥等物资。 在人民群众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冲锋在前的始终都是人民子弟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及时派出海陆空三军部队指战员到灾区救人抢险,投放救 济物资,为灾区人民防病治病,洪水一退又迅速奔赴恢复生产的第一线,担 负起抢修公路、桥梁的艰苦任务,仅用18天时间就修复了清阳公路,提前42 天完成工程任务,有力地加速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步伐。 广大群众也奋不顾身自觉投入抢救国家人民生命财产的行列,努力使损 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洪水一退,立即投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5月底至7月 初,上千名县、社、队干部带领7万民工奔赴复堤工地,通过艰苦奋战,完 成了125万土方任务,使全县堤围缺口堵复90%,其中8宗捍卫万亩以上的堤 围已基本复原;修复被冲毁的农田2万多亩;修复灌溉11万多亩,同时清阳 公路、清西公路全线恢复通车。 清远大水成记忆 再次经历了1994年的大洪水,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在位于北江上游 的升平镇修建飞来峡水利枢纽的决定,1994年10月18日,飞来峡水利枢纽工 程正式开工,1999年10月8日正式建成投入试运行。 飞来峡水利枢纽是北江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的关键性工程,枢纽以 防洪为主,兼有航运、发电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效益。飞来峡水利枢纽与北江 大堤联合运用组成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近期可将北江下游防御洪水标准从 5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北江大堤达到防御100年一遇洪水标准后,堤 库联合运用可防御300年一遇洪水。 如今清远人民再也不用担心洪魔肆虐,也从此告别了多灾多难的昨天。 在今年“3.28”庆典上,清远人获得了一个更为振奋的好消息,清远水利枢 纽已正式启动。可以想象,在不远的明天,如诗如画、山水相映的新兴城市 将呈现在市民的面前。
水浸清城,汪洋一片。
洪水凶猛,淹没了村庄,冲毁了桥梁。
被浸的朝阳里
下廓街受淹情景
禾云公社黄田一带一千多亩农田被沙石堆积达一米多高。
四十万人被洪水围困,十七万人无家可归。洄澜、禾丰等群众
转移到北江堤坝上生活。
灾民正在分发空投饼干
石角公社小学毕业班正利用几张乒乓球台进行毕业考试。
黄坑围堵口复堤工地... 阅读全文
清远运动休闲网暨协会基地陆续曝光
经过东方 大雄 文伟 子俊 虫仔 老狼 JUI IRJ 野狼 轻风 秋天 若冰 天蓝月 芭芘 硕鼠(参与TX太多,难以一一列出 排名不分先后)..........等等一众TX的辛苦努力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清远运动休闲网暨清远市业余无线电协会清城区无线电协会清城区自行车协会清城区野外科学考察协会的活动基地初步成型.未来几天将陆续放上基地的装修布置情况.
基地由45平方米的办公室和60平方米的多功能室组成
位置:新城区清远市人民医院对面的青少年宫二楼.
... 阅读全文